贝多芬讲解(回到贝多芬的当下)(1)

文 | 张可驹

原本,鲁比莫夫(Alexei Lubimov)是俄罗斯钢琴家中一位低调的大师。若不是近二十年来,他的录音发行有常青树的态势,钢琴家可能很难走出隐藏大师之列。不想随着小众品牌、高端定位的新片频出,他硬生生在不改特立独行之初衷的前提下,成为人们不再陌生的一位演奏家。与之相比,先前他在Erato的不少录音倒是尘封了。

如今大品牌的新片,有时会让不少乐迷失望,于是制作用心的小众品牌更多受到追捧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在小众品牌深耕的演奏家们也不再只受到较为资深或视角独特的听众的关注。

差不多一年前,鲁比莫夫由于一场被打断的独奏会视频,在网上红了一阵。当时,他正在弹舒伯特的即兴曲,那是他的曲目中大众最乐于接受的部分。钢琴家曾两次来上海演出,弹独奏会,曲目是古典、浪漫、神秘主义的经典,搭配骇人听闻的现代作品。

确实是“骇人听闻”,你听了或许也会感同身受。以至我稍稍有些好奇,那些由于视频而想听鲁比莫夫演奏的人,若躬逢其盛,又会怎样调和现实与自己先前的预期?钢琴家鲁比莫夫,不仅是涅高兹本人的亲传弟子,也是大宗师最后的弟子之一。但他很多先锋的曲目安排,以及对演奏形式的开拓,往往更多让我想起尤金娜对他的影响。

前段时间,和友人聊起鲁比莫夫的现场,我的听感至今仍在记忆中甚为清晰。体会则可谓复杂,除了本身极具冲击力的现代作品,他演奏某些经典之作,也是相当打破传统的。但这种打破,确实有自成一体的构思,而非目前流行的玩弄Rubato(弹性速度)的低级趣味。

那些弹法,无一例外是他在现代钢琴上的大胆尝试。鲁比莫夫不是偶然尝试,而是长期、系统性地采用早期钢琴演奏。从Erato发行的莫扎特奏鸣曲,到他新录音中的舒伯特即兴曲,这位演奏家始终有鲜明的“时代乐器”思维,即回到作曲家时代的乐器音响特质、氛围中,构思自己的演奏。

这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俄罗斯演奏者,乃至整个斯拉夫系的钢琴家里,都是比较罕见的。席夫是后来才青睐早期钢琴的,之前则有一定保留。鲁比莫夫面对现代钢琴的某些弹法,如果直接转到木结构为主的早期钢琴上,都不知后者会否散架。或许,至少断弦吧。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自己特别有意思的演奏留给早期钢琴。结合现场与录音,鲁比莫夫带给我最多惊喜的演奏,就是他采用早期钢琴灌录贝多芬的三首奏鸣曲:《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和《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唱片2013年由Alpha发行。

鲁比莫夫采用一架1802年的Erard钢琴的现代复制品,演奏三首贝多芬中期的奏鸣曲。这位钢琴家对演奏形式开拓,其实很多就在于他确实研究本真乐器,真正发掘它们的特质,而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运用。

有的钢琴家弹早期钢琴,让你感到他只是选了这件乐器来弹,可能因为时风,可能因为“本真”的道义,又或许隐隐希望给自己的演奏增添一些卖点,但其演奏却没有本真的说服力。这样一来,早期钢琴(从莫扎特到李斯特的时代)的特点,只是得到笼而统之的体现。起初人们听着新鲜,此类演奏和唱片多一些之后,很快就审美疲劳了。因为那样的演奏没有真正的说服力,无论本真与否。

鲁比莫夫则不然。他在现代钢琴上的触键也很好,却终归不在涅高兹学派的翘楚之列。然而面对早期钢琴,这位大师对乐器的音响特质先有了很深的理解,而后才运用他的演奏技巧来操控这些特质,再将其组合成为全曲完整的演奏效果。

这台Erard的早期钢琴,无论更弱的音量、更为透明的音质,还是迥异于现代大钢琴的混响,以及或许是最重要的——在那种音质和共鸣之中连接音符的效果,在鲁比莫夫的手中,都让我们看到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

贝多芬固然有无数的构思超越他的时代,可作曲家毕竟还是面对自己时代的乐器来创作。那些极具前瞻性的效果,也是摸着当时的键盘构思出来的。那么,当时的演奏可能带给乐圣怎样的想象?由此构建的、出色的整体演绎又有可能是什么样的?鲁比莫夫弹这三首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就仿佛是在回答这些问题。并且我也相当确定,这并非自己在聆听的过程中想太多。因为看看他的选曲就知道了。

钢琴家不是单纯选出三首名作,而是关注了效果特别的三首:“月光”第一乐章不说了,“暴风雨”也一样,它们皆属贝多芬笔下常常被认为是启迪浪漫的杰作。至于“华尔斯坦”,可说是贝多芬的中期阶段对钢琴音响前卫构思的集大成之作。无论曲情的前卫、效果的前卫,还是兼而有之,鲁比莫夫在本真乐器上所展现的,就是帮助我们回到贝多芬的“当下”,来理解贝多芬的前卫。

开始时并不直接给出简洁的主题,而是营造某种氛围的暗示,是这三首奏鸣曲共同的特点。浪漫的,如“月光”的开篇;神秘的,如“暴风雨”的中间乐章;纯粹音响性的,如“华尔斯坦”首尾乐章的开头。鲁比莫夫对早期钢琴音响的发掘和把握,都完全围绕着原作的特质。

一位有智慧又有技巧去实践的钢琴家,审视原作表现的种种可能,面对不同问题(早期钢琴的特点和局限)作出取舍,末了以出色的整体性塑造其演绎时,那演奏不用“创新”,也必不是泥古的。因为它是真正有吸引力,也能引发人思考的诠释。

譬如,聆听这张录音中的“暴风雨”第二乐章你会立刻明白,弹出那个著名的开头时,19世纪初的Erard钢琴和现在的施坦威大钢琴有多大的不同。琴弦震动的效果的差异仿佛肉眼可见。而诸如此类的差异会带来怎样一种(与现代钢琴相比)天差地别却同样有魅力的演奏?鲁比莫夫正是作为一位控制力高超的钢琴家,向人们揭晓。

- THE END -

订阅 音乐周报

贝多芬讲解(回到贝多芬的当下)(2)

订阅 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贝多芬讲解(回到贝多芬的当下)(3)

2023年音乐艺考:人数多、政策变,挑战与机遇并存

音乐高校跨学科新专业火了

视唱练耳,规范学音乐的一把钥匙

四十载军旅艺程,五次天安门庆典,他以零失误率指挥军乐团为祖国献礼 | 人物

新课标来了,音乐还是听觉艺术吗?| 争鸣

金钟奖钢琴冠军孙麒麟:舞台是检验作品演奏的最好标准

张国勇:谈谈职业病

歌剧导演陈蔚:歌唱的审美误区、提高方法与三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