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物》篇中讲述了这样个故事:

庄子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 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锦上添花花无色雪中送炭暖人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1)

“君子周济急需,而不给富人添富。”因此,周济那些真正需要周济的,才是成人之美,才是务实之举,也才算得上是有意义的活动。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对急需解决实际困难的人来说,雪中送炭的效果更直接、更务实。

《红楼梦》一书中,王熙凤做事可以说是左右逢源,既恰到好处地锦上添花,又及时雨般地雪中送炭。她拍老太太的马屁, 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都是说老太太英明神武,任她凤姐如何灵巧机变,总胜不过老太太去。就连老太太调教出来的丫头,也都跟水葱似的,而她,不过是烧糊了的卷子罢了。反正这些话全都长在她嘴边,按需供给,永不落空。

锦上添花花无色雪中送炭暖人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2)

而她的雪中送炭则典型地体现在邢岫烟的身上。一般人只记得邢岫烟要省下月钱给父母,当了棉衣让宝钗赎回来之事。却经常忘了书中曾提到一句说,从此后若邢岫烟家去住的日期不算,若在大观园住到一个月上,凤姐儿亦照迎春的份例送一份与岫烟。凤姐儿冷眼看岫烟心性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她的父母一样, 却是温厚可疼。因此凤姐儿又怜她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她些。若没有凤姐这给她的一份月钱,还更不知道岫烟的日子怎么过,这份情,倒也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王熙凤的雪中送炭让刑岫烟及贾府中的上上下下感激不尽,婆子看到了,说:“方才听见说,真真的二奶奶和姑娘们的行事叫人感念。”虽然贾府上上下下对二奶奶拍马屁还怕来不及,但是,这件雪中送炭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征服了好些人。

锦上添花花无色雪中送炭暖人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3)

大多数人都喜欢锦上添花,毕竟,在好的事情面前多句赞美,说几句顺风话,实在是一种人情交际。而古往今来,锦上添花也都是作为一门学问,出现在各种所谓兵法、人生必读之类的书中,在我们的官场、职场与商场一路畅行,很多人也正是因为精通此门学问而得以升迁、发财。而雪中送炭就不一样了,一个人一生中碰到过雪中送炭的事情绝对远远少于锦上添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所处环境不同。

被锦上添花者往往都处于较好、较顺的状态,其事业、生活呈蒸蒸日上之势,正是这种蒸蒸日上之势带来的美好预期,而使得大多跟风者、心存目的者无不趋之攀之,期望这种预期会使自己受益,因此这也是锦上添花人群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这也反映了人性某种共同点:利益。

锦上添花花无色雪中送炭暖人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4)

而需要雪中送炭的人往往处于不顺的状态,或倒霉或落魄,其前景堪忧,这种不良预期带来的信息从本能上就让人避而远之,更别说去雪中送炭呢?而这也反映了人性的某种共同点:冷酷。

其次,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回报预期不同。

锦上添花者的现状是一目了然的,只要顺风顺势,说些好话,投入成本后的回报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能被大多数人所采纳并喜欢。而雪中送炭,其前景难以判断,投入成本后有可能收不回,甚至还有可能被其所累等,因此也就为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了。

从现实角度出发,其实做一个雪中送炭的人也未必不划算,除了能保持一份最基本的善良外,还有就是锦上添花的人太多了,被添花者未必记得你是谁,而雪中送炭的人少,在最危难时帮助过他的人,他会很深刻地记住你。以前听说很多地方都组织当地的清华、北大的录取生一起包机上北京报到,而很少有人去真正关注那些高考落榜生,尤其是贫困的高考落榜生。难道他们的失败贫苦乃至弱小,除了被我们怜悯和同情之外就不值得我们再做些什么吗?

锦上添花花无色雪中送炭暖人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5)

有很多人愿意为强者、胜者锦上添花,却鲜有人愿意为败者弱者雪中送炭。然而,谁不曾见到有人以尊敬的姿态与农民工交……难道这也是趋利避害本能吗?也是对强者的依附惧怕吗?

其实,最好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抛开所有利益因素凭着一颗感悟的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