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曹操与杨修》《西厢记》《景阳钟》3部3D戏剧电影同时首映,其中《西厢记》和《景阳钟》更是越剧电影和昆曲电影中的首部3D电影,可谓是盛况空前。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1)

这么说,戏剧电影也开始“追潮”了吗?实际上,戏剧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引风气之先”者,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到彩色电影,戏剧充当了电影在中国最早的“引路人”。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记录了谭派艺术创立者谭鑫培的风采,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承载了梅兰芳蓄须明志、宣传抗日的心愿,1949年后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对这段爱情故事的最佳演绎。

仔细回想,我们的童年也萦绕着戏剧电影的咿咿呀呀。去剧场不易,看电视简单,老人总会打开电视看一段越剧、评弹抑或是沪剧,而我们对戏剧的喜爱也在此时如一颗种子埋在心间。

1905年京剧《定军山》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2)

戏剧和电影的联系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影片就是戏剧电影《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由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手摇木壳制摄影机拍摄,片长30分钟。

令人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拷贝日后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唯一留存的影像资料是谭鑫培的定势照。正因为此,《定军山》是否是中国第一部影片依旧存在争议。

1948年京剧《生死恨》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3)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梅兰芳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为唤醒国人救国存亡的热情而组织编写了爱国戏《生死恨》。它突出表现了俘虏的痛苦遭遇,是一支与醉生梦死作斗争的号角。新戏上演时盛况空前,据当时报纸记载,排队购票的群众甚至挤碎了票房的门窗玻璃。

《小城之春》的导演,著名导演费穆后来找上门来,与梅兰芳商议将之拍摄成中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作为彩色电影,《生死恨》算不上成功,令人忍不住感慨“这不是单色电影吗”!但作为历史材料,它留下了梅兰芳的绝美倩影、精湛演技和赤诚之心。

《生死恨》中的梅兰芳↓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4)

1954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5)

草桥结拜、十八相送、哭坟化蝶……哪段故事化为了你对爱情的想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戏曲的兴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部彩色电影也在这段时间诞生。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1957年举行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授奖大会”上一举夺得舞台艺术片类的唯一金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奖项。

主演袁雪芬是袁派创始人,工正旦,范瑞娟是范派创始人,工小生。两人都是越剧“一代宗师”级的人物,先后合作了《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一系列作品。袁雪芬有两句经典名言——“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话剧、昆剧是越剧的两个‘奶妈’”。

1959年黄梅调《江山美人》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6)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戏曲的兴盛时期,随着大批黄梅戏电影传到香港,香港文艺界开始创作独具特色的“黄梅调电影”。

什么是“黄梅调电影”呢?它结合了电影和传统戏剧的魅力,不着重舞台纪实,取法现代电影审美,运用“时代曲化”唱法。之所以称“黄梅调”而非“黄梅戏”,因为黄梅调是大多数港人的老叫法,黄梅戏是新词。

李翰祥在邵氏(邵逸夫)公司创作的黄梅调电影,统称“李翰祥系列”,在戏剧电影的版图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拍摄于1959年的《江山美人》是他早期的代表性作品,1963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最成功的作品,一举拿下了第2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6项大奖,在台湾上映时连放三月而不缀。

“李翰祥系列”终结于1977年,最后一部作品《金玉良缘红楼梦》虽然知名度不高,却值得一提——如果不是李翰祥临时调换林青霞和张艾嘉的角色,林青霞可能不会在戏中出演贾宝玉,不会开启令人惊艳的“反串路”,在荧幕上留下最经典的东方不败了!

林青霞版贾宝玉↓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7)

1962年越剧《红楼梦》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8)

对大多数人来说,《红楼梦》最经典的改编不仅是87版电视剧,还有62版越剧。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疯狂程度——1978年恢复放映时,全上海36家影院24小时都在放映这部作品,每天都有很多人在上下场时被挤掉鞋子。后来拍了《金玉良缘红楼梦》的李翰祥也深受启发。

每一版成功的《红楼梦》,背后都有一对演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演员。在这版改编中,王文娟所扮演的林黛玉尤其成功,其灵动妩媚一如书中人物,寄人篱下之苦也在眼波流转中传递。有网友评价道,“扮演黛玉,王文娟不输于陈晓旭”。

1963年评剧《花为媒》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9)

两个你一定要看《花为媒》的理由:“评剧皇后”新凤霞经典作品,当年的剧照今天看来亦是惊鸿一瞥;27次登上春晚舞台的“小品天后”的赵丽蓉的评剧作品, 她原来是资深的评剧演员、新凤霞40多年的老搭档。

评剧本身也是一个很“磨嘴皮子”的剧种,前身是莲花落,是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花为媒》是评剧的经典剧目之一,取材自《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

1970年京剧《智取威虎山》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10)

《智取威虎山》是时代的产物,同时是戏剧电影的经典。它改编自曲波小说《林海雪原》,“孤胆英雄”杨子荣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著名作家,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改编者汪曾祺曾经在和家人讨论时评论道:“再过二十年,还不知怎么样呢。我看,也就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能流传下去。”“为什么?”“有生活,有人物呀!”“那《沙家浜》呢?”“那当然!特别是其中的《智斗》。”

1984年越剧《五女拜寿》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11)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浮现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作品。

还记得这个童话故事吗?国王问三个女儿谁最爱他,三女儿说“我像盐一样爱您”而被排挤出宫。但到老国王落难时,她是唯一一个照顾老国王的孩子。1984年的越剧《五女拜寿》与这个童话故事相似,讲述了尚书夫妇在遭遇变故时,才知道五个女儿及女婿谁是真心待己的大团圆故事。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因这部电影闻名。茅威涛、何赛飞、董柯娣、何英、方雪雯当时都是年轻演员,在老照片中有一种超凡出尘的美。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12)

■五朵金花 /网络

1986年昆曲《牡丹亭》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13)

看过白先勇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是否想进一步进修“完整版”的昆曲《牡丹亭》?

推荐86版昆曲《牡丹亭》,张继青的唱腔清丽婉转,牡丹亭的唱词精致优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如此女子心事,伤春悲秋之情,几无更通透者。

2014年京剧《霸王别姬》

戏剧电影类型化元素 戏剧电影也开始玩3D了(14)

近年的戏剧电影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的《霸王别姬》是中国第一部3D京剧电影;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引领观众在“入戏出戏”中徘徊,在虚虚实实间让“看戏”成为戏剧的一部分。

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最精彩的片段之一是虞姬扮演者史依弘精彩绝伦的舞剑,京剧演员华丽复杂的行头,在电影中更能看出做工精巧。3D是戏剧电影这两年的热饽饽,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越剧电影《西厢记》、昆曲电影《景阳钟》悉数是3D电影,利于营造“舞台纵深感”。

今天的戏剧电影,能充当传统戏剧在日常生活中的引路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