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话说,侯泰奉朱瞻基赐书,来到乐安州。

朱高煦反意已决,他在接见朝廷使者侯泰时,陈列盛兵,以彰气势。

另外,在接见奉有当今皇帝赐书的侯泰时,朱高煦态度傲倨,并未按照礼仪对诏敕下拜。他南面而坐,让侯泰跪见自己。

当着皇帝使者侯泰的面,朱高煦还大言不惭地说道:

“永乐中,先皇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防我像防贼一样,把我迁徙到乐安;到了仁宗皇帝时,只知道用金银丝帛来安抚我;当今天子,动不动就以祖宗旧制来威压我;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闷闷不乐、郁郁难伸。我岂能久居于此,终此一生。你试看看眼前,我的兵马强盛,粮草丰足,我难道就不能横行天下吗?你回去上报天子,马上绑缚奸臣,送到我这里。然后,咱们再坐下来,慢慢讨论我想要些什么吧。”

朱高煦的阵仗,还真有点吓到了侯泰。面对朱高煦的气焰,这位皇帝的中使也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

侯泰回宫之后,朱瞻基问他:

“你去汉王那里,皇叔都是怎么跟你说的?”

侯泰没有实说,他答道:

“汉王什么都没有说。”

朱瞻基又问侯泰道:

“皇叔治兵的状况如何?”

侯泰仅仅回答说:

“我没有看到汉王治兵的情况。”

想来,侯泰是宫中之人,他见惯了朝廷与官场上的你争我斗,大约,他也知道朱棣夺取朱允炆江山的来龙去脉。身处权力最集中的地方,侯泰大约也知道实力决定结局的道理。叔侄争斗,胜败未定,朱瞻基的权力确实大于朱高煦,但是,带兵打仗的能力、长久以来在朝廷的威势、不断经营积攒下来的人脉……朱高煦或许并不见得会输于当今天子。故而,侯泰在回答朱瞻基时,并未全盘托出传递诏敕时所见所闻的真实情景。

当然,朱瞻基也有自己的判断。

侯泰覆命之后,根据他的回答,朱瞻基推测:

侯泰已经有了二心!

侯泰的二心,可以说是他对当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侯泰的二心,可以说是他对双方力量的判断;

侯泰的二心,也可以说是他全身保命的机智。

猜想,无论侯泰怎么回答,朝廷大约都不会完全听信他的一面之词。面对谋逆造反的变局,稍微有点头脑的主政者都不会有半点的掉以轻心。

朝廷有朝廷的优势,除了派遣使者试图说和、试图安抚之外,朝廷当然还会采取种种措施,全面掌握各种讯息,并制定应对发生各种状况的措施和手段。如若做不到这些,那么,这样的朝廷也差不多就命悬一线、或者气息奄奄了。

侯泰回来汇报完不久,马上就有与侯泰同行的锦衣卫官员偷偷面见皇帝,把此行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详细向朱瞻基做了汇报。

听完锦衣卫官员的汇报之后,朱瞻基对侯泰非常愤怒。

宣德元年农历八月初六(丁卯),即公元1426年9月7日:

朱高煦派遣百户陈刚向朱瞻基上书,其中言及:

1.仁宗皇帝在位时,违反洪武、永乐时期的旧制,授予文臣的诰敕封赠等,全不合章法;

2.当今皇上修理南廵席殿等事项,朝廷大有罪过;

3.痛斥朝中的二、三位大臣如夏元吉(又作“夏原吉”)等人为奸佞,并向朝廷索要这些人,拿来杀头。

除直接上书朝廷外,朱高煦还发动了舆论攻势:

他又安排向朝中的公侯大臣发送文书,用激烈的言辞、以不实之语对朝廷进行诋毁,对皇帝进行污蔑。

在这一切全部清楚明白地摆在眼前的情况下,朱瞻基无奈地叹息道:

汉王果真造反了!

起初,朱瞻基召集朝臣会议,准备派遣阳武侯薛禄领兵前往征讨朱高煦。大学士杨荣等人力劝,请求皇帝朱瞻基御驾亲征。

考虑之后,朱瞻基决定亲自前往。

随即,朱瞻基召来张辅,谕告他:

“我计划御驾亲征。”

张辅回答说:

“汉王向来怯懦,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汉王身边主事的人,都不是有谋略、善征战的角色。希望圣上借给臣兵士二万人,臣原意领兵前往,擒获汉王,献于阙下。”

朱瞻基说:

“以卿之能,确实足以擒获贼人,但是,仔细想一想,朕刚刚即位,人心尚且不稳。这种状况下,小人或许会怀有二心,非朕亲征,不足以主持大局、稳固人心,所以,朕意已决,一定要亲自前往擒贼。”

朱瞻基对张辅所言,其中有所谓的“小人或怀有二心”,这大约也是他有意说给张辅听的。因为,朱高煦造反前,曾约张辅作为京师的内应,与他一同起兵。虽然张辅告发了朱高煦,大约,在皇帝的心中,对张辅还是难以十分放心的。

(未完待续)

明朝汉王朱高煦怎么死的(从汉王到汉庶人)(1)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