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

邢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拥有3500年的建城史,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时间浸润过的这座古城,一街一巷里,多少文人骚客曾在这里驻足;一村一庄中,无数历史故事曾在这里上演。一个小小的地名中蕴涵悠久的历史故事,或来源于民间传说,或来源于正史记载,庄严中隐藏些许嬉笑,荒诞中隐藏一丝真实;一个小小的地名中,蕴含着一方水土的民风民俗,文化积淀,告诉后人我们的历史从何而来,我们的脚步又将迈向何方。

01.元帅演马

邢台这个地名叫什么(邢台地名趣谈一)(1)

曹演庄(图文来源:网络)

邢台市区以京广铁路为界,分为桥东区、桥西区。沿着中兴路地道桥进入桥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地名:曹演庄、李演庄、韩演庄。“演庄”之名从何而来呢?相传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延昭元帅曾在邢台一带建立军事基地,于平坦开阔处,开辟了三个演马场,用于练兵驯马。这三所演马场以大户姓氏为冠,分别取名曹家演马庄、李家演马庄、韩家演马庄,后简化为曹演庄、李演庄、韩演庄。新中国成立前前,曹演庄村北还存有演兵台遗迹。演马场南面还建有两个兵器锻造处,取名为前炉子村、后炉子村;演马场西面建立营寨、安锅做饭,也就是南大郭(锅)、北大郭(锅),东郭(锅)庄、西郭(锅)庄,北小郭(锅)五个村名称由来。军队营房驻扎的地方既是张家营、胡家营、王家营等村名由来。当然,这些也无从考证,但宋辽交战于邢,北宋在邢州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战马养殖训练场,倒是史书有载。

曹演庄、李演庄、韩演庄、前炉子村、后炉子村,南大郭、北大郭,东郭庄、西郭庄、北小郭、张家营、胡家营、王家营。这些村名来自于抗辽名将杨延昭可歌可泣保家卫国的传说故事,邢台人民把自己家乡的名字和忠君报国的杨家将联系起来,也反映了邢襄人爱家爱国的朴实的民风。

02.知府赐名

在张家营、胡家营、王家营的南边有一个名叫“百虎村”的村庄。“百虎”二字很特别,这里面有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百虎村原名亚家营,村民多好习武。清咸丰年间,顺德府知府朱鸿绪路经此村时,其女儿被强盗抢走,亚家营村的几名拳手闻讯后纷纷赶来,凭借高超武术将知府之女从响马手中救回,并送还知府。事后,朱知府在顺德府衙设宴感谢村民,并问:“像你们这样武艺高超的人村中有多少?”村民答:“近百人。”朱大人叹曰:“真是百只老虎啊!”。朱知府为了感谢村民的救女之功,给该村盖瓦房七间,送大木匾一块,上书:“圣世纯良”!今瓦房尚存,但木匾已遗失。为纪念这段侠义救美的真实故事,亚家营从此改名百虎村。这个故事反映了清末邢襄百姓尚武、彪悍仗义的民风,也反映了官民关系和睦,官亲民,民亲官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

03.县令爱民

在百虎村的南边有一个叫“悟思”的村。悟思村原名茂思村,村中有云寿寺,为邢台天宁寺的下院。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邢台风沙遍地,旱荒严重,县令王以悟一边上报朝廷求援,一边亲临查访灾情,免去全部土地赋税,并在云寿寺设粥棚、置棉衣,救济贫民。他还用自己俸禄,赎回穷人卖掉的妻室儿女。村民为了表示恩谢,改村名为“悟思”,以示永世不忘王以悟的功绩。这个官爱民的故事记载于《邢台县志》。明天启元年(公元1622年),王以悟调任山西参政,单车就道,行李简陋,后辞官回乡,隐居不仕,专门从事办学,著有《常惺惺稿》、《解缚编》。悟思村名的由来,反映的是官员清明有为、爱民如子,百姓感恩戴德、永世不忘的佳话。在人治的封建社会里,清官对百姓爱护有加、倾囊相助,百姓对官员毫不吝啬、代代歌颂,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

本文来源: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作者:郑治

责任编辑:张志超

如有侵权第一时间联系删除:282632020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