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名字

油条,是北京人都爱吃的早点。可到了天津,这种吃食被称作“果子”。天津煎饼与北京不同,用油条代替了薄脆。因此,天津煎饼学名“煎饼果子”。油条,本是在普通不过的食品。可是相隔两百里路,叫法已经有了很大差别。要是在广东,油条则被叫做“油炸鬼”。不明就里的人,很难想象这几种名字说的是一种东西。

中国地大物博,食品往往存在“一物多名”的现象。茶,当年也是如此。《茶经·一之源》中记载: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由此可见,起码在陆羽生活的唐代,茶至少还拥有着五个名字呢。

经典茶名以及名字由来(茶的曾用名到底有多少)(1)

但可以肯定,“荼”字确实是“茶”的别称。至于古人何时启动“荼”字中“茶”的含义,则多少有些令人不好琢磨。由此也可见,早期名字的不确定,为人们辨识茶叶带来了困难。就像如今新电影发布一样,总要给媒体一份通稿以便统一口径。化解名字的复杂性,成了茶叶传播所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只是差了一个笔画,但从荼到茶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茶经·一之源》明确说,“茶”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这部书是唐玄宗所撰,本应有三十卷,如今已经散佚。按现有的资料来推测,《开元文字音义》是一部与《说文》、《字林》类似的字书。我们可以说,将“荼”省去一笔,定为现在的“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来的。“荼”中茶的含义,终于被正式剥离出来了。

《茶经》or《荼经》?

新鲜事物的出现,总要面临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期。从“荼”到“茶”,也并不例外。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记述了游览泰山的见闻。他看到了唐代大历十四年(公元779)的碑文上,赫然刻着“荼药”二字。而唐代贞元十四年(公元798)的碑文上,则刻着“荼宴”二字。但是会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和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书《圭峰禅师碑》上,就都用了“茶”字。

经典茶名以及名字由来(茶的曾用名到底有多少)(2)

陆羽写作《茶经》,初稿完成于公元758年-761年之间。这个时候的唐朝文坛,可以说还是“荼”、“茶”二字并用。而陆羽在写作中,则非常明确的选用了“茶”字。通篇不用“荼”字,为了就是不让人产生混淆。最后的书名定为《茶经》,也对“茶”字的推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茶经》成书半个多世纪后,“茶”字终于得以为大众所接受。至于其他那些曾用名,则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茶”字的广泛使用,使得这种“南方嘉木”具有了统一的标示。也只有如此,它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行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商品。“茶”字,可以说是这种饮品的第一个商标。在这个商标的确立和推广上,陆羽的《茶经》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