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1)

【注释】敬亭山:又名昭亭、查山,在今安徽宣州城北。

【激情导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经历了赐金还山心理落差、品尝了安史之乱流离之苦、遭遇了蒙冤囚羁牢狱之灾、承受了戴罪流放屈辱之痛,第次、也是他此生中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所作。然而,此次,孑然一身、穷困潦倒的他,再度来到他心之向往梦中重游的宣城,已时过境迁,早已没有他记忆中的那些隆重的迎来送往的场面;再也没有昔日北楼纵饮的恣意豪情敬亭论诗的雄浑激情;往事如烟、旧时环绕在身边的朋友已随风飘远、如雾如幻,独独留下诗人一枚,兀自蹒跚着步步艰辛地爬上敬亭山。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2)

图片说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来到敬亭山,感悟人生真谛,好不孤独!

诗人李白独坐山顶、缅怀岁月,感悟人生、感伤时下,好不孤单、好不辛酸!

所以,这首诗是诗仙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在今天的安徽宣州,借描写自己独游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抒发其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情世故冷暖的感悟,表现出诗人目空世俗桀骜个性,以及他面对自己悲凉命运时所发出的抗争感言。值得品读、值得玩味、值得借鉴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3)

时过境迁,早已没有记忆中隆重地迎来送往的场面;再也没有昔日北楼纵饮的恣意、敬亭论诗的雄浑;往事如烟!

【大美赏析】

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上的一群鸟儿,高高兴兴的、开开心心的,翩翩而飞,消失在天之尽头,云端上空,再也觅不到他们的踪影;广袤无垠的天空中,惟留下了一片悠悠白云,孤零零的飘着、飘着……似乎是那么的悠闲、却又那么的孤单。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4)

诗人李白独坐山顶、缅怀岁月,感悟人生、感伤时下,好不孤单、好不辛酸!

这两句写描写了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所见之景:

句中“尽”字和“闲”字用得既巧妙,又含蕴无穷。“”既表示已完全地消失,又给人以群鸟在高空中慢慢地消逝于天际之外的感觉。“”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诗人的心境,突出诗人闲适而孤独的情感,将读者的思绪引入一个“渐静”的画面和氛围中,好似在群鸟的喧闹声消逝后,周围变得格外的宁静;而在翻滚的层云消失之后,天空也特别的青幽。而诗人在描写天空静寂的场景和周围群山静谧的环境时,却又让静的场景产生出动的画面感,在“尽”字前加一“飞”字,在“”字前加一“去”字,使其产生出静中见动,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烘托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孤独和寂寞,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又暗示出诗人独自一人在此已观望了许久,勾勒出诗人“独坐”敬亭山时,那出神的神情和物我两忘的心境,而这样一幅人物肖像图的描绘,将诗人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和安安静静的外部表现有机的融为一体让给读者看到一个神仙般优哉游哉的诗人,为下文的感慨做足铺垫。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5)

图片说明:人间仙境——敬亭山

此外,“众鸟”和“孤云”是诗人描绘的两个“意象”,似乎,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和悠悠漂浮的白云,都成了具有自我觉悟的生命物质,连他们都纷纷的投奔大自然、皈依大自然。而这种物象的选择,特别符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也符合诗人鄙视世俗的清高心理,更符合诗人那被称为“诗仙”的个性特征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6)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和悠悠漂浮的白云,都成了有自我觉悟的生命物质,连他们都纷纷的投奔大自然、皈依大自然

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看着我,我望着你,彼此间总是看不烦、望不够的,也只有我眼前这座云雾缭绕的敬亭山了。言外之意:现在的我在宣城已没有真正的朋友了;弦外之音:人与人之间,都是有距离的,只有这美丽的高山、静谧的大自然,才是我李白真正的朋友,也只有他们不会嫌弃我这个潦倒的诗人。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7)

图片说明: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离去后,只剩下悠悠漂浮的白云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感受:

诗中表现出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对世俗的鄙视,说明诗人注目凝望着风光秀美的敬亭山时,敬亭山也在静静地凝视着诗人,二者的对视,是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物语相通、心有灵犀的情感交流过程也是诗人将自然界中的物象人格化、个性化的又一成功案例,是诗人在这首诗中创造出的第三个“意象”。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8)

图片说明:诗人在写山的“有情”,反衬人之“无情”

诗人在此塑造“意象”,目的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解读,着力突破自我内心深处的孤独,力求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解脱。而这两句所创造的意境,依然是在静态之中包孕着动态: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在写自己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的静态对望;实质是在写山的“有情”,反衬人之“无情”;此时此刻,这静静的对视中,既饱含着诗人满心的酸楚和无以排遣的孤独,又让读者看到了这份浓浓的酸楚和戚戚的孤独,挤满了诗人整个胸腔,令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9)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所以说,此时此际的平静,只是一个表象,而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凉,早已在自己横遭牢狱之灾,处境凄凉的人生旅途中,化为一波又一波的心浪涟漪,在这静谧的场景中被暴露了出来。而结句中的“只有”二字,又将这份孤独和悲凉之感一览无余的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既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心态描述,也是诗仙为自己的孤独高声放歌的个性展示;既是李白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也是世俗对诗人孤傲个性的鄙视。因此,诗人的个性注定让他的人生之旅充满了奇妙的幻想,也充满了诗一般的凄美和跌宕,最终,结于一句曾经的“谒语”中。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10)

诗人的个性注定让他的人生之旅充满了奇妙的幻想,也充满了诗一般的凄美和跌宕,终结于一句曾经的“谒语”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游历江陵(今湖北荆州)时,偶遇自号“天台白云子”的天台道士司马承祯。此时,司马承祯要去游历南岳衡山,路经江陵,恰巧李白也在江陵。李白闻听司马子微在江陵,立刻带着诗作,前去拜访。司马承祯见李白风度翩翩、器宇轩昂,锦绣其内、物华其外十分欣赏。再看李白呈上的诗文,文采奕奕、想象旖旎,辞藻华美、意象万千大为惊异。这位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感:上至皇宫庙堂,下至四海江湖,举凡自己游历过,或到过的地方,均未发现有如李白这样神形气质之人,不由惊叹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见李白《大鹏赋》】。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11)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游历江陵(今湖北荆州)时,偶遇自号“天台白云子”的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图

李白得到了司马承祯为其所下的道家真言,作《大鹏遇稀有鸟赋》一首,受到了“白粉”们的广泛追捧。

那时候的李白,年少气傲,把自己比作可以振翅高飞神游太空,足踏四极目视八荒大鹏,绝没有想到自己会遭遇牢狱之灾、戴罪流放之辱;更没有想到:此生中,当他来到曾经多次游历的宣城,会没有“朋友”愿意搭理他,混到了孤单孑然、独坐敬亭山的地步。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12)

图片说明:独坐敬亭山:值得品读、值得玩味、值得借鉴。

所以,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四句,寥寥二十字,却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无尽的伤痛。全诗看似尽皆景语,无一情话,然则,句句说景,却字字关情,把诗人奇特的想象力与残酷的现实生活巧妙的黏合在一起,全景式的展现出诗人赋予敬亭山以生命、赋予白云山川以灵性的传神之笔,生动的描绘出人在天地间的渺小,人在生命旅途中的短暂,以及宇宙的守恒,大地的永恒!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宅家读唐诗十一)(13)

图片说明:《独坐敬亭山》描绘出人在天地间的渺小,人在生命旅途中的短暂,以及宇宙的守恒,大地的永恒!

——全文结束——

卓姥姥侃文化

2020年3月24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