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字和“憾”字的古汉语含义

“恨”义项❶

遗憾、后悔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义项❷

不满

《荀子·尧问》: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引申义:怨恨,仇恨。

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恨”义项❸

通“很”。违逆,不听从。

《战国策·齐策四》: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

《汉书·楚元王传》: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

古代汉语的词性和意义 文字学浅析古代(1)

“憾”义项①

仇恨,怨恨

《左传·隐公五年》: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

《新唐书·元稹传》:历诋群有司以逞其憾。

“憾”义项②

遗憾,不满意

《国语·鲁语下》: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

《孟子·梁惠王上》: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代汉语的词性和意义 文字学浅析古代(2)

二者古代含义不完全一致

作为仇恨,怨恨的意思讲,二者含义基本一致。但作为遗憾讲,二者的遗憾程度还是有区别的,“恨”是一直之遗憾,而“憾”是一时之遗憾,且“恨”的遗憾程度比“憾”更深,这是二者在古汉语中的区别。

今义

古代汉语的词性和意义 文字学浅析古代(3)

在今天,如果把两个字单独拿出来讲,“恨”就是仇恨,怨恨,“憾”就是遗憾。

比方说“人生之一大憾事”,只能指遗憾,不可能是仇恨。

那么古今义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其实这两个词在古代白话文中还是基本同义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这两个字,而且含义基本上都在古代汉语的范畴之中——两个字都同时具有两种含义。

但是为什么今天两个字却分别失去了其中一个含义,变成了不同义的字呢?

笔者在查阅对照了晚清和民国的文献后,发现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两个字的现代含义基本定型。

民国初年西化之风盛行,到今天不得不说我们的民族已经基本全盘西化了。欧美语言讲究一词多义,但没有任何单词是同义词,最多只能算近义词,而“恨”和“憾”却是完完全全的同义字,如果现代汉语不加区分,也确实容易造成歧义,原因是现代汉语是一种引入欧美式语法的白话文,并非原来的白话文。

参考文献: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词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