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启蒙思想界公认的领袖和导师,“概括了整个十八世纪特点”的象征性人物。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1)

人物生平

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1694年11月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法院的公证人和皇室官员。少年时他就读于贵族化的路易大帝中学,在那里结交了一些权贵子弟和未来的名流,为他后来的社会政治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学毕业后,父亲建议他去上法科学,但他却热衷于文学。青年伏尔泰热爱自由思想,极具叛逆性格,因而不断与国王和司法机关发生冲突:1715年他因写作嘲讽摄政王乱伦丑行的诗歌遭到流放,1717年又因类似的诗作被关进了巴士底狱。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2)

但他在狱中完成的悲剧《俄狄浦斯》却大获成功,这出首次以“伏尔泰”为笔名的作品和其后的史诗《亨利亚特》使他成为闻名遐迩的宫廷诗人和贵族沙龙的座上宾。

然而,伏尔泰的思想观念必然会使他成为封建宫廷危险的敌人。1726年4月,以他与罗昂骑士的决斗事件为借口,国王二纸命令,再次将他送进了巴士底狱,最后他以流亡英国的代价得到释放。

英国之行成了伏尔泰一生重要的转折点,英国的自然神论、经验论哲学、自

由平等的政治制度以及牛顿的科学思想,从各方面有力地促成了他思想的转变,他的创作也走向多产与成熟。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3)

1750年,为了摆脱路易十五宫廷的迫害,加之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邀请伏尔泰来到柏林。1755年又移居日内瓦,最后在法国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

在这里,他以6000多封书信与包括国王在内的欧洲各界保持密切联系。他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对宗教迫害和专制制度口诛笔伐,1765年促成卡拉斯冤案平反,更让他声名远播,被人们尊称为“费尔奈教长”

1778年初,为指导悲剧《伊雷娜》的演出,83岁的伏尔泰在时隔28年后重返巴黎,5月30日,在连国王都很难得到的隆重欢迎和礼遇中逝世。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4)

文学创作

伏尔泰轰轰烈烈的精彩人生,几乎演绎了整个18世纪,在颠沛流离的漫长岁月中,这位博学多思、才华横溢的精神王子,以令人惊叹的精力和热情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

由博马舍编辑出版的第一个《伏尔泰全集》就有70卷之巨,而伯斯曼版的多达102卷的《伏尔泰书信集》还不在其中。他的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遍及哲学及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形式上也是最多样化的。

除诗歌、戏剧、小说、史书、政论等常见文体,还有辞典、题词、随笔、书简等,几乎包括了18世纪所有的文类。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5)

青年伏尔泰的志向是要成为能与维吉尔,拉辛齐名的大诗人。基于古典主义的美学观,他认为诗歌和悲剧才是“伟大的文类”,因而毕生钟情于诗歌尤其是悲剧的创作。

诗歌: 伏尔泰写过史诗、哲理诗、抒情诗和讽刺诗等,曾以“史诗诗人”而享有盛名。他最重要的诗作史诗《亨利亚特)(1728),是他仿效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创作出来的,意在为法兰西奉献一部歌颂自己民族史的民族史诗。

在文学史的层面评价,这些史诗算不上是传世之作,但它们对宣传启蒙思想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6)

伏尔泰的哲理诗长于论理,然而大都写得很长,且佳句不多,倒是他的短诗,特别是讽刺短诗较有特色。

悲剧:

伏尔泰戏剧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诗歌,他一生创作了近40部戏剧作品,被视为启蒙时代的戏剧大师。他的创作生涯以《俄狄浦斯》(1718)揭幕,以《伊雷娜》谢幕,悲剧是他的最爱。

《扎伊尔》是伏尔泰最受欢迎的一出悲剧,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它有力地表达了反对宗教偏见,提倡宗教宽容的启蒙思想主题。同时,它还以强烈的舞台效果,开浪漫派戏剧的先河。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7)

《中国孤儿》是伏尔泰依照我们国家元代的作家纪君祥的戏剧作品《赵氏孤儿》改编而成的五幕悲剧,是西方戏剧第一次借鉴中国艺术的成果。虽然作者按照三一律的要求对原剧进行了重大改造,但仍保留了搜孤救孤的主要情节。他还特别将之命名为“五幕孔子道德戏”,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热情。

2.哲学与历史作为18世纪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一道以英国模式缔造了18世纪前半期的启蒙思想体系。

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促成了一种新的史学研究视野和方法,即更为广泛地展现各民族的文化、社会风习和政治史,而不主要是那些社会上层人物的活动。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8)

(1)哲学

伏尔泰最大量的作品在哲学方面,但他并没有形成自己独创的哲学体系,基本上是洛克和牛顿的信徒。其实,启蒙时代的法国人理解的“哲学”首先是坚持一种立场,是一种战斗态度或批评精神,伏尔泰的哲学文本正是这样的。

《哲学通信》又名《英国通信》,是他近三年英国之行的观感及思考成果的记录,是一本政治论战性质的著作。伏尔泰把英国的宗教、政治、哲学、文学及科学当成学习的楷模,并借以大胆批判法国的专制制度和宗教狂热。

在文体上,它是实地调查、道听途说的混杂物,每一封信都像是讲一篇寓言故事,轻松道来,很有文学的趣味。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9)

在艺术上,伏尔泰别出心裁的思路、出众的文笔、机智的风趣、老到的讽刺手法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一切使得《哲学辞典》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部杰作。

(2)历史

作为历史学家的伏尔泰显然比作为哲学家的伏尔泰更为成功,他在史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使他无愧于法国史学界现代史学“第一人”的称号。《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时代》(1751)、《风俗论》(1756)是伏尔泰最重要的三部史学论著。

伏尔泰在历史科学上的突破和贡献是学界公认的。他以尊重历史真实的精神,从大量掌握和深人研究资料入手写作历史著作。尤其是他打破了编年史的旧格局,创造性地将中心人物放到广阔的时代视域中介绍评述,并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摆到突出的位置上。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10)

他笔下的历史是与《圣经》的或神意的宗教的历史区别开来的人的精神的历史。特别令人称道的还有他史学著作的文学价值,几乎每一部法国文学史都会提到《路易十四时代》,因为它的每一章都是明晰畅达和才思充溢的杰作,许多历史材料在他笔下都被缩写成引人入胜、短小精悍的故事。

哲理小说

伏尔泰为启蒙文学作出的最重要贡献,并不是他情有独钟的史诗或毕生孜孜以求的悲剧,而是他视为儿戏之作的哲理小说,他在自己创新的这种文学样式中,为自己的启蒙思想和讽刺才能找到了尽情发挥的艺术天地。

1.概述

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基本都创作于他思想艺术均臻于成熟的中后期,是他宣传自己启蒙思想和哲学观点的有力工具。

他利用那些半神话式的题材和传奇性的故事,在貌似轻松戏谑的叙述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在犀利机智的冷嘲热讽中,他又无情地将邪恶的专制制度和虚妄的宗教神学推上了理性的审判台。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11)

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大半以古代或东方为背景,主人公通常来自异域或到异域去旅行,这次文学的旅行也是一次精神的旅行或历险。主人公踏上异域的土地,去寻求命运、幸福、文明与智慧等人生主题的答案。

这样,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就成功地表现了虚构和哲理即文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之成为唤醒精神自由的“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

伏尔泰一生共创作有26个哲理小说,其中最重要的是《查第格》、《老实人》和《天真汉》,另外,《如此世界》和《微型巨人》也很有名。

2.《老实人》

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的《老实人》,它在哲理内涵上与《查第格》有一致性并有拓展。如果说《查第格》对乐观主义哲学尚持怀疑态度的话,那么《老实人》持的就是完全否定的态度了。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12)

《老实人》是为了抨击德国17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宣扬的“一切皆善”学说而创作的,因为它已成为为腐朽的封建王权和神权辩护的理论。要摧毁这种谬说,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暴露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罪恶。

亲历了许多人生磨难,目睹了无数人间悲剧,已步入晚年的伏尔泰写作起这样的题材来得心应手。他犀利的笔锋从德国到法国,从西班牙到葡萄牙,横扫整个欧洲,淋漓尽致地道尽了“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的可怕现实。

伏尔泰经典文学名著(法国文学家伏尔泰)(13)

伏尔泰虽然用现实社会中无尽的罪恶彻底地否认了乐观主义哲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陷人悲观主义的泥潭,他期待的是人类能够正视现存社会是一个充斥着“恶”的社会,不要指望上帝安排自己的命运,而要努力去寻找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和同时代的伟大文学家歌德一样,伏尔泰不仅肯定了生产劳动的伟大事业,也宣扬了“泰初有为”的实践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