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忆)(1)

现在提到“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可能是非常陌生的事情。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却是挥之不去的一段珍贵记忆。虽然有苦也有累,但更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向上精神深深地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

5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和参与了农业学大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群众运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在校园里,在农村里,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这样一些激情四射的歌曲:“一花引来万花开,全国农业学大寨,毛泽东思想来哺育,大寨红花遍地开……。”“学大寨,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这些歌曲当时在农村随处都可以听到。七十年代,我们也亲身经历了农业学大寨的火热场面。特别是农村热火朝天地开“大寨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学大寨,概括起来就是以大寨为榜样,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奉献精神,和团结一致、共同提高的集体主义思想。

那么,当年农业学大寨,为什么对全国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呢?

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忆)(2)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工业总产值仅占17%,农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国民经济总收入的83%。新中国刚建立时,毛主席就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依靠全体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毛主席的经济思想体现的就是人的因素第一的思想。

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1956年,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严重的浮夸风,1959年至1961年又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共产风”的错误,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正在这个时候,苏联和中国彻底翻脸,苏联撕毁了所有援建项目的合同和图纸,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我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动员全国人民凝聚一切力量,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成了毛主席极为关切的问题。虽然说毛主席非常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那样的处境下,国家又不能以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农业。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大寨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精神。

毛主席了解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改天换地,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将虎头山上的“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沟改造成为“层层梯田米粮川”的事迹。一贯认为自力更生是立国之本的他,很自然地认为大寨的事迹既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也符合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力量。因此,毛主席决定抓住这个典型向全国进行推广。

那么,当时大寨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忆)(3)

大寨是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寨,人称“穷山恶水”,十年九旱。大寨虽然拥有700亩土地,可这些土地不是远在山上,就是险在沟边,东一小块,西一小块,“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这就是大寨的地理状况——“七沟八梁一面坡”。

这样恶劣的地形环境,不仅让大寨人在农业上难以发展,亩产不到200斤,时常担心温饱。特别是因为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平常时间里,人畜用水都很紧张,可一旦遇上雨季数日暴雨,山洪爆发时,全村顷刻之间就会沦为汪洋一片。

1953年,大寨开始实行集体化。在以陈永贵、郭凤莲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起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的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长期靠天吃饭的状况。他们除了扁担、锄头、铁锹等最基本的劳动工具,就是一双布满茧子的手,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这样一干就是10年。10年后,粮食亩产增至700多斤。

然而1963年8月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持续七天七夜,全村几百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的几百亩地也几近于绝收。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寨仍然做到了“三不少”和“三不要”,即“交给国家的粮食不能少,社员的口粮不能少,群众的分红不能少和不要国家的钱、粮、物资”。

他们的粮食亩产从1952年的237斤增加到1962斤的774斤。1963年虽然遭受严重洪灾,但仍然保持在200斤以上。

大寨大队从1953年到1964年的12年间,这个仅83户360多人的小山村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5.8万斤。

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忆)(4)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寨精神的概括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毛‬主席‬在‬1964年,把‬大寨‬作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树立‬起来‬,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1965年6月16日,毛主席在听取第三个五年计划问题的汇报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农业‬投资‬不要‬那么‬多,农业‬要‬靠‬大寨‬精神‬。你给‬他钱‬,他‬搞‬的不好‬,你‬不给‬他钱‬,反而‬搞‬得好‬些‬。农业‬要‬靠‬大寨,工业‬要‬靠‬大庆‬。”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全国‬农民‬摆脱‬了“等‬、靠‬、要‬”的‬思想‬。在轰轰烈烈‬的学‬大寨运动‬中,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国的‬‬农村‬大地‬上,各级‬领导深入‬农业‬第一线‬,全国‬农民‬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农业‬大‬生产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成绩‬是巨大‬的。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兴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对‬后来‬的农业‬增产‬都‬起到‬了保证‬作用。特别‬是基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不‬搞‬特殊‬化‬,这种‬作风‬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了毛‬主席‬人民‬经济‬思想‬的巨大‬威力‬。不‬可‬否认‬,‬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对‬推动‬国家‬建设‬发展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

现在40多年过去了,但是当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轰轰烈烈地开大田、修水利的壮阔场景仍历历在目。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段美好记忆。

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