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在写文章、网上查找书法资料的过程中,偶然间发现一篇陈年文章,里面内容大致是关于《淳化阁帖》的。文章发表于《文汇报》,题目为“书法史上千古疑案,《淳化阁帖》何以排斥颜真卿”,时间是2003年06月18日。现在仍然可以在网上找到。

虽然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是这篇文章依旧很火,其中观点也是广为流传,就在前不久,我所关注的几个有关于书法的头条号也有转发过这篇文章。

古人对颜真卿及其书法的评价(颜真卿书法未被编入淳化阁帖)(1)

这篇文章是一个考证文章,有点学术性质。通篇看下来,大致讲的是北宋的太宗时期,在刊刻的书法碑帖集子——《淳化阁帖》中,为何唐朝重要书法家都一一收录了,独独少了颜真卿呢?

然后作者据此大胆推断——颜真卿与宋朝王室赵氏一族向来有世仇,所以,在刊刻这本书法著作的时候,故意将颜真卿抹杀掉了。因此,《淳化阁帖》里面没有关于颜真卿的书法。

古人对颜真卿及其书法的评价(颜真卿书法未被编入淳化阁帖)(2)

这样的解释,乍看上去,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也符合我们的常识逻辑。但是真正的深入细究这篇文章背后的逻辑和证据推演,却发现漏洞百出。

随着深入了解,我越来越发现,这篇文章有很大的问题,而且也不只我一个人发现了这些问题,接连好几学者都开始发表文章质疑这篇文章的论点,其中所想的,与我不谋而合。

古人对颜真卿及其书法的评价(颜真卿书法未被编入淳化阁帖)(3)

但是比较可惜的是,原作文章发表于《文汇报》等大刊物上,传播甚广。我曾经在网上搜索相关内容,仍然是这篇文章的结果页面比较多,相关驳斥文章虽然论述得十分详尽,但是却长期不被人关注。因此,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事先声明,我与文章作者素昧平生,并不相识,也了无瓜葛,之所以想谈谈是因为自己有怀疑之处,因此这篇文章只作学术交流,不做任何评价,希望不要引起误会。

古人对颜真卿及其书法的评价(颜真卿书法未被编入淳化阁帖)(4)

文章一开始就将《淳化阁帖》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一遍,但是其中的一个细节颇有意思,作者写道“淳化阁帖……自汉章帝至唐高宗……至二王唐柳,共存书家103人,作品约420篇。”,在这里其实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淳化阁帖》将唐高宗的书法收录了进去。说这一点有什么用呢?我先按下不表,等到后面自有解释。

紧接着,第二段就显露了很多疑点和问题了。第二段大致上是讲《淳化阁帖》无论哪个时期哪个版本,均无颜真卿书法,紧接着,作者直接做了一个推断——“《阁帖》排斥颜真卿确信无疑”。

古人对颜真卿及其书法的评价(颜真卿书法未被编入淳化阁帖)(5)

确实,我们在《阁帖》中找不到颜真卿的影子,但这个只能说明颜真卿的书法未被收录进去。仅凭这些证据,作者是如何推断出当时的《阁帖》的主编,是有着情感倾向的“排斥”呢?

并且还斩钉截铁的说“确信无疑”。实际上这里还是有疑问的,这是一个逻辑推导的问题。《淳化阁帖》确实没有颜真卿的书法,但是这并不能直接得出所谓的“排斥”论。很明显,结论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情绪。

第三段是作者对于颜真卿书法地位和成就的描述,虽然说的很好,也很正确,但是仍然有很多漏洞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古人对颜真卿及其书法的评价(颜真卿书法未被编入淳化阁帖)(6)

作者说“自唐宋元明清至今,凡书成为大家者,几乎都以“颜体”为基。”这句话就有很大的问题,颜真卿其实在唐朝和宋代的认知是有从一个不接受到慢慢接受的过程,许多书法家其实并未学习过颜真卿的书法,有些只不过是仰慕颜真卿的人品罢了。这里明显有过分抬高颜真卿的嫌疑,也有失于客观事实。

然后,作者将所谓的“《阁帖》排颜”上升到统治者阶层,毫无理由的将宋太宗安排为幕后老大的角色。作者也不忘引用史实,证实宋太宗是一个压迫文人史官试图掩盖真相和事实的国君,这一点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一点用在淳化阁帖上是没有道理的。

古人对颜真卿及其书法的评价(颜真卿书法未被编入淳化阁帖)(7)

作者认为太宗皇帝希望编写一部书法集子来达到笼络人心的地步,并且有意的将唐朝的忠臣,一生效忠于唐朝的颜真卿颜氏一家排斥在外,是希望“转移被征服南方各王朝文人学士对宋朝的不满”,但是根据前面的事实证明,这一点不能成立。

还记得前面那个埋伏吗?唐高宗的书法被收入了《阁帖》。既然是为了征服南方各王朝的文人学士,按理说应该是唐朝的人一概不收啊,怎么连唐高宗都收录了呢?颜真卿有再大的本事,有再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他能有皇帝的影响力大么?既然可以收录皇帝为什么不敢收录颜真卿的书法?

古人对颜真卿及其书法的评价(颜真卿书法未被编入淳化阁帖)(8)

所以,这里面前后矛盾,许多推论也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很难从作者提供的史料中直接得出结论,因此,才会有那么大的争议。至于剩下的内容,我们下篇文章再详细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