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九月,陕西省考古院对外宣布,发现了唐初才女、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的墓葬虽然年代久远,墓葬损毁严重,但是在里面出土了一块墓志,解开了上官婉儿最为真实的一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唐朝上官婉儿死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唐朝上官婉儿死因(陕西出土一墓志)

唐朝上官婉儿死因

2013年九月,陕西省考古院对外宣布,发现了唐初才女、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的墓葬。虽然年代久远,墓葬损毁严重,但是在里面出土了一块墓志,解开了上官婉儿最为真实的一面。

志文中对上官婉儿有着“千年万岁,椒花颂声”的高调盛赞,通篇都是对上官婉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修养的赞扬。由此可见,上官婉儿作为历史长河中一个传奇女子,其智商、情商、品貌都是为后人所称颂的。

于此同时,志文也间接地称述了一个历史疑案:上官婉儿的被杀并非是李隆基所说的“依附韦后,渎乱宫闱,”而是别有隐情。

那么上官婉儿这位美貌与智慧并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为何会卷入一场皇室的政治漩涡,从而不幸死于非命呢?

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也不禁好奇,一个如此风雅的女子怎么会卷入宫廷政变?

身处宫廷纷争,她又是如何纵横捭阖,秤量天下的呢?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其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上官仪。上官仪为官清正廉洁,又博学多才,深受唐高宗的信任和赏识。

此时,李治体弱多病武则天擅弄专权,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迫害而死。此举让颇念旧情的唐高宗李治忍无可忍,私下和上官仪商议要起草废除武后的诏书。

但是皇宫之中到处都是耳目,武则天很快知道了这件事。软弱的李治无奈之下只好将上官仪父子供出,坦诚都是上官仪的主意。

武则天当即将上官仪父子给杀了,亲属没入皇宫为奴。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跟随母亲郑氏(上官仪儿媳)入宫成为奴婢。

地位的陡然变迁,加上深宫的孤苦,让出身名门的郑氏开始并不适应,经常郁郁寡欢。

但是,看到襁褓中的女儿,郑氏又觉得自己必须振作起来,于是她不再哀怨,逐渐安之若素。

郑氏曾经饱读诗书,她不想让女儿虚度光阴,于是就教上官婉儿读书、识字。还把她送去了后宫的内文学馆学习。

在母亲细致入微的呵护和教导下,幼小的上官婉儿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她才思敏捷、聪明伶俐,受到掖廷所有人的喜欢。

寒来暑往,转眼间,14岁的上官婉儿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年的刻苦攻读,培养了上官婉儿的高雅气质。

她喜欢做诗,其诗作妙趣横生、文采斐然,后宫的很多宫女都特意跑过来欣赏。

渐渐地,上官婉儿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久,便被武则天召进了宫。武则天听说她十分出众,就想考考看。

于是,她命身边的文官出题,只见上官婉儿淡定自若,不慌不忙、从容应试。当她的一首《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一气呵成时,惊艳了在场的所有人。

武则天看这文章文采飞扬、妙语连珠,甚是惊喜,遂即免除奴婢身份,把上官婉儿拔擢为才人,让她做了自己贴身的“秘书”。

这是上官婉儿一生的最重要转折点,也是她正式进入宫廷的开端。

机遇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上官婉儿苦熬了几度春秋,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时光。

但是当上官婉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时,谁料母亲竟然一反常态,坚决反对。上官婉儿百思不得其解,执拗的要去宫中伺候武则天。母亲无奈,只好说出实情。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被武后杀了?

这个消息震惊了上官婉儿,她简直不敢相信,以后要侍奉的武后竟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去还是不去?上官婉儿愁绪难解,痛苦万分。

冷静过后,上官婉儿觉得不能总是沉溺在过去的仇恨之中。毕竟武后巾帼不让须眉,执掌乾坤让万千男儿折服,这让上官婉儿崇拜万分。

政治角逐成王败寇原本就是封建朝堂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上官婉儿决定跟随武后的步伐,站立在她左右。

最后母亲郑氏也理解了女儿,尊重女儿的选择,她也不想让女儿一辈子待在宫中埋没青春,同时她也奢望着由女儿来重振上官家族的声望。

来到中枢的上官婉儿为人处事大方得体,虽然得到武则天的恩宠,却从不恃宠而骄,宫内的人都很喜欢她,连太平公主也对她刮目相看。

一次,在太平公主组织的家宴上,上官婉儿遇到了太子李贤。

一个貌美如花、一个风流倜傥,从此上官婉儿便心无旁骛,对李贤渐生情愫。

李贤深知上官婉儿的心思,可上官婉儿是母后的人,他不敢和她走得太近,只能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其实李贤继任太子后做事很是勤勉认真,但令他烦闷的是,母后对自己的努力竟然视而不见。

后来他终于明白了,是武则天不想放权,母后想图谋李唐江山,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于是为了明哲保身,李贤故做颓废状,谨小慎微。

可是到最后,他却由当初的收敛锋芒变成了真正的自暴自弃。

上官婉儿看了于心不忍,常常劝谏他要振作起来,但无济于事。

封建皇权向来都是能上不能下,退后一步将面临着万丈深渊。随着武则天权势日盛,她开始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儿子。

武则天怀疑太子杀死了自己的亲信,便想废掉李贤,于是开始留心搜集不利于李贤的证据。

而李贤呢,居然怕母后加害他,而在宫中私藏了一些兵器。

武则天知道后勃然大怒,为了考验心腹上官上官婉儿是否忠心,就命她到东宫搜集太子谋反的证据。

来到东宫后,上官婉儿看着心上人自甘堕落,伤心欲绝,本来想从中劝和,但固执的李贤对她的说辞嗤之以鼻。

一边是心上人的性命,一边是武则天的高压政策,上官婉儿犹豫再三,冷静下来权衡利弊后,决定把太子私藏兵器的事如实禀报。

上官婉儿如此忠诚,武则天大喜。然后立即派人搜查东宫,果然搜到了几百领铠甲。

太子李贤遂即被废,贬为庶人,流放巴州。

李贤走后,上官婉儿仿佛一夜之间看透了许多事情,她看到了皇室的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心思缜密、果敢胆识的上官婉儿似乎懂得了生存之道:

要想不为纷争所沾染,必须懂得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曲意迎合、保持清醒。

683年,唐高宗李治溘然长逝。遗命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可李显优柔寡断、无勇无谋,武则天不放心让他管理政事,便让上官婉儿过去辅佐。

上官婉儿的到来,给李显解决了不少难题。日久天长,李显向上官婉儿抛出了爱的橄榄枝。

可此时的上官婉儿早已不再是那个青涩的少女,她已经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

于是,她一边欣然和李显保持接触,一边将朝中的事情事无巨细呈报给武则天。

不久,懦弱无能的李显终在皇后韦氏的怂恿下惹出祸端,武则天便废了李显为庐陵王,另立相王李旦为皇帝。

690年9月,已经67岁的皇太后武则天“顺应民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至此,属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时代来临了!

她当政期间,四海生平、百业兴旺。喜不自胜的武则天对有辅佐之功的上官上官婉儿和武氏家族进行了大肆犒赏。

不久,她又把诏敕都让上官婉儿起草,连百司奏表和军国大事也多交由她参与。

但上官婉儿的重用让很多人心怀妒忌,于是针对她的阴谋开始了。

一日武则天破获谋反案,有人供出上官婉儿也参与其中。武则天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顿时怒不可言,亲自下令将上官婉儿处以黥面之刑(古代酷刑,在脸上刺字,并且以墨染色)。

左右宫女都大惊失色,对如花似玉的婉儿,施展如此残忍的刑法,日后她该如何自处?

上官婉儿却没有丝毫惧怕,而是斩钉截铁地对武则天说:“陛下还记得,宴会前贼人准备谋反,奴婢三次阻拦陛下前往的事情吗?”

武则天冷静下来思考,的确是如此,如果不是上官婉儿三番五次地阻拦,自己前往的确凶多吉少!

这时候上官婉儿继续说道:“那时候宴会上暗流攒动,陛下贸然前往必然中计。奴婢如果不佯装和他们勾连,怎会得知这些消息?奴婢是表面上投靠他们,实则暗中保护陛下啊!”

武则天精于宫斗,心中已经相信了上官婉儿的话。但是行刑的话已经出口,不好挽回。武则天只好示意,让行刑者轻轻在上官婉儿额头刺了一下。

上官婉儿别出心裁,在额头绣了一朵梅花,不仅遮掩了伤疤,还更添颜色。久而久之,宫女们纷纷效仿,用金银箔制成梅花的样子,贴到了面额上,于是“梅花妆”一时间在宫廷内流传开来。

此后上官婉儿重新回到武则天身边,她做事更加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过了两年,武则天开始让上官婉儿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

那个时期的上官婉儿,实际上行使了宰相一职,被誉为“巾帼宰相”其权力达到了巅峰。

但是上官婉儿心中却深深地知道,虽然武则天大权在握,天下人心却依旧思唐,因此她对李显和李旦等皇子恭敬有加,为自己留下退路。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们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

不久,唐中宗李显登基,他倾慕上官婉儿的才华和容貌,将她封为昭容,依旧命她专掌起草诏令。

李显很器重上官婉儿,于是上官婉儿便想趁着被宠幸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她的诗作自成一体,号称“上官体”引领一代文风,被许多文人雅士所喜爱。

同时上官婉儿还建议唐中宗李显设立修文馆,召集天下诗文才子赋诗唱和,由上官婉儿在评定诗作的高下。史载:“婉儿常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

就在朝中君臣歌舞升平的时候,暗地里却急流涌动,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开始上下弄权,一时间朝中上下每个人都惶恐不安。

安乐公主依仗父皇的宠爱大肆卖官鬻爵,同时还要李显封自己为皇太女,企图在李显逝后登基为帝。

对于公主的行径,上官婉儿分外看不惯。她先后四次对李显纳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对此软弱的李显往往环顾左右而言他,悲愤之中的婉儿最终决定死谏,在太医的抢救下才得以幸存。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初二,李显突然驾崩,朝政大权全部落入韦氏和安乐公主手中。两人都是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一直想仿照武则天,得此良机当即决定铲除异己控制朝堂。

出于对李显父女的失望,此时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走的很近。在李显去世后,两人合计写下遗诏,由韦皇后和李旦辅政借此压制韦皇后的野心。

然而韦皇后对此不屑一顾,她已经决定仿效武则天临朝称制,又怎甘心让权他人?

太平公主转而和临淄王李隆基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了唐隆政变,突入宫中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上官婉儿不明情况以为是太平公主入宫,她满怀欣喜地带领宫人迎接。却迎头碰见了李隆基,被李隆基下令斩于军前。

太平公主听闻之后,伤心不已,下令将上官婉儿厚葬,并且立碑纪念。

上官婉儿身在朝野三十年,一直处于唐朝政变最频繁的时期。她能成为手握实权的“女宰相”,其远见的卓识和非凡的才华着实令人钦佩。

虽然,她又因为玩弄权术而被历史所诟病,成为至今都颇具争议的人物。但其出众的才华和果敢的胆识,足以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

而李隆基之所以杀害这位才女,固然有他自己所说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李隆基的心中,对久居深宫才华洋溢的上官婉儿忌惮不已。因为如果放过上官婉儿,让她和太平公主联合,日后李隆基的父皇李旦很有可能遭遇两人强有力的狙击,恐怕武则天的故事就会重演。

既然如此,精通权术的李隆基借口上官婉儿依附韦后,先下手为强将其诛杀,除去太平公主的左膀右臂,为日后李旦(和他自己)的顺利登基提前铲除敌人。

这也是墓志中既称赞她反对安乐公主,为李唐皇室的存亡不惜自尽的节操,而又对其的死因含糊其辞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