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写作体会王振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写好文章的要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写好文章的要点(如何写好文章)

写好文章的要点

谈谈写作体会

王振平

好文章来之不易。写好文章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作者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学识涵养和文字功夫等等,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实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简单说就是,一篇好文章要从字到句、从章到篇都没有瑕疵和败笔,且前后呼应贯通。这番话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值得深思和借鉴。就写文章本身,特别是技术层面而论,根据我的体会,有四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商讨。

第一,文章要有灵魂,灵魂就是写作的主题。语言文字发展过程,都是先有思维或思想,再产生语言和文字,最后再有逻辑和规则,以便交流更加顺畅和提升效率。写文章也是一样,是意在笔先,而不是相反。“命题作文”就是按要求写文章,道理是一样的。

一篇好文章首先必须有主题,主题就是观点和思想,而鲜明独到的观点和思想,就是文章的灵魂。古代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近代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雪浪花》《荔枝蜜》,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都因为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寓意精深而广为流传。

文章的主题决定了我们到底要写什么,表明什么立场和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动机和指向,决定着贯穿全文的纲目和主线,这也便是文章的立意和主旨。恰如“提领而振,百毛皆顺”,纲举而目张。文章有没有新意,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立意是否高远,主题是否鲜明,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到。所谓的“新”,从大的方面看,就是紧跟形势,紧贴时代,为人们所关注,甚至是开时代之先声;从小的方面讲,就是切中时弊,问题看得准,角度找得好,令人耳目一新。文章的主题切忌老生常谈、脱离实际。就立意而言,我认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各有千秋;同样写杭州,白居易的《忆江南》、柳永的《望海潮》、林升的《题临安邸》,也是各自生辉;在文人墨客写南京的古诗词时,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又立意尤高。

文章的主题首先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通过标题就能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名篇,都是如此鲜明生动。接下来是文章的“起笔”,要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像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开头便写:“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一语中的,一目了然,非读不可。人们常犯的毛病是文章的题目要么太大太空,要么切入角度不准,既不好集中笔墨去写,也不易写深写透。毛泽东同志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还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灼见。调查研究也是一种实践,不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文章的生命力根源于实践。

第二,文章要有血肉,血肉要靠丰富的选材。我们常说文章要言之有物,通俗讲就是要有血有肉。表达思想和观点不能空对空,不是喊大话,一定要有充足、翔实而客观的材料做支撑。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就不能很好地说明观点,也难以提炼文意。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成文立意的物质基础,是蕴蓄作者情志和支撑观点的实体。这些材料既包括客观事实、实际情况、真实数据,也包括领导讲话、经典思想、切身感悟等等。通常说来,凡有利于阐明主题的材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材料、解释事物发展规律的材料,都是好材料。

取材要广,选材要精,这也是写文章的基本功。要根据主题需要,对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力求做到“繁”而不芜杂,“略”而不疏浅,把最有力、最真实、最恰当、最生动的材料,运用到文章里去做论据,才能真正晓之以理,做到以理服人。这就像法院要把经过检验的事实和证据作为定罪量刑的证据一样,绝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文章有血有肉才能丰满,才能“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与读者交流,否则就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难免有空洞说教、差强人意之嫌。缺乏生动材料的文章,就像瘦骨嶙峋、站立不稳的蹩脚小三,在那里晃晃悠悠,颤颤巍巍,不仅看上去不美,本身也没有什么力量。

第三,文章要有骨架,骨架依赖文章的结构。文章是人们认识实践和改造自我的主观反映,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在揭示和描述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这就要求我们去写所熟悉、所认识的事物。如果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对其自身规律也不甚明了,或者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和肤浅见解,是根本写不出好文章的。

文章要想有力量,就必须“站立”起来,要想站立必有“骨架”做支撑,骨架即文章的结构。这里所谓的结构,就是谋篇布局见诸于文字的外在形式,重点是文章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安排,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展得开,内容就会层次分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结构安排得不好,就会逻辑不清,层次紊乱,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不协调。毛泽东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我国古人讲究文章要“起、承、转、合”,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安排与要求,也是执笔为文的一般顺序。好的结构来自于文章的谋篇布局,来自于严谨的逻辑关系,来自于科学合理的“章法”。凡文章必讲章法,文章没有章法好比人没有骨架,是无论如何站立不起来的。

好的文章,既要有鲜明的观点,有充足的材料,还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就文章的结构来说,不论是先分后总(归纳法)、先总后分(演绎法)和总分结合,还是三段式、四段式、六段式、八段式等等,都要根据表达主题和文章布局来确定,即刘勰所说“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有力的论证,一定是逻辑严密,绝不是松松垮垮、颠三倒四。谋篇布局的结果,就是确定先写什么、后些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在哪里开头、在哪里结尾,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写些什么,以及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从而做到“首尾圆合,条贯统序”。元代的散曲家、戏剧家乔梦符说过,作文之法不外乎“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说起笔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引人入胜;中间要丰富饱满,层次分明,跌宕起伏;结尾要响亮有力,耐人寻味,饶有余味,正所谓“描龙画凤,贵在点睛”,“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逻辑的力量是巨大的。用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内在逻辑,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以统一人们的认识,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把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证其必然过程,科学有力、逻辑严谨,反映了中国抗战的本质和规律,产生了强大的思想力量,鼓舞了全国抗战信心,最终也为中国抗战胜利实践所检验。

第四,文章要有情感,情感体现语言的运用。文章是“以意役法”,根据不同体裁,确定不同写法。各种文体以“活”为要。写文章的人是鲜活的,反映的客观事物是运动和变化的,写出的文章一定不能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八股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反对。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是相辅相成的。作者有立场、有观点,有材料、有论据,也有了站立的骨架和逻辑结构,接下来就要用生动语言来表达。

生动的语言一定是和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情感是人们写文章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渗透到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以文章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无不伴随着作者的情感活动,无不传递着作者的情感信息。我们提倡“多说自己的话”,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真实地写出来,投入真情实感,下一番思悟的苦功。由于政论文、讲话、报告、文学作品等体裁不同,对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但语言的生动则是共同的追求。

文章生动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动之以情才能生动,有所修饰便利于生动。句法、语法、修辞同样都是写文章的基本功。需注意的问题,一是如何运用个性化语言把文章写生动一些,尽量少说大话空话套话;二是如何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三是如何简洁明快,绝不拖泥带水、含糊其辞;四是善于修改润色,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文章除了“活”,还要“简”。我们常说要“一掷千金”“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就是要下炼字的功夫,有古人那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精神,学一学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曹雪芹“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写作追求。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写好文章的四个部分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体的协调统一。好比盖房子,要有好的设计和选材,要有好的架构与施工,也要有整体的一致和内外的统一。如何使它们统一,那只有勤学苦练。只要不断地实践和磨练,定能成为“行家里手”,写出好的作品。

2022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