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知识季##读书##教育听我说##国学#孙子兵法#,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孙子兵法 谋攻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孙子兵法 谋攻篇(孙子兵法导读5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 谋攻篇

#奇妙知识季##读书##教育听我说##国学#孙子兵法#

05《谋略篇》导读讲解

孙⼦⽈:夫⽤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也并不是作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作战的高境界。怎么样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高的打法是谋略之战、攻心为上,其次是外交之间的争夺,再次才是打仗,最后才是攻城。秦国和赵国的长平大战,秦国胜不了赵国,因为赵国大将廉颇的防守让秦国找不到胜利的机会,于是利用反间计,让赵王换了廉颇,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这就成为秦国获胜的“胜负手”,这就是“上兵伐谋”。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后成,距堙,⼜三⽉⽽后已。将不胜其忿⽽蚁附之,杀⼠卒三分之⼀⽽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略地为不得已,长途征战需要很长的时间,做很多准备,如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没能攻下,会变成灾难。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中的作战顺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真正高明的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谋略、通过思想。

在汉朝的时候,当时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诸侯王,诸侯王有点像周朝分封,他们的势力逐渐变大,对中央政权的影响很大,如果诸侯王起兵造反的话,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当时,有一个人叫晁错,就主张削藩,把这些地方军队以及地方铸造货币的权利收归中央。他的政策遭到诸侯王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诸侯王就以“清君侧”为由造反起兵,把晁错给诛杀了。诛杀晁错后还不满足,继续叛乱。汉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平息了叛乱。

削藩势在必行,但强制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会遭遇强大的反抗。后来,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想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叫做推恩令,不用刀兵,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的做法就是允许这些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后代,通过这种分封,诸侯国越多,但各自的封地越来越少,力量也越来越弱。

朝廷的想法就是削弱这些诸侯国的力量,利用“推恩令”,朝廷不费一兵一卒就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各个诸侯国应对自己家里的纷争都应付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去反叛朝廷?这就是上兵伐谋,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有三个人非常重要,其中一个是萧何,还有张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第三个是韩信,“百战百胜,攻必克,战必取”。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却是一个人要把以上三个人的事情都干完。他要做韩信,直接上战场,排兵布阵;要做萧何,在后方屯田、屯粮;还要像张良去谋划。他一个人要干这么多的活,所以他在50多岁的时候就病死了,其实是劳累过度而死。刘邦最终能得天下,也是他把人才都用好了,而不是事事都亲力亲为。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打仗要集中优势兵力,如果超出敌人10倍以上,就用围的方法,把他对方活活拖死;如果是5倍于对方的话,就可以进攻;如果只是对方人数的一倍,就可以以优势兵力去战胜对方,如果我方兵力跟敌方兵力差不多,就要把敌方兵力分开;如果是比对方少的话,就想办法逃走;如果打不赢对方就要避战,不能莽撞求战。

《孙子兵法》整个作战思路非常灵活,不主张蛮干,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他不是像德国的战略思想,主张硬碰硬,苏联的战争方法也是硬碰硬,你死我活。

所以在30年代的时候,那些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留学生掌权,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们的战略思想完全就跟咱们中国的本地化战略思想不同。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如果你力量比较弱小,却在那里坚守,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敌人俘虏,避免不了失败的结果。所以伟人就制定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住我扰、敌疲我打”的16字游击战方针,背后的思想与《孙子兵法》是完全一致的。教员总结的这十六字方针更通俗化,更能够让普通的基层干部领会到游击战的精神。

《亮剑》里面李云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赔本的买卖咱不干!”这些都完美地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作战精神,打仗要灵活,不能死,死拼赔本的买卖咱不干。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将领是国家重要的辅助或国家周全的重要保证,但不是最高决策人。最怕的是什么?怕上面的领导瞎指挥,不知道不可以进的地方,强行要求将领向前;不知道该退的时候,让士兵后退,导致兵败如山倒;外行指挥内行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经常听到一句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军队在千里之外,决策者实际情况完全不知道,凭自己拍脑袋去想是该前进该后退就会导致重大的危险。如果三军都疑惑到底是听谁的,听国君的还是将领的,会导致军心动摇的话,所以对将领充分的信任,才能打胜仗。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前进和后退都是智慧,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知道什么时候战,什么时候不可以战的一方获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所谓众寡之用,集中优势兵力战胜对手,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就是识重寡之用者,反正就是一定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小。

然后上下同欲者胜。就是君主与将领有相同欲望,将领跟士兵有相同欲望,上下同心,才能取胜。

这里讲个小故事来说明:赵国有一员将领叫李牧,打仗非常厉害,他被派到边境上预防匈奴的骚扰,他每天让士兵吃得好、练得好,就是不让他们打仗,坚守不出,即使匈奴来挑衅,他也不出战。一连练了好几年,士兵摩拳擦掌就想要报效主将。所以,当匈奴大军来袭的时候,他下令出战!士兵们锐不可挡,一举击溃了匈奴军队。这就是上下同欲的胜利,李牧把士兵的锐气保存到极致。这就是良将,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他就是不知道可以进的时候冒进,不知道可以退的时候乱退的典型例子。30年代的那些苏联的专家和留学生,也是这种情况。瞎指挥,把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点家底,全国几十万红军都葬送得差不多了。这些都是惨痛的教训。

以虞待不虞者胜,就是准备好的,以逸待劳的胜。三国时,诸葛亮要去说服孙权的时候,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为什么我们联合起来可以打败曹操83万大军,他的部队一天跑几百里,已是强弩之末,我们只要抓住时机反击,就可以获胜。

比如二战的时候,莫斯科保卫战也是一样,德国因为苏联的版图过大,从欧洲打到莫斯科,天气已经变成非常寒冷了,零下几十度,德国人就没有准备在莫斯科过冬的装备,惨败而归。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也就是将领非常有才能,君主对将领充分的信任的情况可以获胜。

如果将领非常有才能,皇帝又心生妒忌,这个仗就很难打,君主瞎指挥就让军士疑惑,这个仗就胜不了。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从5个方面来考察,就能分析能不能获胜了。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三章,通过对对方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对方的后勤、自己的后勤,对方将领的才能、己方将领,还有对方的君主、跟己方君主的一系列对比,就可以对战事进行判断。

比如为什么诸葛亮跟刘备的时候,蜀汉就能开疆拓土;后来诸葛亮跟刘禅配合得就不好?诸葛亮跟刘备时,刘备在外面,诸葛亮就坐镇后方;刘备在成都,诸葛亮就带兵出征;刘备出征,诸葛亮就在后方搞后勤,所以双方配合得很好。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带兵出征,后方就经常会有谗言,说诸葛亮用人不当等中伤,刘禅就会给诸葛亮使绊子,所以诸葛亮六出岐山,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蜀汉被灭掉的时候,晋朝的将领对诸葛亮还是非常佩服的,但是见到刘禅就会感叹:“像这样的人,诸葛武侯在世的时候都辅佐不了,更何况诸葛亮已经不在了,辅佐他的是才能不如诸葛亮的姜维,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所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胜负50%,对对方不了解,对自己也不了解的话,就会每战必殆。

我们再来看《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山第一站就是火烧博望坡,博望坡当时对方的主将是夏侯敦,夏侯敦此人非常勇猛,也很有名气,诸葛亮只是刚出茅庐还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徐庶在曹操那里把诸葛亮夸上天,说自己跟诸葛亮相比就是乌鸦对比凤凰,萤火虫对比月亮。曹操对诸葛亮的才能还是半信半疑,夏侯敦主动请战,声称要活捉刘备、生擒诸葛亮来献给曹操,曹操很高兴,就给了夏侯敦十万大军。夏侯敦是立功心切,诸葛亮首先让赵云出战,带着一些残兵败将,武器装备都不行,而曹军的武器装备都很精良,这更助长了夏侯敦骄横气焰。打了几个回合之后,赵云佯装战败往后面逃,夏侯有一点疑惑,赵云打了几招就逃了,会不会有什么埋伏?刘备此时听到炮声,果然带着一些“残兵败将”从埋伏圈里杀出,夏侯敦心冷笑,原来是这样的埋伏“这些残兵败将,我必然要生擒刘备!”刘备其实就是一个诱饵,刘备打了几招又往后面跑,夏侯敦就死命地追,终于追到诸葛亮设计的口袋里面,他就用几千军马把夏侯敦的10万大军烧得干干净净。这就是知彼知己。夏侯敦对自己的弱点不清楚,建功心切,他对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也不清楚所以必败。当然,刘备对诸葛亮的实力也不清楚,但给了他充分的信任。

再来看看《亮剑》里面的李云龙,楚云飞问他:“你为什么知道这里一定会有大鱼(也就是日军的观察团)?”李云龙的回答:“我就凭他不知道我的厉害!“就像夏侯敦不知道诸葛亮的厉害。初出茅庐第一站,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非常经典,每一把火都很经典,最经典的是第一把火博望坡,第二把火是新野,第三把火就是火烧赤壁,烧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通过这几天的解读,我们大体上知道了如何判断双方的胜负。《孙子兵法》,逐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帮助我们掌握了“赢的答案”,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判断如何”赢”。这对我们非常有意义,正如《孙子兵法》第一句话,开宗明义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