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玩偶,一根细线,踢推拉拽,形态万千。这就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种——合阳提线木偶戏。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1957年后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戏相区别,一度曾称为“线腔戏”。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1)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2)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3)

合阳提线木偶是中国目前现存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汉族戏剧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合阳提线木偶里早已具备了后来戏剧里的主要行当,如生、旦、净、丑。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的合阳提线木偶戏,为我国长江以北仅存的稀有戏曲剧种,其偶头制作是提线木偶戏的核心技艺,承载了陕西木偶制作技艺重要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木偶艺术浓郁的地方性特征。

合阳线偶戏自成一家,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部是靠演员用手中的细线悬控木偶完成的。同时,配合合阳线戏的唱腔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合阳人称之为线腔,线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4)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5)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6)

合阳线戏的偶头造型天庭宽阔,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旦角的额部和腮部比较丰满,鼻头浑圆如胆,嘴唇小巧玲珑,唇边漫着笑意,同初唐女佛雕、女菩萨、三彩女俑一样,显得温柔秀丽、楚楚动人;生角线条简练,眉目俊朗,给人以英武帅气之感;丑角滑稽怪诞,面呈微笑,给人以可爱可喜之感;净角粗犷威猛、豪放狰狞,给人以威武夸张之感。偶头的造型特点与隋和初唐的雕塑艺术一脉相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合阳线戏悠久的历史。

偶头制作的材料为柳木、桐木;雕刻工具有各种雕刀;上彩工具有油漆刷、海绵块、油画笔、毛笔及各色油画颜料。制作艺人通过选料、锯坯、砍坯、雕刻、打磨、上色(又叫粉头)、开脸(画脸谱)等几个过程制作而成。偶头背面有时还设有特殊的机关,可使偶人眼球灵活转动,嘴巴巧妙张合。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7)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8)

正宗合阳提线木偶戏(世代音韵戏舞关中)(9)

合阳提线木偶戏之偶头制作正是因了这些悠久的历史、高超的雕刻技艺以及民俗文化的承载,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偶头制作技艺得以继续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