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1)

20个小时的涅槃而出

黄粑,又名黄糕粑

贵州地区非常有名的特色传统小吃

这看似简单的食物

却是经过漫长20个小时的蒸煮才涅槃而出

它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合家团圆的吉祥之意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2)

清镇黄粑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各地黄粑中最负盛名之一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3)

清镇市,是贵州省贵阳市下辖县级市,位于黔中腹地,地处苗岭山脉北坡,乌江干流鸭池河东岸,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冬暖夏凉、气候温和、舒适宜人。

黄粑在清镇的历史已有几百年,而最早的商业形态是把黄粑切成片状,摆个烙锅在路边烤热后,用盘子盛着追着长途客车叫卖。后来,渐渐的清镇黄粑越来越有名气。清镇生产黄粑的小作坊也越来越多。而那时,因为规模较小,清镇黄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买得到。

金戈铁马一部曲

很多人吃过黄粑,却不知道它背后金戈铁马的故事。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深入黔中腹地,在交战之前,适逢汉军埋锅造饭,饭香汁浓之际,有探子来报,敌军已临阵前,诸葛亮下令出击。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4)

当时酷暑难耐,久等之下,诸葛亮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此役穷追敌军上百里,待汉军班师回营,食物已蒸煮近两日。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5)

士兵饥饿难耐急而食之,感觉此食物不仅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蜀南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在贵州长大的孩子,对黄粑的理解大都跟过年有关,在物资资源匮乏的年代里,黄粑是过年才会有的食物。随着社会的进步,黄粑虽然是随处可见的,却依然散发着浓浓的年味。这看似简单的食物,制作耗时却非常长。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6)

黄粑的原材料有黄豆、糯米、粳米、冰糖,要将事先泡发好的这些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研磨成浆,这一步叫做“制浆”。优质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是黄粑美味香甜的秘密。

传承有很多种形式,工业化生产的今天,黄粑制作过程中的这一步,依然保持石墨研磨的方式,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的态度,决定了食物的本质。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7)

将蒸好的糯米和研磨好的浆混合在一起,通过这个密密麻麻的木格进行分重,节约了时间也简化了程序。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8)

这些分好重的半成品黄粑,再用玉米叶包裹起来捆紧。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9)

经过漫长的20个小时的蒸煮,黄粑便出锅了。香气透过湿热的玉米叶蒸腾而出。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10)

黄粑的正确打开方式

经过漫长的20个小时,香气透着湿热的叶子蒸腾而出,趁热剥去,金黄色的黄粑,糯香、清甜扑入口鼻,让人食欲大开!黄粑有很多种吃法。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11)

蒸熟切片吃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12)

炉子烤着吃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13)

锅里煎着吃

本色本味,食的境界

黄粑色泽红亮且味道香甜,因此很多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红糖以调节色泽和口味,其实,黄粑的黄润和香甜,是因为它漫长蒸煮的过程。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14)

糯米粉在密闭的容器里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从而分解出大量的糖分。同时,糯米粉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味道变得香甜软糯。而这也是黄粑最大的特点——本色本味!

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亦是做人的境界。黄粑,颇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情怀大过天

“刘姨妈黄粑”是清镇黄粑的老品牌,生产黄粑已有17年的历史。

刘姨妈工厂的大多都是老工人,从工厂最初成立那几年至今一直从事黄粑生产工作的李女士,边做着进入生产间前的清洁准备,边说道:“我来的时候只有25岁,现在我孩子都快15岁了。”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15)

虽然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得干着一样的活,但是从她的眼神里看得出她对这份传统美食说不出的感情:“每年到了夏天,是黄粑的销售淡季,但是为了那些想吃到黄粑的人,我们还是会坚持好好做。”

诸葛亮的面食(这一口香甜软糯)(16)

有些看似淳朴的话

蕴含的却是强大的感情能量

黄粑这看似简单又质朴的食物

却饱含着各种情感

这香甜黏稠的味道

把漂泊四海的人又重新黏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