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者之梦》是康德的一篇很长的论文,在这个论文中,康德以人的经验为依据,对神秘主义、通灵术以及形而上学中的独断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示,同时也指出了形而上学中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意义。具体康德是如何论述的呢?今天就跟随哲学诗画一起进入。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通灵术吗(世上有通灵者吗)(1)

1,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体系的影响

康德年轻时和早起的大学执教时期,其思想一直受到德国沃尔夫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彻底独断,即我们的一切认识基础都要依赖于理性。但康德从一开始就并未完全认同理性主义的独断论,他认为在理性以外,还有一些东西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的认识世界。在1770年,康德的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他发表了《论感性和知性世界的形式与原理》,最终摆脱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影响,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

3,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的雏形

早在《纯粹理性批判》写成之前,康德已经对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进行了怀疑和批判,在论著《证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证据》中,他考察了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据后得出结论:传统形而上学的繁琐并不能充分证明上帝的存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可能获得像数学知识那样确定无疑的证明。上帝究竟有没有,这不是一个逻辑论证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信仰问题。因此,上帝的存在问题不属于理性思辨的范围。

但需要指出的是,康德对传统理性神学的批判并不是很彻底,在一些地方,康德思想本身也充满着一定的混乱和矛盾之处,他还只是一个徘徊在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与休谟的怀疑论吸收之间的探求者。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三大批判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型。

4,一个事件的改变

1772年左右,欧洲被一个事件所点燃,瑞典的一位著名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史·威登堡声称,他在一次精神危机之后,拥有了一种特殊能力,能够直接与灵界沟通,这种能力让他能够与死去的灵魂想沟通,并且为此写了一部八卷本的巨著《天上的奥秘》,以此宣扬和鼓吹他的神秘主义经验和灵界见闻。一时间,此事被欧洲的众多专家、学者所关注。

康德的态度肯定是不相信,于是他花钱买了一本《天上的奥秘》,看完后直呼上当,因为这本书与康德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太大了。随后他写了一个嘲讽论文——《通灵者之梦》,对虚妄荒唐的神秘主义通灵术和当时流行的空乏玄奥的形而上学独断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挖苦。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通灵术吗(世上有通灵者吗)(2)

5,康德的伟大和过人之处

大家都知道,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是“我思故我在”,把“我”从一个思维的逻辑主体偷换成了一个实在的精神实体,不仅把精神实体化,而且把人的单纯性、人格性、观念性等属性都归于了这个实体。而沃尔夫主义所提倡的理性心理学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他们探讨灵魂的实在性和精神的不朽性,认为人的精神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存在,但是这个实体从哪里来的呢?沃尔夫主义认为人的精神实体是在各种人生的机缘中靠秘密而隐晦的推理产生出来的。

对此,康德认为这只是一个缺乏经验基础的“剽窃”概念,他们对精神在大脑中的居所、身心交感等问题的见解都是一些难以信服的臆断。康德说,即便我们承认了精神是个单纯的实体,它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是充实的还是空虚的?它如何与物质性的身体相交通?这些问题都存在着疑点或漏洞。他反问道:一个非物质的实体如何能够阻碍物质,而使物质在运动时碰撞到一个精神呢?如果我们连精神与身体的关系都搞不清楚,我们又如何能够了解到精神与身体分离后的不朽性呢?

虽然康德对理性心理学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但是他并没有转向彻底的唯物主义,更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精神实体的存在。他强调:人对于精神的实在性、灵魂的不朽性以及身心交感的关系等问题一无所知,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和认识更多的是建立在信仰或期望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区分知识和信仰,对超出经验范围以外的东西保持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既不轻率的予以肯定,也不武断地加以否定,这才是我们正确的应对方式。

6,对超验、超自然事物的怀疑

康德在了解完休谟的怀疑论之后,就一直谨慎地对待着一切超验领域的事物,比如上帝、灵魂、来世等,这种不予肯定也不予否定的态度表明了他的观点,即我们对那些超出我们经验范围之外的对象缺乏认识,而逻辑推理又行不通。因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即对于不属于科学知识论的范围,我们要通过实践理性(信仰或信念)而不是思想理性(逻辑推理)去认识。

康德指出,我们行为中的道德因素跟我们的精神相关,人们可以相信他们的灵魂依据其尘世的道德状况(做善事或恶事)在宇宙中占有相应的位置,当灵魂由于肉体的死亡而与有形世界分离后,他们可以也有权利相信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推进此生未竟的事业和道德修为。这种期望不以思辨理性为根据,但是却又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即有助于强化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观念,而道德是促使一个人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最高信仰。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通灵术吗(世上有通灵者吗)(3)

7,康德的思想精华提炼

——明确的把因果关系归于经验的范围,强调了经验对于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包括理性。信仰或信念属于精神领域,跟科学和自然无关。

——无论来世有没有,上帝有没有,就算今生没有任何报偿,我们都要做一个有德之人。我们与其期待一个来世或上帝,不如把良好的品行建立在对今生的努力和进去上,这更合乎人性和道德的纯粹性。因为这种世界观把人直接引到了真正的目的,即人本身的完善。

——真正的信仰是无功利性的,反之,有任何功利或私心的信仰都不是真正的信仰。无论对于基督还是佛陀。

——纯粹理性对那些超验对象和事物的隐秘性质(比如灵魂不朽、死后是否有来世等)并不起作用,因此所形成的知识也不是科学的知识。对理性的界限的批判在于防止谬误,而不是去揭示真理。

——自然中的生命的各种现象及其法则是我们能认识的一切,而生命的存在动因和精神性我们无法从理性上加以认识。

——对于天空很了解的形而上学者,对于地球上的事物往往是一无所知。

——因果关系属于感性世界,属于经验领域,一旦与思辨理性和形而上学挂钩,就会出现认知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