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 畏 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放下名利(道德经自爱不自贵)(1)

本课的“自爱不自贵”意思是虽然爱惜自己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人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对的,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冷了穿衣,这都符合自然规律,但不要看得太重。比如有人养孩子完全照着课本写的去做,什么时候加餐,按照多少比例的营养配餐,结果孩子养成了温室的花朵,远远不如农村里四处乱跑的孩子健康。

我女儿出生后,我天天消毒,生怕她四处爬沾染脏东西,只把孩子放在床上玩,到了要走路的时候她也不会走路。后来我母亲来我家,把孩子放地板上,由着她自由爬,结果没几天孩子就扶着沙发站起来走路了。这就是过度关心反而影响孩子成长。

《道德经》这里指出爱惜身体没有错,但是过度就有问题了。我们应把握好尺度,才有好结果。

史健靖媛

道德经放下名利(道德经自爱不自贵)(2)

《道德经》:压力过大,适得其反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就是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大祸即将临头。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都存在一个上下级的管理关系,一般是以上管下,或者说是以上压下。如果上级施加的压力是在下级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那么压力就能够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当其压力超过下级能承受的限度了,下级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产生反抗情绪,这时他就不畏威了,他就准备反抗了,这个时候就叫大威至。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普遍比较重视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更不想输在起跑线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又多才多艺,因此很多孩子除了课堂学习还要上各种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有的低年级孩子压力就很大,他们自己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很少,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厌倦、抵触等不良情绪,严重的还影响到身心健康。因此也让家长既无奈又焦虑,双方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也是适得其反的结果。

和平

道德经放下名利(道德经自爱不自贵)(3)

《道德经》:过度施压不可取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就是人民不怕威胁时,那么大祸即将临头。古往今来,治理国家少不了权威和惩罚。有害怕威胁的,也有不怕威胁的。就国王与大臣、大臣与人民、领导与群众、父母与子女而言,这是一个上下级的关系。一般来讲,是以上管下,或者是以上压下。如果压力在下级能够承受的一定限度以内,那么威胁就能够起作用,他就怕威,就畏威。上级就能威胁得到他。当压力超过下级能承受的限度了,这时他就不畏威了,他就准备反抗,也就是以下压上,上级就要小心点,他要反过来整上级,那么上级即将大祸临头了。

治理公司也要想到这些。开始就要把公司治好,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手忙脚乱来处理,那时就晚了。治家也是这样,当家长如果老是压制孩子,总有压不住的时候,因为压服会让人压而不服,孩子也会反抗的,就会跟家长打,有的孩子个头比家长高,当家长的肯定打不过孩子,不就吃亏了嘛。

所以治公司、治家要按大家的意志来治理,按一家人的意志来治家,上下一条心,这样公司治得好,家也治得好,则公司和家庭必然幸福昌盛。

清静无为胡

道德经放下名利(道德经自爱不自贵)(4)

《道德经》:自爱不自贵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所以圣人明白这个道理而口里不说。过去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要进山林,但是他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嘴上说。现在我们不是要进山林,而是要进城。过去是人口少森林多,现在是人口多森林少。如果都进森林,那么这点有限的森林资源就可能被全部破坏了。而且有的人过惯了城市里便捷的生活,到什么都没有的森林里适应不了。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学习在污浊的环境中澄清自己,这才是真修实做。

“自爱不自贵”,虽然也爱惜自己,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很重。谁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但是过分爱护反而对自己有害。比如有的家长太爱惜自己的小孩,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都给他最好的,不让他吃一点苦。结果小孩养娇了,什么都不会做,身体还病怏怏的。有的农村孩子,有啥吃啥也不挑食,经常帮父母干活,身体好的很。所以太看重了反而不好,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故去彼取此”,故舍其后用其前。舍其后,就是不把自己看得太娇贵了;用其前,就是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人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我们的生命又是来之不易的,要母亲十月怀胎才诞生,要大量自然资源才能生存。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人生,好好提升自己的德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水穷云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