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曾言:“人生如戏,命运是编剧,人是演员,命运只给你注定的模子。”我们每个人都在演戏,在生活中戴着独属于自己的面具。正是如此,刘伟强为观众搭建了《无间道》这个盛大的舞台,在台上上演了一出谍中谍的伪装之戏。与正常的谍战片一样,《无间道1》也充斥着寒与冷:大量冷色调的运用、凄凉的音乐、以及刘德华和梁朝伟的精彩演绎,使整部影片如同杜甫的诗句一般,抑扬顿挫、沉郁而深沉。而一个个短镜头的衔接,也使得剧情更加惊心动魄,让观众的心弦一直紧绷。但除此之外,本片却有着其他谍战片缺乏的深度和哲理性。出人意料的结局令影片的主题不仅仅只是国家大义,还有对人性和灵魂的深度挖掘,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细细审视现实的残酷,这种与众不同的影视效果足见导演和编剧的深厚功底。

奈何明月照沟渠全诗(我本将心向明月)(1)

一、冷

作为一部哲理深刻的谍战片,“冰冷”是其不可或缺的气质。影片的冰冷更能直指人心,给人更深刻的体验。在本片中,导演为突显这一气质,刻意弱化了镜头语言的使用,在色彩色调、以及人物的表演与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刘伟强首先对影片和演员的外貌进行包装,比如:几乎充斥了整部影片的冷色调,以及像极了《教父》中清一色的黑白搭配的衣服。这种在外的“装饰”首先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而且冷淡的色彩给人压抑的感觉,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阴翳的片子,同时也与角色的隐忍和伪装相呼应,人物气质和影片气质的符合,使得整部片子显得舒服协调,冰冷的感觉一触即发。

刘伟强除了外貌外也不忘其内涵。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其中最突出的便是陈永仁和刘建明。他们俩是戏中的悲惨戏子,人生的路早在一开始便被安排好,除了间谍之路,他们别无选择。这种潜伏的痛苦,使他们变得阴郁而深沉,导演残忍的设计更加突出了片子“冷”的特点,也将影片打造成如其名字“无间道”一般的地狱。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刘建明的存活、陈永仁和黄秋生的死,更是导演的狠心设计:正义竟不复存在,邪恶却存活在世间,活着的人只能接受着自己对自己的折磨。刘伟强的这种伎俩,将影片变成一个冰窟,令观看着它的人毛骨悚然,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冰冷与残酷。

二、暖

再冰冷的片子没有了温暖的支持,终究只是一具死尸,温暖的存在让这部影片活了起来。导演对人物关系的设置极为精妙,给了身处冰窟中的人一个暖炉。在整部影片都弥漫着《再见警察》这首悲凉的乐曲时,陈永仁和黄秋生的关系却似一曲温馨的旋律。他们俩表面上是上下属,其实黄秋生对于陈永仁来说却是如友似父。陈永仁对黄秋生可谓是既恨又爱,他恨黄秋生给他选择了一条痛苦的道路,但黄秋生却是自己唯一的知己,只有在黄秋生面前陈永仁才能露出最真实的自己。而对陈永仁充满愧疚的黄秋生,对陈永仁也是尽量关心与照顾。他们之间是利益的牵扯,但是心中都是充满正义、相信光明。然而两个象征着光明的人却最终被邪恶消灭,但幸运的是导演最终为陈永仁正名,也令观众稍稍欣慰。即使整部影片大部分给人的感觉都是痛惜、压抑与绝望,但是其中不同于刘建明的人性之暖让本片给观众的冲击稍稍缓和。在反映和批判现实之外,将人善良、正义的一面也显现出来。虽然最终正不胜邪,但导演给刘建明的心里目的却是:“做个好人。”这样正面的欲望令观众对刘建明也无可奈何,令人们在痛斥刘建明的苟且与无耻之时也能感受到未来与远方。

三、天台

奈何明月照沟渠全诗(我本将心向明月)(2)

本片冷与暖的交织绝大部分都在天台上上演,在这部电影中,天台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在天台上,所有人都褪下了他们的伪装,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在这样一个人间地狱中,天台是他们心中的天堂,导演也运用全景和俯拍,将小小的天台放大,利用“上帝视角”来细细审视天台上的人。尤其是刘建明和陈永仁天台交锋的一段情节,导演利用主观镜头将观众带入情节,烘托紧张的气氛,并且点明了本片“宿命论”这一主旨,直接升华了整部影片的主题。由此可见,“天台”这一地点的设置可谓是匠心独运,为人物目的的表达和主题的升华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如同《玉米人》中对玉米地的设置一般,都是欲望的一个输出点,也使得情节能继续下去。

人性冷与暖的交织,人们为了各自目的行走不停的脚步构成了《无间道》这部电影。《阿飞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的飞,飞的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本片就演绎出了刘建明和陈永仁这两只飞在无间道上飞翔的鸟,但是细细想来,谁又不是这样的呢?命运是最好的编剧,人们永远跳不出命运。就如诗中所说的一样:“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无非是对人生的无可奈何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