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1)

歌手·李泉

周五的《歌手》中,李泉一曲电子舞曲《Sunny II》大招不断,火力突围。他与老搭、档著名电子音乐人B6合作演出,形象、曲风潮范儿十足,并颠覆自我首秀了机械舞,007、喇叭喊话、电子游戏等元素更是让观众惊喜不断, 现场,他成了音乐界的“头号玩家”。

《Sunny》这首歌由美国歌手Bobby Hebb 1966年首次出版,1976年前西德演唱组合Boney M将其翻唱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迪斯科舞曲之一,横跨几个世代而不衰。李泉继2015年的《Sunny》之后这次又带来诚意十足重新填词的《Sunny II》,两部曲皆与时俱进,描摹社会群像,切中时代痛点。

2018年初,《歌手》节目(前身《我是歌手》)迎来第6个年头,这方国内综艺顶配的舞台六年来上演了一幕幕音乐故事。口碑实力老将、当红流量担当、小众民谣歌手、陌生强势外援纷纷划过了自己或光明或黯淡的轨迹。

解读李泉在乐坛的自我定位,这一季《歌手》里他的几句话是很好的切入点:

2006年、2007年的时候,罗大佑从台北搬来上海住,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他那个时候就会背一把吉他,打一个车,就会来你家里面,我只要看到这一幕,我就觉得说,我应该做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纯粹做音乐的人,那个所谓头衔也好,或者是光环,那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日子,跟大佑哥的那段(日子)以后,我就放弃了(做)歌手。

于是在罗大佑这位乐坛前辈的“感召和鼓励”下,李泉一度出走乐坛。这像是一个冷笑话,背后却折射出整个中国流行音乐环境的衰落嬗变以及音乐人的某种集体困境。

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2)

李泉在各种访谈中,开场白大多一句“我从小被逼练琴”,他四岁学琴,开启了严苛的古典音乐训练,钢琴从此成为他童年的梦魇,一生的忠实伙伴,另一副歌喉。中学时期开始写歌、唱歌、组乐队,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大二时,被当时滚石旗下厂牌魔岩唱片的老板张培仁收入麾下,当时是滚石的全盛时期。

1995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上海梦》,它在乐评界(对,当时还有个尚算正经的乐评界)收获的一致好价,与它在听者之间的低反响成鲜明对比,这是一张野心勃勃的颠覆之作,试图颠覆当年那个还很贫瘠的乐坛,滚石那种音乐至上的基因从此根植在李泉的血液里。

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3)

《上海梦》时期的李泉

1997年出版《心世界》专辑。2000年和2001年,BMG时期的两张专辑《走钢索的人》、《岛中央》有着鲜明的五大印记,国际化,包装制作精良,成熟地商业运作,但也难掩其中与主流乐坛格格不入的气质。而此前为范晓萱创作并助她成功转型的《哭了》《我要我们在一起》《蓝旗袍》,加上李泉自己的一曲《走钢索的人》又为他在古典学院派之外贴上了爵士的标签,显得更加生人勿近。《2046》和《划火柴的女孩》两张专辑继续优雅并高冷着,李泉依然是这个乐坛不妥协、边缘化的存在。

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4)

《走钢索的人》(2000年)

时至2005年,全球唱片业在网络和盗版的冲击下急速下滑,本就蹒跚学步的中国流行乐坛更是哀鸿遍野,也就在这个时候李泉放弃当一名歌手,转做幕后直至2009年复出。

复出后的李泉反而比中期的他更加“李泉”,在音乐中可以更加自由自我地表达。经过2009年《她在北纬26°》EP中规中矩的试水,迎来了2012年《天才与尘埃》专辑的爆发,这是一张概念、气质均十分统一的专辑,一张时隔5年听来依然惊艳的佳作。唱片通篇以电子音乐衬底,迷幻气息十足。两首中国民歌被改造得惊天动地——《走西口》仿佛Enigma《Return To Innocence》在新世纪的回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人一下子神游回属于Portishead、Tricky的Trip-Hop年代。《弗搭界》混搭着布鲁斯摇滚,《老人与海》对鲍罗丁《波罗维茨人的舞蹈》的拼贴,音乐元素琐碎、多变而复杂。

似乎每一首歌都可以被无限拆分,处处弥漫着伤感忧郁的氛围,李泉驾驭音乐的才能在这张专辑中得到充分体现。

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5)

《天才与尘埃》(2012年)具有极强的概念性

如同很多年轻时或摇滚或前卫或实验的音乐人,人至中年返璞归真,转而归入古典、民谣、爵士的怀抱,2014年《再见忧伤》专辑如其名,某种程度也像是一种回归,曲风依然多元,但我们听到了一个更真实、从容、平和的李泉,不知道这是他在音乐上的最终选择还是只是短暂休憩,也许下一张专辑会给我们答案。

与唱片中的李泉相比,普罗大众更熟悉的是电视上的李泉,近年他的身影偶尔会出现在各类唱歌类综艺节目中,有时是选手,有时是评审,如《我为歌狂》《梦想星搭档》,也许是节目定位或设置等原因,留下的大多不是能彻底贯彻他音乐理念的作品,直到《蒙面歌王》他化身“灵魂战警”,留下了大量值得玩味的现场佳作:近年来各类节目中接歌的梗已被用烂,《草帽歌 吉祥三宝》这首歌告诉观众,不是接歌本身有错,只是有人不够高明。

世界音乐的《走西口》、最炫电子风劲吹的《Sunny》妥妥将李泉定位为一位音乐高端玩家,加之本季《歌手》的《一生所爱》,李泉与杨乐、央吉玛、赵牧阳、崔健、林忆莲等人一起刷新了中国综艺电视史本土音乐人演出的最高水准。

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6)

这位当年以“高冷”著称的音乐才子在综艺节目上表演,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娱乐的蓬勃伴随着乐坛的衰落,选秀节目代替了原汁原味的电视音乐会,讲狗血故事代替用音乐本身打动听者,纵观李泉在这些节目中的表现,颇有“大隐隐于市”的味道,自有一种潇洒超脱的气度。

李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做的只是出唱片,开音乐会”,但这样纯粹的音乐人恐难有容身之处。今时今日随便打开电视,各娱乐节目中遍布新老音乐人卖力插科打诨的身影,不由得让人想到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的形象。彼得鲁什卡是欧洲各国街头木偶剧中最有名的丑角之一,他扬起永远讨好的笑脸,面对人类永远相同的嘲弄与侮辱,抬高他们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斯特拉文斯基让剧中的魔术师赋予它灵魂,一个有灵魂的木偶注定是一场悲剧。有多少怀抱音乐热望,有灵魂的音乐人困于木偶之身,在娱乐圈中混迹。

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7)

李泉在舞台上的表演气质复杂且独特,他旁若无人、自在宣泄,表情“狰狞”,唱得一惊一乍,有时甚至惨绝人寰,不在乎搞冷了场子,忘了原本只是娱乐一场,这些引起观众的不解与争议。

这让人想起一位英国学者对李斯特现场演出的描述:“我看到他脸上现出那种掺和着满面春风的痛苦表情,这种面容我只在一些古代大师绘制的救世主的画像中见到过……”这种对比不一定恰当,但这种神经质与疯狂在艺术家身上普遍存在,只是人们见惯了精致标准的商业流行歌手表演而已。在李泉的音乐中,你可以感受到苛求完美,追求独特性,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特质。

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8)

听李泉的音乐也引起我很多不着边际的思考:《一生所爱》之痛彻心扉,与“口气界女王”辛晓琪的《领悟》甚至卡拉斯惊心动魄的悲楚,他们与洒狗血式唱法的区别和边界在哪里,在于惨是否由心生?听《老人与海》瞬间泪目:“有个夏天的小孩,跑在夏天的夜里,他摔破了他的膝盖”,巴赫、Led Zeppelin皆伟大,但他们永远写不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日常。

感动我的到底是音乐本身还是在消费情怀?听《土豪金》《Sunny》《哪怕我很小》,从小接受的理念是音乐人该为时代发声作记,那《爱的箴言》这种普适性情歌就不是好音乐了吗?还是情歌也必然带有它诞生时的普世价值观印记?音乐一定要承载人类情感吗?音乐是什么?我们为什么爱听音乐……

这样的思考必然没有结果,但可能这正是李泉的可贵之处。

他的种种尝试可以启发你去思考,这至少是个开始,始于李泉但不止于李泉,他的音乐更像一个包罗万象的魔方大厦,古典乐、爵士乐、电子乐、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他随时准备为你敞开一扇通往这个世界更高妙声音的大门,你只需将耳朵交给他……

爵士李泉现场版(音乐头号玩家李泉)(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