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研究王氏文化的人,可谓多如牛毛所发表的文章,如果用竹简做为载体,不要说汗牛充栋就是用货车装载,都能报废几辆当然,其中也不乏真知卓识、见地独到的文章不可否认,大部分文章都是东拼西凑,张冠李戴、人云亦云没有通过认真考证与研究就自以为是、枉下结论他们宁可相信明、清时期所出的家谱,而不去相信历史资料或三槐堂起源时期重要人物的文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槐王氏世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文化研究重要资料汇编)

三槐王氏世系

当今、研究王氏文化的人,可谓多如牛毛。所发表的文章,如果用竹简做为载体,不要说汗牛充栋。就是用货车装载,都能报废几辆。当然,其中也不乏真知卓识、见地独到的文章。不可否认,大部分文章都是东拼西凑,张冠李戴、人云亦云。没有通过认真考证与研究就自以为是、枉下结论。他们宁可相信明、清时期所出的家谱,而不去相信历史资料或三槐堂起源时期重要人物的文献。

今天,不想去与人分辩什么,也没有这个必要,我只想把研究三槐堂王氏的几篇重要文献资料,列于下方,让有关人员自己去判断。这几篇文章分别是,欧阳修的为宰相王旦公所撰写神道碑铭《故太尉王文正公神道碑铭》、寇准的《后唐故鲁国公王彻神道碑铭》、王素的《永泰三槐堂王氏谱序》以及南宋大儒朱熹的《三槐堂王氏世宦年表》。

这几位人物的关系:寇准与旦公同朝为官,并且、还是旦公相位的继任者;欧阳修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王素三槐堂王氏的重要人物,旦公之子;朱熹南宋大儒。他们都是三槐堂鼎盛时期的见证者。王素更是三槐王氏鼎盛时期的创造者之一。

这几位历史名人的文章是不是比有些人去引经据典,东摘西录、乱认祖宗者所写的文章更有价值呢?

最后说一句。正本清源,尊重历史,以事实作为修谱的重要依据,才是我们必须奉行的圭臬。

(一)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

宋· 欧阳修

至和二年七月乙未,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王素奏事殿中,己而泣且言曰:“臣之先臣旦,相真宗皇帝十有八年,今臣素又得待罪於侍从之臣,惟是先臣之训,其遗业余烈,臣实无似,不能显大,而墓碑至今无辞以刻。敢乞陛下哀怜不忘先帝之臣,以假宠于王氏,而勖其子孙。”

天子曰:“呜呼!惟汝父旦事我文考真宗,叶德一心,克终厥位,有始有卒,其可谓全德元老矣,汝素以是刻於碑”。素拜稽首泣出。

明日,有诏史馆修撰欧阳修曰:“王旦墓碑未立,汝其铭之”。臣修谨按,故推诚保顺,同德守正,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尉,充玉昭照应宫使,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魏国公,谥曰文正。王公讳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皇曾祖讳言,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皇祖讳彻,左拾遗,追封鲁国公。皇考讳祜,兵部侍郎,追封晋国公。皆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曾祖妣姚氏,鲁国夫人。祖妣田氏,沂国夫人。妣任氏,徐国夫人也。边氏,秦国夫人。

公之皇考以文章显於汉、周之际,逮事太祖、太宗为名臣。常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芦多逊害赵普之谋,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故世人多称王氏有荫德。公之皇考亦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公自少好学有文,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监潭州银场,再迁著作左郎,与编《文苑英华》。迁殿中丞,通判郑、濠二州。王禹偁荐其才,任转运使,驿召至京师,辞不受。献其所为文章,得试直史馆,迁右正言、知制诰。淳化三年,礼部贡举迁虞部员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右谏议大夫,赵昌言参知政事,公以婿避嫌求解职。太宗嘉之,改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昌言罢,复制知诰,兼修撰,判院事,召赐金紫。久之,迁兵部郞中,居职。

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数日,召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

公为人严谨,能任大事,避远权势,不可于以私,由是真宗益知其贤。钱若水名能知人,尝称公曰:“真宰相器也”。宰若水为枢密院副使,罢,召对范中,问“谁可大用者”,若水言公可, 真宗曰:“吾固已知之矣。”咸平三年,又知礼部贡举,居数日,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明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再迁刑部侍郎。景德元年,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得暴疾,命公驰自行在代元份留守。二年,迁尚书左丞。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是时契旦初请盟,赵德明亦纳誓约,愿守河西古地,二边兵罢不用,真宗遂欲以无事治天下。公以谓宋兴三世,祖宗之法俱在,故其为相务行故事,慎所改作,进退能否,赏罚必当。

真宗久而益信之,所言无不听。虽他宰相大臣有所请,必曰:“王公以为何如?”,事无大小,非公所言不决。公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

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遇贤才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其所荐引,人未尝知。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且吾不受私请”,准深恨之,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涕泣曰:“非陛下之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故参知政事李穆子行简有贤行,以将作监丞居于家。真宗召见,慰劳之,迁太子中允。初,遣使者召之,不知其所止。真宗名至中书问王公,然后人知行简,公所荐也。公自知制诰至为相,荐士甚多,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章奏,乃知朝庭之士多公所荐者。

公与人寡言笑,其语虽简,而能以礼屈人,默然终日,莫能窥其际,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今上为皇太子,太子谕德见公,称太子学书有法。公曰:“谕德之职,止于是邪?”赵德明言民饥,求粮百万斛。大臣皆曰:“德明新纳誓而敢违,请以诏书责之。”真宗以问公,公请敕有司具粟百万于京师,诏德明自来取,真宗大喜。德明得诏书,惭且拜曰:“朝廷有人!”在大中祥符中,天下大蝗,真宗使人于野得死蝗以示大臣,明日,他宰相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蝗实死也,请示于朝,率百官贺。”公独以为不可。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真宗顾公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邪!”宦者刘承规以忠谨得幸,病且死,求为节度使。真宗以语公,曰:“承规待此以瞑目。”公执以为不可,曰:“他日有求为枢密使者,奈何?”至今内臣官不过留后。

公任事久,人有谤公于上者,公辄引咎,未尝自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盛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荣王宫火延前殿,有言非天灾,请置狱劾火事,当坐死者百余人。公独请见,曰:“始失火时,陛下以罪已以诏天下,而臣等皆上章请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遗邪!”由是当坐者皆免。日者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真宗怒,欲讨御史问状。公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公因自取常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真宗曰:“此事已发,何可免?”公曰:“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真宗意解。公至中书,悉焚所得书。既而真宗悔,复驰取之,公曰:“臣已焚之矣。”由是获免者众。

公累官至太保,以病求罢,入贝慈福殿。真宗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病如此。”命皇太子拜公,公言皇太子盛德,必任陛下事,因荐可以为大臣者十余人。其后不至宰相者,李及、凌策二人而已,然亦皆为名臣。公屡以疾请,真宗不得已,拜公太尉侍待中,五日一朝视事,遇军国大事,不以时入参决。公益惶恐,因卧不起,以疾恳辞,册拜太尉、玉清照应宫使。

自公病,使者存问日尝三回。真宗手自和药赐之。疾亟,遽幸其第,赐白金五千两,辞不受。以天禧元年九月癸酉薨於家,享寿六十有一。真宗临哭,辍视朝三日,发哀於苑中。其子弟、门人、故吏皆被恩泽。即以其年十一月庚申,葬公於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

公娶赵氏,封荣国夫人,后公五年卒。子男三人。长曰雍,司封郎中;次曰冲,赞善大夫;三曰素。女四,长适太子太傅韩亿;次适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苏耆;三适右正言范令孙;四适龙图直学士、兵部郎中吕公弼。

公事寡嫂谨,与其弟旭友爱尤笃,任以家事,一无所问,而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大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耶。”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遣表不求恩泽,有文集二十卷。乾兴元年,诏配享真宗庙廷。

臣修曰:景德、祥符之际,盛矣。观公之所以相,而先帝之所用公者,可谓至哉。是以君明臣贤,德显名尊,生而俱享其荣,殁而长配於庙,可谓有始有卒,如明诏所褒。昔者《烝民》、《江汉》,推大臣之事,所以见任贤使能之功,虽曰山甫穆公之诗,实歌宣王之德也。臣谨考《国史实录》,至於缙绅故老之传,得公始终之节,而录其可纪者,辄声为铭诗昭示后世,以彰先帝之明,以称圣恩褒显王氏,流泽子孙,与宋无极之意。铭曰:

烈烈魏公,相我真宗,

真庙翼翼,魏公配食。

公相真宗,不言以躬。

时有大事,事有大疑。

匪卜匪筮,公为蓍龟。

公在相位,终日如默。

问其夷狄,包裹兵革。

问其卿士,百工以职。

问其庶民,耕织衣食。

相有赏罚,功当罪明。

相有黜升,惟否惟能。

执其权衡,万物之平。

孰不事君,胡能必信?

孰不为相,其谁有终?

公薨於位,太尉之崇。

天子孝恩,来荐清庙

。侑我圣考,惟时元老。

王子念功,抱公之隆。

春秋从享,万祀无穷。

作为歌诗,以念庙工。

录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二十

(二)

后唐故鲁国公王彻神道碑铭

鸣呼,此后唐同光元年癸未状元,官授左拾遗,大宋追封鲁国公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文通王公之墓。公讳彻,字文通,谥文荘,年五十有四,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卒于后周显德六年,殁于正寝,明年十一月有三日葬于陶丘。先世龙门之河汾人,后汉父讳言,位莘令,有善政,子孙家于莘,封许国公;母姚氏,封鲁国夫人。公荘重不凡,甫冠为庠生,习学著书,日夜不辍,乡试第三,会试第五,廷试第一甲一名,授翰林编修,擢左拾遗。献流民图併仁政要治十策,为当国忌,谪处州教谕,不以惭而之任,二年遂復秩,两为考试官,功烈闻望,昭昭于人,廉以持已,介以立身,至于莅政必于教化为先,致人爱之畏之,且乐奖进人才,若今之曹诠、吕蒙正,皆公所奖掖者,则公之为人可知矣。

大要,公之所致,实由推所素蕴,敦所实践,而使世之君子,皆如公之为人,则学问其有不充,政事其有不成者哉?!余尝憶先君子吏部郎子安李公,知公之为人,每与僚属曰:使我辈皆如玉公所谓一道生者,诚不多见,汝辈欲为人,不可不以之为法;及予入仕,尝慕公之为人,恨不得见,不能请益于门。公言必训以正理,引以正行,谆谆教谕,不一而足。

鸣呼,先正有言,不有先觉,敦开我后,予谓公有焉。公见是时朝君臣而暮授禅,弃职退隐,以保名节,若非素有涵养,岂能如是之明烛哉!兹公之孙旦,携赵相国所为状,徵余纪其行实于麗牲之石。余不敢以不文辞,且致蔽亦不可不以文姑述其概,俾归刻之,以为士君劝,若欲知公之详,则自有赵相国状在。配田氏,赠秦国夫人,子三,祚,祐、祜;孙三,旦,晨;旭,曾孙七,雍,素,曾,靖,仲,质,睦。

时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九月有五日

赐进士第荣光大夫柩蜜使兼参知政事后学寇准顿首拜撰书印。

(三)

永泰三槐堂王氏谱序

国之有史,所以垂范,家之有谱,所以传古。序昭穆,明长幼,别亲 疏,乃考世系之由出者也尔,祖宗之功德亦备列焉。

王氏源自盘古, 传天地人三皇,至鲁哀公获麟之岁,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分十纪, 曰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 提纪,禅通纪,疏仡纪,九头纪,自人皇氏起,至叙命纪,凡八十三 君。循蜚尔下,始有世可考。循蜚纪始于巨灵,终于次民,计二十二 氏。因提纪始于辰放,终于庸成,计十三氏,有巢燧人氏亦于焉。禅 通纪凡十七世,伏羲,神农则其列。有巢氏九传至伏羲,为王氏之起 世也。初未有姓,曰氏。九传至神农氏,姜姓少典娶有蛴氏之女安登, 生二子长曰石年,生于烈山,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神农九传至黄 帝,为神农之血统。

黄帝四十一世传至周灵王,当以王氏之血统矣。 灵王生子晋,以王为姓,为王氏之宗祖也。晋初被立为太子,因谷洛 之水患,不意父王以雍尔治奏明以禹之法疏导治之被灵王废太子位, 徙居太原,时人称王家,故以王为姓,晋生一子宗敬,仕周司徒继而 拜宰相,名扬天下。五世孙渠,仕周王室为司徒,九世孙错,仕魏将 军。十世孙坟,仕中大夫。十一世孙渝,仕匕将军。 渝子息,仕司寇。息子恢,仕尹阳尹。恢子亢,拜大将军。亢子颐,仕中大夫。颐子翦, 仕秦为大将军。生六子,长子贲,仕秦典武将军。翦孙离,仕大将军, 封武陵侯。

离生二子,曰元,曰威。元避秦乱,徙居琅琊不出,后为 琅琊郡祖。威随父戎马疆场,世居晋阳,为太原郡祖。离八世孙霸, 字儒仲,汉平帝时官尚书。王莽代汉隐居不任。霸生二子,曰殷, 曰咸。殷仕云中太守。

霸六世孙泽,仕代郡太守。七世孙懋,官至侍 中,幽州刺史,迁兖州刺史,加扬烈将军爵关内候遣征南大将军,封 京陵史。懋弟允年十九为郡吏,中平元年拜豫州刺史,后辟为从事中 郎,河南尹,迁尚书令。八世孙宏,仕河东太守,转雁门关太守。十 五世孙虬,仕并州刺史。虬子彦,仕同州刺史。彦子杰,仕济州刺史, 定居龙门。

杰子隆,仕国子监博士。武阳郡昌乐邑令,迁山西铜川邑 令,生七子,长子王度,仕御史眷作郎。三子王通,字仲淹,号文中 子,祖太原祁县人,通仕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随末弃官讲学。 通生三子,曰福郊,曰福祚,曰福畴,福祚生一子,曰王勉,登进士 第制第科,位终宝鼎令。勉子王怡,累官至渝州司户参军。怡子王潜, 仕扬州天长丞赠尚书,史部郎中。潜生五子。幼子王质,元和六年登 进士甲科,释褐岭南管记,历佐准蔡、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 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延蔗检校司,封郎中, 赐紫金鱼袋,充兴元节度副使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出为号州 刺史,召给事中,河南尹。八年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 察使,卒赠左散骑常仕。

质生庆存,庆存生王乾,讨黄巢功授忠显校 尉,转承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寇。乾生 王言,开平二年中举进士,官授从侍郎,新安邑丞,淮西江北道光州 定城令,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 知渭州黎阳令。卒赠大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言子王徹,后唐同 光元年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封鲁国公,妻田氏,赠秦夫人。生三 子,曰祐,曰祜,曰祉。

祐生于后梁贞明四年,行百一,字景叔,后3 周仕魏,南乐二邑邑令。入宋太祖授禅,仕监察御史,由魏邑移至光 州,迁殿中御史。乾德二年改知制诰,六年加集院修撰传户部员外郎。太祖征太原,间闻大名镇守符彦卿颇不治,有不归,遂命王祐代之, 俾察彦卿动静。祐回朝则以一家百口明彦卿元罪,谏言太祖,五代之 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本彦卿由是获免。然 王祐之谏言触太祖,黜祐办镇守军行车司马华州安置,而疏见于皇。祐思直道难容于世,寄望后裔,遂择日于庭中植三槐,预言我之后裔 必有为三公者,大平兴国初,太宗朝赐祐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 充史馆编修。未几知开封府。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卒赠晋国公,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令中令。娶妻任氏生二子,曰懿,曰 勉,边氏生二子,曰旦,曰旭。

长子懿字文德,励志好学,宋初中进 士进士,宫秘书丞,知袁州府。次子旦,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大理 评事,累官至累德三年拜左丞相监修两朝国史,进位太保立三公之道 应验祐植三植槐之预言。三子旭,荫補太祝兵部郎中,知应天府,幼 子勉,历荆湖南路要抚副史。 王懿生三子,曰睦,曰谅,曰贽。长子 睦行万二,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名,王睦,少习子史,平不释卷, 文章清廉,人中谦和,取举人,仕台剡二邑教谕。欲取进士,乃吾父 有言而弃。淳化二年,升授东阳邑令,爱东阳永泰乡之谷溪口山水佳 丽尔小居焉,不思乆仕尔。度基业之鼎传卸任隐居,别号乐隐居士。

咸平元年得父赞支,营建永泰大刹。吾朝真宗闻之,爱睦其才,于大 中祥符间赐将作监主簿华阴尉,累官至太子中书令舍人,

吾支王氏, 渊于王祐,追祖王乾,宗祖灵王之子晋瓜瓞绵绵,蕃衍显贵,或书于 史,或书于第,或见重于贤士大夫,或责于邦人宗族莫不俱兴矣。其 上及太子晋者,朔所自出其下迄睦公尊所亲也。溯其所出,则不忘水 木之源,尊其所亲,则不失孝恩之义。

永泰王氏居越之中缘万岁山东 南麓,云霞明丽,气象崔魏,五龙汇聚,山川灵秀,为人文蔚起之城, 预后弥光蕴尔,必发裔俊,必登科第,绍前贤之伟续,继先世之芳踪, 体大局易焕者萃之意,于王氏有望焉。然家族谱牒之所修,吾父旦书 嘱:“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庶无遗忘之疏失,今堂侄王宜尊 父嘱,六十年一修谱乆也。宜疏以五十有五年,三十年一修为益。吾 堂兄迁徙王家庄五十有余年,权当始谱,以纪亲恩。今重返兄之居地 深觉吾营建之农庄有盛无衰,又值堂楼之建成,并慰额“敦睦堂”以示 世代敦宗睦族,仁德千古,荣昌不贫,宜侄之请,故搦管赋其源流, 以望后裔。永继祖业,是为之序焉。

时,宋庆历三年岁在癸未元霄之吉 叔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王素撰写序

(四)朱熹的三槐王氏世宦年谱

作者: 朱熹

王氏渊源流长,亘古系自周灵王长子晋,生于灵王甲午年,列太子位。灵王辛亥年因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灵王欲遣众人以雍塞,其时太子晋力陈不可,易以禹之法,以疏利道,然灵王不纳,怒而贬晋太子位,太原安置。

晋生一子,曰宗敬,生灵王二十二年,景王庚辰仕司徒,宗敬生凤。凤生覃。覃生渠,仕周王室为司徒。渠生丰。丰生芝。芝生亿。亿生错,仕魏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错生坟,仕魏国中大夫。坟生三子:曰谕、曰谋、曰谅,谕仕上将军,其威德安海镇山。谕子息,仕司寇,卒赠中烈侯。息子恢,仕伊阳郡阳城令,掌山河。恢子亢,官拜大夫将军。亢生三子:曰頣、曰敛、曰蠋。頣以中大夫不就。頣生翦,陕西富平邑东北人,秦代大将军,智勇冠群,习善兵法,辅始皇伐荆楚,封荆王,赠武城侯,生六子,长曰贲,仕典武将军,封通武侯。贲子离,仕秦大将军,封武陵侯,生二子:曰元、曰威。

威居太原晋阳,仕汉扬州刺史,为太原郡之始祖,支派林立,世代爵位豪门贵族。威传八世至王霸,字儒仲,汉平帝时官尚书,王莽代汉后辞官隐居,东汉初应召入京仕司徒侯,后因病辞官隐居。

霸生二子:长子殷,仕云中太守。霸六世孙懋,官至侍中,幽州刺史。懋次子凌,少举孝廉,迁至中山太守,曹丕称帝,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擢司空,进太尉。幼子宏,仕河东太守,后为㕍门太守。王霸第十五世孙王虬,仕并州刺史。虬子彦,仕同州刺史。彦子杰,仕济州刺史。杰子隆,仕国子监愽士,武阳郡昌乐县令,迁山西铜川县令。隆生七子,

三子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初仕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隋末弃官讲学。通生三子:长子福郊,次福祚,仕上蔡主簿。福祚子勉,官终宝鼎令。勉子怡,累官至渝州司户参军。怡子潜,仕扬州天长丞,赠尚书礼部郞中。

潜生五子,幼子质,元和六年登进士甲科,历佐淮蔡、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郞,赐紫金鱼袋,充兴元节度副使,入为户部郞中,迁諌议大夫,虢州刺史,召给事中,河南尹,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察使,卒赠左散骑常侍。王氏鼎立天下,犀象声色有悦于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璧玉帛,有适于用而用之则敝取之,则竭仁智之所见,忠义之所闻,功名之所立,支裔之所分,而无不周知者惟书之长也。孔子圣人也,其学必始于观书。韩宣子适鲁然见易象与春秋,委礼聘上国,然后得闻之国风、雅、颂,楚左史倚相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然后明九州之义。郭子仪着谱系,然后知郭崇蹈之哭墓,狄梁公存世宦年谱,然后能使狄青知一时之侥幸,谱书之功,莫大乎是予考三槐王氏之源,自三代得姓而至汉唐,其岁月之久,兹不繁赘。

姑以王乾公,始生于唐宣宗己巳二年三月二日卯时,僖宗中和四年十一月,从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至昭宗龙纪元年三月,转承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乾宁三年六月,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寇至清河,入闻长安,哀帝天佑四年,唐室分崩,簪缨解散,避地于淮西寿州紫金山。唐室既衰,五代肇起,

王乾子王言,生唐懿宗咸通十年庚子五月初五日午时,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官授从事郎,西京河南府新安邑丞。干化三年七月,再任淮西江北道光州定城令,均王贞明二年十月,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龙德元年十二月,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二月,知滑州黎阳令。长兴元年薨,寿六十有二,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

言生二子:曰彻、曰永。王彻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五月十五日寅时,龙德二年登进士及第状元魁首,官授承信郎。同光元年八月,转承直郎知河北道信阳州罗山邑。明宗天成二年二月改承德郎知京西道襄州襄阳府宜城县。长兴元年,通判江南湖北道,鼎州清泰元年,从晋高祖镇北平。天福元年八月官粮运。高帝立覃恩,拜江南浙西道杭州临安府太守。开封二年三月拜左拾遗,迁河北道青州刺史。天福七年从汉高帝镇北平,十二年嘉善大夫,十月薨,寿五十有一。赠大师尚书兼中书令,鲁国公。

王彻生三子:曰祐、曰祜、曰祉。王祐生于梁均王贞明五年卯己十二月初一日丑时,汉高祖立隐帝,干祐二年三月荫补齐州别驾,周初仕魏县南乐二县邑令。广顺二年七月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显德三年二月入判三司户部勾院。五年三月拜汴京留守,复居于汴王城之东。七年正月从太祖即帝位建隆元年覃恩拜知制诰。二年正月上命奉使契丹,许王祐回朝,赐王祐官职,四月契丹回。干德元年拜监察御史迁殿中寺御史。三年知制诰,五年四月召拜中书舍人,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开宝二年正月兼秘书监,四年六月除右司监直史馆兼知制诰。六年十一月,除吏部侍郎。太平兴国二年二月,迁兵部侍郎。四年十月,告老归第,致仕荣禄大夫。雍熙三年甲申九月薨,寿六十有七,赠银青荣禄大夫,太师尚书令,晋国公。

祐生四子:曰懿、曰旦、曰旭、曰勉。

长子懿生于天复六年三月初三日丑时,太祖朝登进士官秘书丞。至道初知袁州,拜右赞善大夫直秘书阁学士。太宗端拱二年薨,赠兵部侍郎,工部员外郎。 次子旦生于汉隐帝干祐二年己酉八月十五日丑时,太宗平兴国五年中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淳化元年,选中甲科,拜河南江北道徐州通判。二年三月,除江北道陈州别驾,累迁知制诰,加升集贤殿修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兵部郎中。三年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四年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四年六月,权三司使。五年二月除入翰林拜大学士。景德元年四月拜紫金光禄大夫。二年迁尚书左丞。三年拜工部尚书衕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拜相兼修两朝国史。

真宗总文武大政朝廷,乃至天下康泰民安,以无事事治天下,故旦在相位十有二载,外无寇贼这虏,内无水旱之变,兵革不用,干戈不起,海内富庶,天下称为贤宰相也。真宗天禧元年,以疾辞政柄罢相,入宫见帝。帝曰卿今疾亟,万一不讳使朕,天下事付之谁手,旦曰惟明主裁之。再问,旦曰寇准可负重任。三问余无所知。临危,偕子侄嗣后,曰吾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不得事于奢侈,吾一生自俸廉贞、克俭、严家教、守门风,不求门阀之婚,生计力求自主,聚财置田宅莫过之,勿以金帛置柩中而葬。天禧元年五月薨,寿六十有九。帝临其丧,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謚文正。葬开封亲里乡大边村。享真宗庙廷,建碑纪念。仁宗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祐幼子旭,初荫补太常寺太祝。大中祥符元年官兵部郎中,知应天府。享年六十有八,赠户部尚书,封太尉。

懿子曰睦、曰谅、曰挚。

长子睦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生于干德元年四月廿五日,辰时,太宗雍熙二年取举人,仕台剡两邑教谕,欲举进士乃叔旦劝曰:吾族甞已太盛,当思为人戄,岂可兴寒庶士争进士乎。身名举人,可奏明圣上赐仕。淳化辛卯年恩赐授官东阳邑令,遂迁居东阳永泰乡之吉祥宝地王家庄。然不举进士,深思资浅,无意为宦,旹年腊月,禀父隐居不出,意决王家庄从农崇佛。咸平二年,征父资助,营建永泰大剎,以鼎传千古,自号乐隐居士,得文潞公藨于朝,宋真宗悯其才,赐补将作监主簿,华阳尉,累官至太子中书舍人。娶周陈二氏,生四子:曰宜、曰贤、曰宣、曰宝。

长子宜生于宋端拱戊子年七月廿三日子时,举进士仕殿前司副指挥使。宜幼子王象,生于天禧辛酉十一月十二日未时,取举人,仕征事郎。孙王謚,生于庆历丙戌三月廿八日寅时,举进士仕承奉郎。

睦幼子王宝生于咸平壬寅八月十五日寅时,仕征事郎,生五子,长子王丰之长子王仟,中举人仕礼部容省副使。新四公长子王侯,生天圣甲子十月十九日卯时举,取进士,仕秉义郎。侯子王伟、生皇祐癸巳十一月初九日申时,荫补著作郎。新四公孙王伍,举人仕司禄参军。新四公三子王厚,于天圣壬申八月初九日酉时,仕比部员外郎。厚幼子王倩,生于皇祐壬辰十月初四日巳时,仕承奉郎。新四公四子王将,生于景祐丙子八月廿一日辰时,仕通事舍人。

睦三子王宣,生于咸平元年九月廿八日子时。宣长子王臣,生于天禧戊午十一月十九日子时,荫补安溪尉,历平海州判官。宣幼子王相,生天圣二年十月初七日未时,赠右司员外郎。相子王僖,生宋皇祐庚寅五月初一日寅时,元丰间进士,仕荥阳尉监察御史,迁右司员外郎,知宿州遂徙居涪州。

旦子素,生淳化元年庚寅三月十二日卯时,赐进士,尚未为官,遗表不求恩泽。仁宗天圣十有五年,遵遗言屡征不起,明道元年二月力辞不果,赴召首以学士就第,复知渭州迁荆湖北道荆州江陵府刺史,鄂州知府,山东道冀州刺史,陕西路经略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迁河直江淮两浙都转运使、御史、擢天章阁侍制,淮南都转运按察使。庆历六年八月兼判检院,擢判国子监。八月拜右正言知制诰。皇祐元年拜工部尚书。至和元年七月,兼招讨使,奉宁军节度使。嘉祐七年,致仕银青荣禄大夫归第。

素子巩生于仁宗明道元年,壬申四月八日巳时,官拜宗正寺丞,迁右卫将羽林统军金吾卫上将军,镇海军节度判官。元丰元年知河南江北道蔡州汝宁府海宁军节度判官。七年正月病辞,二月薨。

巩子时生于仁宗皇祐四年三月十五日寅时,仕宣教郎知淮东道真州扬子县令,知淮西江北道庐州舒城邑令,迁河阳节度推官。元祐二年拜江西湖东道洪州隆兴府太守。绍圣元年二月,除广南西路安抚使。元符元年底拜太子少傅,刑部员外郎。徽宗初拜中书舍人,宣和六年五月薨。

时子顔,生于神宗熙宁壬子二月十五日卯时,年十四试入州学,年十九选入太学,弱冠中上含第二名,经廷对,授文林郎,辟雍博士。绍圣元年,权将作监丞。元符元年,进秘书省校书郎转秘书郎,后改秘书著作郎。

徽宗朝间,出提举淮南东路常平建司扬州。崇宁元年三月,召赴阙,上问孰可秉钧轴者,公与中书舍人潘良佐共言,陛下若欲持颠扶危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也。特恩转承议郎,语彻于外,何桌唐恪讳之,黜监江州南浙西道润州镇江府大观,初转朝奉郎,重和初擢右司谏,左迁工部员外郎,主管毫州。明道宫宣和三年,官兵部,自南京扈从至维扬朝散郎。宣和四年,差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昱年为考功员外郎,直龙图阁,知江南浙西道秀州嘉兴府。七年转秘书少监,除起居郎。钦宗靖康元年,权中书舍人。建炎元年商宗立覃恩,复朝散郎。二年正月拜中书舍人,迁朝散大夫,徽猷阁侍复制拜中书舍人兼侍讲。四年二月,迁江淮两浙转运使,绍兴元年三月薨,赠奉直大夫。继宗,荫补荆湖北道复州沔阳府佥判,未任尔卒。

至此、三槐王氏始于王祐,其先世从居于莘,仕迁于汴,或在江淮,或留河北,仕迁昆山、宁会、温台、剡邑、东阳支裔蕃衍远矣,予莫克详叙,仅以直道抒记其官职焉

峕 宋高宗绍兴岁在辛未仲秋上浣之吉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