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古楼林氏祠堂(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1)

6月29日,是澄海县城沦陷日,有人编发视频号召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我的老家澄海南湾村林氏祖祠,曾经作为抗战军民的居住地和难民的收容地,多坚持了4年,具有历史价值。前几年因为协助族老们做些祠堂重建相关的文化工作,在族亲林得涛老师的帮助下,了解了祖先们的这段峥嵘岁月和光荣历史,深受教育。兹将我和林得涛老师合撰的《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发表如下,以光祖德。同时也提醒后辈,牢记过去的苦难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

黄河大合唱音乐: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林得涛老师在《潮学通讯》2021年9月刊(总第59期第18-22页)上发表有《澄海南湾林氏祠堂与澄海抗战史》一文,有意多了解者可以参阅。

第一次回老家去看祠堂,作为林氏子孙,为自己的无知和对老家无所贡献而羞愧,有记事一则,附录于下,以表心迹。

金石古楼林氏祠堂(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2)

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

人之有祖,犹树之有根,水之有源。南湾南门林氏,源自福建九牧世家之六牧林蕴公,复传二十三世,为莆田东井公林启夫。时值强虏入侵,公携五子南下抗元,战于饶平百丈埔。硝烟散后,五子卸甲驻潮,以启山林。次子林梅江,开枝于黄冈;至第八代,端严公创祖南湾南门。明末之际,端严公择宝地礼建林氏祠堂,历四百载风雨,瓦碎圮毁。清同治八年,裔孙深怀族义,于原址重建,门朝莱芜山,环溪枕海,源远流长,雕梁画栋,肃穆庄严。

金石古楼林氏祠堂(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3)

林少珩 摄

自端严公之后,族众盛衍,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有十八世林智德,办实业富家强国,后成商界巨贾。又有十八世林智镇,官至南澳镇台,保国戍边,尽职尽忠。有十九世林忠明,投笔从戎,率军参加桂林抗战,赴汤蹈火,舍身救国。

金石古楼林氏祠堂(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4)

林少珩 摄

南门林氏祠堂,曾为澄海抗战军民驻地。一九三八年,洪之政部抗日自卫大队陈标,带兵驻扎于此,屡次率部与我族众共同抗击南澳日伪。一九四零年,李少如部陈雄、李铭齐也驻扎于此,隔河与日军对峙三年,力阻日寇东进。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南湾失守,日寇铁蹄践踏我乡,烧杀抢掠,南门祠堂毁于大火。断壁残垣,见之泪奔。南门林氏,赤胆忠心,保家卫国,族众尽责。

金石古楼林氏祠堂(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5)

林伦伦 摄

己亥之秋,时值太平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南门林氏子孙,随议重修祠堂,以光祖德,以启后嗣。族中耆老,联合乡贤,发出重修倡议,四处奔走募捐。族众一呼百应,四百余户,踊跃出资,筹款六百万元有加。理事会同仁栉风沐雨,全程督理。历一年,南门林氏祠堂,旧貌换新颜,碧瓦朱甍,雕梁画栋,重放光彩,族众无不欢欣鼓舞。

金石古楼林氏祠堂(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6)

林伦伦 摄

今睹新祠,吉光耀日,祥气贯天。南门林氏,当继承先祖之家国情怀,彰扬族贤之大智大勇,厚德崇义,既仁且勇,创业守成,安居乐业。

谨此勒石,爰记其事,以垂后昆。

庚子冬至吉旦

南湾南门林氏祠堂理事会 谨立

金石古楼林氏祠堂(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7)

林伦伦 摄

附:

回老家拜谒南湾村林氏祖祠记事

昨日回了一趟老家,去凭吊了我自己家族的被日寇兵火焚烧、只剩残垣断壁的祠堂——林氏祖祠。从村里出来的年轻有为的中学历史教师林得涛经过多方的口述采访和文献搜集,发现南湾的两座林氏祠堂在抗战时发挥过特殊作用——做过澄海县城难民收容所和抗战官兵的兵营。他写了一篇叫做《南湾林氏祠堂,澄海抗战丰碑》的网络推文,引起了地方文史界同仁们的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我却白活了60多年,此前竟然不知道前辈宗亲们和这座祠堂的光荣历史。

金石古楼林氏祠堂(南湾南门林氏祠堂重建碑记)(8)

“亏你还是个方言和地方文化学者?”

站在经过兵火焚烧而居然还昂然屹立于石门框之上的“林氏祖祠”的石匾之下,我弯腰低头,向勇敢的前辈宗亲们致敬并致歉,为我的无知和对老家无所贡献而感到深深的羞愧!

像这样的具有抗战纪念碑式意义的宗族祠堂,如何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村民们把它修复起来,作为子孙们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呢?

我和林得涛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