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

公众号有一段时间没有内容,不如首先更新一下个人的近况。

六月本科毕业,之后选择了到欧洲继续读书,读教育学 / 教育心理学硕士。

theory女装衣服怎么样(Theory当下)(1)

Leuven, Belgium

和朋友、同事讲,专业的选择总是让他们感到意外。一方面,我从事时装工作竟然已经快七年了,惭愧地说,兴趣却一直不真正地、全情地在于在时装——话听起来怪,相信读者一定懂;第二,和许多人一样,疫情也难以避免地影响了我的申请选择,反复思量,简单概括,我想回去寻找一种可以更坚实地、更广泛地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写作的当下,欧洲的疫情依然在持续,新一轮封锁才刚刚开启。与此同时,我把这个秋冬半件大衣的预算花在了一套 loungewear,零零碎碎的置装预算也留给了厨具、香氛等似乎更能给当下生活带来满足感的物件。

除去社交场景减少、工作场景改变,在我看来,更实在而长远地影响着时装的,是时装议题本身合理性的动摇。重大话题、复杂环境当前,时装议题显得不合时宜。不说已经远去的 Sex and the City 式的自信与招摇,几年前,各个报告还热衷讨论美妆品牌黑色、紫色、绿色的唇彩如何因为社交媒体生态而走红,人们如何着迷于那些只穿一次、只拍一次的 statement piece 和盛大着装;今天,不夸张地说,这些行为从环保主义、消费主义、社交媒体陷阱、制造焦虑等角度多少都披上一些道德指控。时装的本质似乎就落在与身份、阶级、生活方式的勾连,在今天,这些话题本身敏感又式微。

theory女装衣服怎么样(Theory当下)(2)

British Vogue September 2020

Vogue US September 2020

全球多个版本的 Vogue 封面开始和 Time 等杂志的相差无几,紧随时事,乖乖回应。

处在许久没好好没穿「时装」的 lockdown 之中,我于是想要回到时装,写我心中的未来时装的样子,从我们如何看它、穿它、买它出发,去审视几个时装中的概念,串联当前情境之下个人对时装行业的一些想法和预判。

1. 权力 Power

2. 休闲装 Casual Wear

3. 可持续 Sustainability

权力 Power

「时装的本质似乎就落在与身份、阶级、生活方式的勾连」——不如用「权力」一词更准确地概括。

权力使得时装成立。拿西装、正装为例,千百年来关于这件单品的一切微小变动都在于对权力的重申、与权力的周旋——政客选择更坚挺的垫肩以突出胸怀,选择怀表链和胸针领加以个人主张。这些细节以轶事的形式成为时尚,流传至心怀野心的企业家,流传至广泛的民众,女性群体亦借这一在性别政治中吸饱意义的载体实现至少是着装意义上的女性赋权。

当然,在这样无论从贵族或政客到大众、从顶级时装屋到快时尚的流传中,时装总是重申权力,时装从不发明或成就权力——你率先穿破洞、oversize 不是时尚,某个著名品牌、某个 icon 隆重发布它便成为时尚;你穿帽衫微不足道,一批硅谷精英穿它,就是翻盘西装的秩序。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什么被发明,没有什么被挑战。

而正是这样的不发明、不挑战,正是权力,正在流行文化中愈发广泛地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今天,流行的不是权力,流行的是祛魅、去结构与去中心。

theory女装衣服怎么样(Theory当下)(3)

Theory, The New Suit

随着「权力」含义和位置的改变,西装这一权力之盔甲也发生了从形态、场景到造型方式的改变。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一个「The Blazer Hype」,西装外套相对脱离西装围绕权力展开的话语体系,风靡所谓 effortless 的 French Style 和更为精致经济的 Korean Style,它搭配着裙装或牛仔裤,它成为不可或缺的时尚单品,往往因为松弛、精干而非严肃、权威的劲头而被青睐。而就算以西装 look 的样子出现,它的语言不再声张权力,而是诉说立场。这个 hype 来得突然而猛烈,以至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意识到我们消费、穿着和设计西装的方式已经和几十年前大相径庭。

相对应地,我们开始不再喜欢「赋能 empower」这个词。像上面说的,赋能即使不依赖某个掌握权力的主体,也难以离开孕育着权力的框架和它的符号。正像中性化、无性别的表达正突出了性别结构在当下社会的主导地位,suits for women 等时装语汇也总让人感到一丝变扭。

更好的词,人们认为,可能是「enable」

「enable」不需要依附一个体系,而是提供一个体系。如果说一件服装「empower」一个穿着者,那么是说它让人感觉倍有力量,让人感觉看起来更厉害,是抽象的;如果说一件衣服「enable」她的穿着者,那么是说它从本身上即或许材质上、结构上、剪裁上、形态上让她舒适、自如、可能和有能力去做她要做的事情,是实在的,和一双筷子「enable」你去吃饭同理。

休闲装 Casual Wear

这两年从媒体流行到电商的品类叫 casual wear,大致是可上班可出游,怎么都不太出错的、半正式的装束。

市场上对 casual wear 一度大致有两种理解,一种将之和职业化与效率联系起来,把品牌包装为一个解决方案,应运而生还有服装租赁服务——既然职场中慢慢允许个性化的、多元化的着装,我们就更应该利用它,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尽快穿出尽可能多的花样;另一种则是更精品的 casual wear 趋势,即既然你穿着的时间更长、场景更多,这件衣服更应当能够照顾到你的身体感受、私人情绪,用料和设计上会更讲究。

当然,整个世界经过 work from home 的洗礼之后,甚至 work from home 成为很多人的常态之后,无论哪种观点,causal wear 总归面临一些尴尬。

我倒觉得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机遇,沿着上面的第二种理解,我们应当随之定义 casual wear 为 whatever feels casual to you。

theory女装衣服怎么样(Theory当下)(4)

Theory, womenswear, sweater editorial

对我来说,这些天来总在桌边搭一件混入了莱卡面料的羊毛西装外套、一件羊毛开衫,不太起皱,也不必打理。工作时尤其碰上工作会议打来了就披上,没有比这个更 casual 的了。经过在家一顿乱穿、一阵焦虑的阶段之后,时髦衣服藏在柜子里也不是,即使在家,也越经常拿出舒服的针织衫、廓形宽松的衣服来穿,久而久之,发现很多似乎外穿的衣服也不是不能轻松地随处坐卧,很多被认为居家的衣服,也不是不能被组合搭配、增加层次。倒也不是所有带着流苏、难于打理的衣服都不好,它们往往与特殊的场合、愉快的记忆相关联,但那些在某段时间莫名其妙就引以为傲的、反正不贵就不妨随便买买的,一定是最令人头痛的。

沿着上面「我们已经有太多关于 empower 的东西,我们需要更多 enable 的东西」来说,我认为 casual wear 正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去完完全全地相信时装——或者是任何东西——可以扭转宏伟议题之议程的想法已被打碎了,今天所剩下的时装往往呈现试图发力却徒然的局面,只剩下的赏心悦目却些许无聊的图像。并非鼓吹极端的事不关己,但至少在潮流、风格的层面上,也许是时候去从私人角度参与时装了。

在西方,逆 dress code 之说,一直有 「为你想拥有的那份工作而着装,而不是你现在这份。(dress for the job you want, not the one you have)」这句话流行。工作的场景在今天不好说了,我想改一改去说,「为你想拥有的那个世界 / 那种生活去着装,而不是现在这个。」

可持续 Sustainability

从上面这一段,也许很多人都已经想到「可持续 Sustainability」这个这些年来在时装行业快速走红的概念。

theory女装衣服怎么样(Theory当下)(5)

Theory, menswear, sweater editorial

近年来,更多的时装视觉开始变得柔和,呈现与自然相处的场景,同时,它们讲究质感上的柔和亲肤、色彩上的自然明朗。

我当然支持环保,但对 Greta Thunberg 式的宣言总有观望和疑惑,也总被 Instagram 品牌账户下面铺天盖地的「停止乱砍乱伐」、「停止丢弃焚烧过季时装」之评论阵势所震惊。

这段时间尤其关注这个话题,又和欧洲的朋友细聊,也慢慢理解环保之于很多人的紧迫。尤其对于可能家就安在森林边、河流边的北欧人,也由于身处的自然环境本身就相对优越,环境保护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于生活中极为紧迫的事情,一点变化都能看到,而如果不做改变,更大的灾难并没有那么遥远——至少,比对于身处中纬度、北温带的我们更加急迫。

看这件事的角度可以是不是特别宏大,也没有特别难以理解,和很多人认为动物保护、宠物权益等话题是非常急迫、值得奔走的一样,因为他们可能切身经历过相关的悲伤,他们比我们更能体察到相关的危机——前些天听《翻转电台》,其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风尚、潮流将问题抽象化、普遍化,让很多事情变得遥远和难于理解,我们将自己的生活、身体、经验作为出发点去理解别人的生活、身体、经验,很多紧迫和松弛都能够被化解。

不可否认,可持续是一个有点「白」的议题,但这并不削弱它的合理性,它同样是一个在设计选择、购买选择中可以被每一个人尽可能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Theory

今天这篇文章是应成立于 1997 年的美国时装品牌 Theory 之邀所写。

前面说了是从讨论未来时装的样子而生发出来,我也不必对着答案去描样子。毕竟谁也不好说未来,而沿着几个关键词顺势写到这里,我只是想提出,未来时装不一定没有这样一种解答。

theory女装衣服怎么样(Theory当下)(6)

Theory, outerwear editorial

前些天听 The Week in Art 播客,主持人谈博物馆、美术馆正热衷做线上展览,而反响往往平淡,因为一切都是「被 digitalized」而非「born digital」的。它们不是网络时代、社交网络时代的原生产物,而只有当生产出 born digital 内容的那一天,博物馆、美术馆才兴许有线上的生命可言。

这一点解答了我浏览内容时有的不适感。很多东西总是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 H5 而 H5,为了视频而视频。加上广告,二十分钟看下来,发现不过是两个自然段的事儿。什么 suits for women,什么品牌下面纷繁复杂、各种各样的 daily, plus 和 eco collection,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把表达填充地很肿胀,总希望在已有的结构上覆盖一切,用最 relevant 的方式和一切都 relevant。

疫情也好,更多的因素也好,没有一个时间点能比现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意识到,我们能够去理解、去 be relevant 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能够信赖的参照物不过自己的生活本身——尽管许多人选择将之弃置,选择去相信传闻、算法或者别的什么。

theory女装衣服怎么样(Theory当下)(7)

Theory, The New Suit

Theory 是我最早购买的几个时尚品牌之一,中学时候收到的前几笔稿费就存着去当时北京三里屯的店里买了一件黑色的真丝衬衫。当时特别想要看起来职业、专业,这件衬衫也的确成全了我那点心思,从套在校服里、等着下课去和编辑开会开始,这样「糟蹋」下来,也一直穿到了大学。

今天我回头看这个品牌,反复想,觉得让它不同的是它的现代性底色。 我想用它串起上面零零散散说的几个点。

创始人 Andrew Rosen 在拥有多年的时装管理经验之后中年创业,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起点,Theory 几乎是和移动性、可持续、性别问题、不断改变的工作场景等等问题一同成长起来的,它在创立之初就需要在这些话题上用言语、用产品去给出明确的立场。它在一开始就关注到基于莱卡面料的创新,将之融入时装基本款中,增加舒适度,并从而实现新的轮廓;它关注到从供应链层面出发去实现面料的可降解,也关注到女性在职场上中的实用着装需求。带着这些实际的环境和考虑出发并始终和它们为伍,而不是带着历史包袱、追风潮的心思或者别的什么,这让我觉得 Theory 是离身体、离个体经验、离「enable」、离 casual wear 第二种定义更近的时装—— 如果感兴趣,我推荐 Business of Fashion 播客那期 BoF 首席记者 Lauren Sherman 与 Rosen 的对谈,从中可以展开许多 Theory 的思考和动作。

theory女装衣服怎么样(Theory当下)(8)

Theory, Luxe Lounge capsule

文章在一个星期中断断续续地写,而在发表前的前两天,恰巧收到 Theory 发布 Luxe Lounge 系列的新闻——一个专注 loungewear 的胶囊系列,正回应着前文所提到的 work from home 趋势。"这是一个真正对时代作出即时反应的系列,“ Theory的首席品牌官 Siddhartha Shukla 说,“这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运动服、运动裤,比如说,我们带来了可机洗的丝质针织衫,同时非常注重它的手感,这是更舒适的时髦、更时髦的舒适。”

之后,我试图找 Theory 对自己的定义,找到四处,都格外有意思。

1997 年创立之初,Rosen 因为关注莱卡面料、关注弹力和舒适,所以希望命名品牌为 Stretch Theory,他在最后一刻发觉这个名字太局限了,进而简化为 Theory:“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理论的。我不只是为了做衣服而做衣服,单指望着有些单品也许能畅销、能成功。我们使用面料、选择剪裁都有着一个体系、一种哲学,这种哲学面对着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在变化,人们需要更多变的衣服。在我们看来,人们需要一个包含着有价值、有个性的单品的衣橱,而不是这里一套衣服、那里一套衣服,然后就称它是一个衣橱。“

后来,Rosen 又给到过两个表述——「带来改变游戏规则的英雄主义作品,让你的衣橱围绕着这些作品而发生转变和演变(game-changing, heroic pieces that your wardrobe evolves around)」「制造对新一代消费者来讲重要的 / 使他们在意的现代的、精致的服装(modern, sophisticated clothes that would matter to a new generation of consumers)」

最后,是 Theory 首席品牌官 Siddhartha Shukla 对品牌营销方式的概括。他分享道,直接用言语讲产品的价值是行不通的,相反,要给消费者「一个彼此心领神会的眼神(a proverbial wink)」,将拥有更高教育水平、智识水平和权衡考虑和年轻人和品牌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像「heroic」、「would matter to」这样的表达在品牌定位中显然并不常见,我喜欢 Theory 作为一个乍看起来并不太声张的品牌所坚持的一些东西,在流畅、简洁、漂亮的之下,有着同样精简、当代、自洽的逻辑。

作为这个时代的当地人、本地人不必然是什么绝对的优势,但这能够解释这个品牌让人感觉不是那么疯,那么奇怪,那么不知所云。我觉得这个不是很低的要求,能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品牌,我觉得不是很多。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