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世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九号公司总部在哪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九号公司总部在哪里(一条新的增长线)

九号公司总部在哪里

作者|韦世玮

**

大洋彼岸的后花园正逐渐成为一块新的掘金地。

这里既聚集了富世华、宝时得、大叶股份等传统园林设备巨头,亦不乏九号公司、科沃斯等国内头部科技企业,以及松灵机器人、锐驰智慧、ULsee、优思美地、邦鼓思等一众纷至沓来的新玩家。他们共同瞄准了一个标的——智能割草机器人。

这块蛋糕到底有多香?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2021年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为304亿美元,2022-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7%。尤其在私家花园普及率高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园艺文化已成为许多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近年来颇具进展的人工智能、锂电池、传感器等技术,如同布道师般迅速将智能化概念推入传统割草机市场,敲开新蓝海的大门。

面对智能割草机器人这块香饽饽,九号公司正尝试在智能短交通和商用机器人之外,探索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增长支线。

两个关键信号,一是2021年9月,九号公司正式发布首款赛格威智能割草机器人Navimow;二是产品发布后的第二个月,九号公司迅速将家用服务机器人事业部和AI及机器人研究院的资源进行整合,成立控股子公司,命名为“未岚大陆”(Willland)。

这一举动的目的是明确九号公司在家用服务机器人领域和园林领域的业务布局,以更清晰地瞄准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

九号公司赛格威智能割草机器人Navimow

新市场、新业务、新产品,带领这家年轻公司的重担,落到了未岚大陆CEO,原九号公司家用服务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任冠佼的身上。“有点像内部创业的感觉。”他说。

对技术出身的任冠佼来说,成为一名CEO最大的挑战,也许在于如何从工程师身份的研发思维,向产品思维做转变。万事开头难,疫情的影响也让未岚大陆第一年的交付阻碍重重。

但好在,一切努力都有了收获。

成立的短短一年里,未岚大陆选择从欧洲市场切入,通过当地园林经销商渠道,目前已在海外实现了11个国家的落地和产品大规模交付,部署门店超300家。“我们的第一批产品早就卖断了货。”好成绩面前,哪怕是前一天匆忙从外地赶回来的任冠佼,语调也难掩兴奋。

在接下来与36氪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独家访谈里,我们看到了他对过往的反思、对当下的义无反顾、对未来的希冀与思考。与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一样,任冠佼与未岚大陆也正走向一轮快速的成长。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传统汽油式工具向人工智能电动式工具转变的革新。

而这位年轻80后CEO拿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服务好第一批用户。

01、迈出第一步:启动、挑战、跟预期赛跑

36氪:如果用一个词总结未岚大陆过去一年的发展,您觉得是什么?

任冠佼:我觉得是“启动”。对个人来说,我从过去一个技术出身的人转向做产品,开始学业务,做自己曾经没做过的事。对团队来说也是一个启动,这一年成长的每个阶段,我们觉得该去拓展业务了,就去市场上跑一跑,该提升售后能力了,就把客服团队建一下。整体来说都是一个启动状态。

36氪:从研发迈向产品,对您来说挑战在哪?

任冠佼:我从2007年开始做多足机器人。在读研究生、读博期间,我都是在做技术,更偏理论一点的研究。当时最大的想法是做研发,最好能落在实际的使用场景,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

我把技术研究分成两类,做偏学术类研究的那些人,他们的路径是科学家;做产品落地的那些人,我的认知是工程师。相比做科学家,我更愿意做工程师。所以毕业后我就选择进入产品类公司。

但是做纯研发有一个最大的困境,就是即便你技术做得再牛,如果用不起来,你仍然无法得到一个迅速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产品经理方向不对,你会非常痛苦,因为长时间研发的努力白费了。这就像一架不是掌控在自己手里的飞机,它稍微一颠你就很害怕。

其实对我来说做研发、写代码或是做点创新类的东西,是一件很舒服、很开心的事情。所以从做研发开始我就要自己做产品。

2015年-2017年,我在九号做了第一款产品,然后开始往产品经理的方向去转。于是我发现,做产品是一个把市场需求和技术本身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我们要从用户角度思考。因此从2019年割草机器人项目立项至今,我开始往更深层次去思考。

我们设计和定义这款产品时,不仅要思考技术实现和用户体验的平衡,还要思考它与业务之间的平衡。我们到底解决用户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户能接受多少钱去买一个新的体验?在用户可接受的成本基础上,我们是否给渠道留足了运营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成本又能做到多少?

其实我们是对供应链、技术、市场、用户需求,以及整个体系做了一个完整思考之后,再定义的产品。所以硬件生意难做就在于此。

36氪:从启动研发到产品发布,团队花了两年时间,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难点?

任冠佼:我觉得是团队。其实问题非常多,各种产品设计上的坑我们都踩过,还包括业务模式的思考,各方面都有,但我觉得最本质的还是人。

如何快速提升人才密度,我觉得是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当然产品上的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其实我们会遇到很多技术上的点,但只要团队足够强大,这些事情总可以解决。

36氪:在带领团队过程中您如何调节自己的压力?

任冠佼:我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到九号之后我涨了30斤(笑),就是硬顶住压力,甚至有一段时间睡不着觉。

未岚大陆CEO任冠佼

36氪:压力主要来自哪里?

任冠佼:主要还是自己对资源的投入和整体管理的进展经验不太够。我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吸引人才,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很开放的环境,吸引更多人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大。

目前看来,我们也算迈出了第一步,如果要让业务更快地发展,该投入的资源就必须得到位。我们现在已经无路可退了,那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做到最好,不管是从投入维度,还是从管理维度。

36氪:现在未岚大陆的团队情况如何?

任冠佼:去年10月刚成立的时候将近60人,现在有90多,其中研发人员占比约70%,预计今年整体要到100人左右了。

我们在北京、常州和深圳都团队。其中北京偏软件和算法的人更多,所以北京团队主要是研发;长三角本身就是园林工具的故乡,例如江苏、浙江,所以我们的工程、销售等偏生产运营的团队都在那边;而深圳是一个非常适合做跨境贸易的地方,所以我们许多做跨境的人才都在深圳。

如何把这么多人管理在一起,其实也是个挺挑战的事情。但我觉得只有把资源全部集合到位了,才能把产品做得更好。目前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把全产业链上的优秀人才全部集中在一起。所以只能靠我们自己多投入一些管理精力去把这个事情给做好,让分散在各地的团队都相互理解。

36氪:听说您今年上半年带了团队去欧洲做调研,有什么新发现?

任冠佼:主要是场景适应性的问题,对于用户实际场景的理解。我们之前在国内测试了一些场景,但实际上和欧洲及前方的都不太一样,而且不同国家之间也不同。比如丹麦的花园和意大利的花园就不一样。我们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做了一轮微调,包括整车也做了一些调整。

其实我们这次去欧洲不只是测试和调研,还去谈了渠道,对整个渠道的理解也会更透彻,包括我们产品如何跟渠道做介绍。

36氪:今年产品的交付情况如何?您对出货量满意吗?

任冠佼:今年大致交付了几千台。割草机器人属于园林领域,园林有一个明显的淡旺季,大约从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售卖,基本上到9月底,整个割草季就结束了。这是一个正常的割草季情况。

其实我们出货时间比正常季节晚了两个月,如果能再早一点会更好。即使在这个情况下,首批用户使用了我们产品之后,订单也都下来了,现在产品已经全部卖完了。整体来看,第一批产品的情况基本符合预期。

目前我们正在准备明年的交付,可能会从今年11月份开始提前生产,为了明年春季的交付做准备。所以实际订单肯定会在一个数量级以上。

36氪:疫情期间,产品交付会受到多大影响?

任冠佼:其实疫情对前方影响并不大。实际上,我们三月份到荷兰时已经全部开放了,5月中旬在德国、意大利也已全部开放,所以对我们前方的销售没什么太大影响,前方一直处于要货的状态。

主要是对后端生产的影响。今年4月我们交付的时候,上海和江苏一带疫情正严重,许多工厂都封了,很多供应商想尽各种办法把货交到我们手里。在我们交付最困难的时候,供应商都挺配合的。尽管交货时间延迟了,最终我们也交出来了。

36氪:如何将“未岚大陆”、“赛格威品牌”、“割草机器人”做更好的融合或定位?

任冠佼:本质上,未岚大陆从集团那儿拿到了赛格威的品牌授权。我们在海外推广会全部以赛格威割草机器人对外发声,所有用户端感知的都是赛格威品牌。这是市场端的品牌露出。

“未岚大陆”的露出是面向国内,我们主要是希望打造一个雇主品牌,从招聘和吸引人才的角度。这是雇主品牌的形象露出。

02、无边界 规划式割草,“窗口期只有5年”

36氪:公司一直强调产品的无边界优势,这也是未来产品核心的主题,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任冠佼:我们刚开始想做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时候就想做无边界。因为我们过去都在做机器人技术,机器人里最核心的点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我在哪?我要去哪?怎么去?这是机器人导航核心的三个问题。

过去智能割草机只解决了“怎么去”这个问题。但我们运气比较好,恰巧找到这个方向,可以把“我在哪”和“我要去哪”这两个事情应用在割草机领域,而无边界就是技术在这个领域落地的一个思考。

所以我们大的产品和技术路线几乎在2019年就定下来了,包括定价、渠道、成本等几乎和最初设想没有太大差异。

36氪:当初确定要做无边界的时候,市场上有其他玩家在做吗?

任冠佼:有。当时有一款割草机器人产品,技术路线是用超宽带(UWB,Ultra Wide Band)方案做草坪边界的信标。

这两年超宽带很火,但实际上UWB真正第一个量产的消费级产品,是我们的九号平衡车Plus,这也是我在九号主导研发的第一款产品,里面有一个核心模组是跟随模块,用到的方案就是超宽带。这个产品在2016年研发,2017年中旬量产。因此我们对超宽带的理解,是处于一个行业领先的状况。

所以最初做割草机器人的时候,我们也是先锚定了超宽带这个技术,但后来发现这个技术路线并不合适,所以我们没有完全聚焦在UWB这一个技术路线里,而是转变技术路线。

36氪:在多种技术路线里,九号最终选择用RTK技术 多种传感器融合,自研了EFLS(Exact Fusion Locating System)融合定位系统,这一选择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任冠佼:其实各种路线,包括纯RTK方案、RTK 视觉方案,甚至是激光雷达方案,包括毫米波技术,我们都在做预研。

但核心点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之间的gap该怎么选择?比如在视觉方面,草屑飞上来把镜头粘脏的问题怎么解决?或者夜晚视觉的定位问题?如果我们用ToF(Time-of-Flight,飞行时间)解决,那成本增加了,我们渠道的商业模型还能不能跑通?

只有成本和技术稳定性等各方面都匹配上,我们把整个链条全部想明白并打通了,才可能将这些技术真正用到产品中。所以在第一步没有丰富资源的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一个更容易产品化、落地可行性更高的方案。

九号公司赛格威智能割草机器人Navimow

36氪:现在赛格威智能割草机器人Navimow的割草效率能提升多少?

任冠佼:根据不同家庭的草坪面积会有所差异。如果是特别开阔的场地,割草效率就比较高,因为它是规划式的,比随机碰撞式的效率高很多,因为随机碰撞式会有很多重复覆盖的区域。

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对外宣称是当用户部署完机器后,大约一周就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好的草坪。在相同面积下,我们的割草机器人基本只要割一遍,大约花1-2天,就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草坪。当然如果花园的角落特别多,机器会走一些很曲折的路线。所以我说的大概是一个平均值。

36氪:怎么解决人工复割现象?

任冠佼:主要还是边界问题。割草机器人沿着边界走的时候,因为安规标准的保护,刀没办法直接贴边,只能在中间,所以边界处一定会留草。我们一直思考如何在符合安规标准下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整个行业都没有更好的想法,如果谁能解决,一定是个重要的切入点。

36氪:您有提过无边界功能会是公司未来所有产品的标配,那之后的产品线是怎样的?

任冠佼:目前我们推出的第一款割草机器人产品定位偏中高端,几乎是对标行业头部玩家的型号来做的。未来我们会丰富整个产品线,基于无边界功能,其他像续航、避障,以及使用不同面积的尺寸等,都是我们未来的规划。

36氪:无边界、规划式两大特点产品体验升级固然重要,但这也意味着要更大算力、更低功耗和更长续航来满足,无疑会增加产品成本。公司怎么去做平衡?

任冠佼:这其实是一个供应链问题。我们的思路是,把其它产业链上高性价比的东西移植过来。不过高算力平台的成本正在逐年降低,所以我认为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未来扫地机或是汽车电子的一些方案都可能会被考虑进来。

36氪:智能割草机器人业务有多大的试错成本?

任冠佼:智能割草机从无边界替换有边界方案的窗口期基本是五年,但五年是从2019年开始算,所以我认为最多到2024年,整个行业格局就会定下来,也就是我们还剩不到三年时间。

今年我们跨出了半步,因此接下来两年会是一个关键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核心还是人,如何让自动驾驶、园林工具、跨境贸易、海外服务等领域的人才加入,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36氪:这五年是怎么得来的?

任冠佼:借鉴扫地机的经验。扫地机大概在2000年-2002年出现,2012年之前基本都是随机碰撞式,从2012年开始第一个SLAM方案的扫地机出现,随后几年产品已逐渐做得很智能。

在这一阶段,扫地机已明显有迹象要往自主规划式发展。从2012年-2017年,我认为这是扫地机从新技术出来到产品真正应用比较好的时间段。

其实割草机和扫地机很像,商业上在做同样的事情,只是技术路线不同。当然不管是SLAM还是RTK 视觉技术,其实在学术上早就成熟了,只是学术成熟到产品落地也需要时间。

36氪:下一个窗口期,您认为新的竞争点会是什么?

任冠佼:现在不好说,扫地机从随机式到规划式发展是第一阶段,后来从规划式到多功能扫拖一体的方向走,我感觉割草机应该也类似。我觉得现在第一阶段先不要想那么多,未来2-3年先专注部署的事件解决好。

因为无边界本质是解决部署的问题,可我们并没有彻底解决,还是要用手机遥控去部署,只不过把原来5个小时部署变成10分钟。那有没有可能从10分钟变成无部署,这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

03、直面差异化,细节决定成败

36氪:您认为割草机器人到底是新技术在存量市场做替代,还是一个增量市场?

任冠佼:从割草机器人替代手推割草机来讲,不管是埋线还是不埋线,它都是对存量市场的替代。但就割草机器人本身来讲,它是增量市场。

对现在许多做割草机器人的公司来说,我们更多是战友,而不是竞争对手,我们要一起想办法把人力的东西给解决掉。

36氪:目前布局割草机器人市场的大概有两类玩家,一类以传统割草机公司为主,对割草机进行产品升级;另一类以机器人为主,在机器人品类上融合割草功能。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市场格局?

任冠佼:我更倾向于把玩家分为四类,一是海外的传统园林工具玩家,它们的产品以油动为主;二是国内做油改电的大型园林工具公司;三是规模相对较大的机器人公司;四是创业型公司。

我觉得我们属于有一定机器人属性的科技制造企业,国内其他的园林工具公司也有一定的制造能力,渠道、运营、研发和产品能力也不差,这两者我觉得都有机会站到行业顶端。现在就是看谁对用户的理解更到位、谁走得更快就更有机会。

九号公司赛格威智能割草机器人Navimow

36氪:您更倾向于割草机器人是一个硬件驱动型产品,还是一个算法数据驱动型产品?

任冠佼:我觉得都不算,不能因为硬件或算法做得好,就觉得能掌控这个行业,割草机器人是一个软硬结合的东西。而且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按照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方向去开发。创造价值的时候,首先硬件上要做优化,其次如果软件做的好,可以降低一些硬件成本,所以整体的融合非常重要。

36氪:当下割草机器人市场以欧洲市场为主,北美市场渗透率虽低但发展空间巨大,针对这些不同特点,未岚大陆有何差异化打法?

任冠佼:其实各区域对价格认知和产品认知是不一样的,即使在欧洲,各区域之间也会有细微差异,这个业务具有一定复杂性。

我们在第一阶段对欧洲市场的理解更多,因为园林行业在欧洲做得很好,割草机器人产品渗透率高,所以我们拿到的信息也更多。同时我也去了欧洲几次,对欧洲市场的策略已经比较明确了。欧洲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市场,需要更注重服务。所以我们在营销维度,要尽可能通过多语言去适应当地人的习惯。

至于北美市场,我们内部也在调研和思考。与欧洲相比,北美市场更为集中,大家思想会更统一,因此我估计要用不同的产品和业务形式去做。

36氪:渗透率还有很大成长空间的北美市场,会是公司未来业务的大爆发点吗?

任冠佼:会的,但一定要想清楚到底该怎么做再进去。所以我们今年相对比较保守,先把欧洲市场做起来。

36氪:公司预计会在欧洲市场抢过多少份额?

任冠佼:我觉得现在还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的过程,现有市场上的埋线式割草机还会持续增长,我们更多是分传统手推车割草机,甚至是汽油割草机的市场。

目前全球每年手推机销量大概为1000万台,智能割草机约为100万台。按照理想的状况,假如渗透率到30%,那智能割草机有机会做到每年300万台-400万台的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比如说目前第一名玩家市占率可能在50%左右,第二名玩家可能在20%~30%左右,那如果我们的产品体验做的足够好,将来也能做到这样的水平,每年出货几十万台肯定还是有机会的。

36氪:割草机器人的渗透率、普及度越高,市场一定程度上也会趋于同质化,未来公司如何保持产品差异性?

任冠佼:靠细节。只有对机器人和园林行业本身理解透彻,这些融合在一起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例如,我们的割草机器人采用了橙色的橡胶胎设计,而市场上现有的割草机器人大部分采用的是PVC的胎,为什么?我们发现,如果用普通染色剂放入橡胶材料,其耐候性会变差,经过阳光长时间照射后还会褪色,而我们用的橙色就不会担心这些问题。

又如,市场上现有的智能割草机全都是无刷电机 减速器,我们如何把噪音降到54分贝,这和去掉减速器有很大关系。为了实现轮毂电机在低速下的大扭距,我们在侧面加了一个编码器,可以从控制上让电机在低速时产生一个大扭距。同时,这个编码器还可以用于整体的定位解算,对系统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这目前在整个行业都没有人用过。

36氪:公司对割草机器人的产品线规划?接下来一年还将有哪些目标或重点?

任冠佼:估计未来至少三年内,我们都会聚焦在消费级割草机器人方向,不断地把部署做得更简单,思考机会做到零部署。我们也在思考一些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体验问题,比如草地边界的清理等,这都是我们未来2~3年内的核心工作。

36氪:您对未来割草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还有哪些判断?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任冠佼:我有想过一些,但还没有真正地把它落到产品计划里面。其实我们也了解到,割完草后最好有些打药,最好还能浇水,包括刚才说的边界切割干净,如何进一步提升刀片的安全性,以及如果从能耗维度来节约能源会不会更好。

其实思考会有很多,但什么时候把这些功能做到产品里,我觉得产品计划还尚早,这肯定需要结合市场的推进情况、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但首先要把部署的问题再进一步优化。这是最重要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