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圯桥三进履(张良纳履的圯桥为徐堰王所建)(1)

(作者:王如坤)在下邳北部有一条河叫祠水,从北向南流入牧猪河而又南流,绕张子山前曲向西又南入运河。这条很奇特,牧猪河在云坛山和读书山之间,宽广如湖,像镜子一样照着两山的倒影,而穿过牧猪河中心的祠水,就像两条弯弯曲曲的龙伸如中人们又称为龙泉湖,也称为龙池。这一段河流叫牧猪河,老百姓称母猪河。就在这条小河入池水的地方,有一条沿山边东西横跨的古路,老百姓称京道,现在修成了310国道了。有路就有桥,就在牧猪河入口偏上的地方,有一座石桥,秦汉时叫圯桥,隋唐时称依山桥或夹山桥。这座桥的历史可长了,而且大有名气了。

传说周朝周穆王时期,公元前1100年的时候,东夷国王徐偃王,势力很大,管辖从徐州西到东海从泰安到江淮方圆500里的地方,其中小方国就有36个,他对臣民十分爱护,而臣民也十分尊敬他。周穆王眼看着徐偃王一天天壮大,地盘一天天扩大,君臣又那么齐心合力,感到徐偃王势力对自己有威胁,就派造父去攻打徐偃王,徐偃王怕打仗伤害臣民,不战而走,跟随他的臣民数十万人,走着走着来到云坛山下,他看这里有山有水,易守不易攻,土地肥沃,而且甩掉追兵,于是,就在云坛山前安营扎寨,建造了土城。跟随他的人都分布在周围20公里的地方居住。云坛山一带就成了徐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了。为了过牧猪河方便,徐偃王和山边的村民就从山上搬来石块,准备垒成一座石桥。可是龙池水很深小石块一放入水中就被冲走了,偃王和百姓十分发愁,正在这时,走过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偃王向前施了一礼说:“老人家,您看有什么好办法填石垒桥?”老头手撸着白胡子说:“看你是一位爱民之君主,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我的儿孙们替你运石建桥,你只管把山上石块凿好就行了,但石块要大,只采七块而且三块方石,四块板石。”偃王又深施一礼,说:“多谢老人家了。”于是,带领百姓到山上采石块去了。一天、二天、半个月十五天,偃王带着百姓采好七块又大又重的石石板,这些石块石板就是三十五个壮汉也别想翻动。一天夜里,雷雨交加,狂风大作,偃王被惊醒,他起来走出门外一看,可了不得了,满山都是老鳖,大如碾盘,正在搬运石块,偃王没有惊动他们,跪在地上祷告着:“老天助我也。”这时一陈冷风吹来,偃王只觉身上一颤,昏倒在地上,不知多大时候醒来,已是大天亮了,他看见大石块没有了,就知道是牧猪河老鳖搬到河上建桥子了,他慌忙下山来到河边一看,河中心架起二洞的大石桥,他跪在地上,向河心磕了三个头。那时,这座桥的结构奇特,是由三块大石块立起做桥墩,上面平放四块石条构成的,后称为“七石二洞”桥。说也奇怪夏天涨水时,桥随水涨,水从不淹没桥,只见河水从桥上漫流,人们便在桥上过河了,那时人们称为圯桥。因桥夹在两山之间,又称夹山桥和依山桥,是远近闻名的圯桥。在这座桥上可观云坛山风景,可观池水风光,是村民、儿童常在此洗衣、洗脚、洗澡、捕鱼的地方。张良给张家主人放猪也常在这个桥上散步,有时搀扶老人过河,有时背老人过河,后来在桥上遇到黄石公,三纳履而得兵法,成为刘邦的老师。为此,这座桥名气就更大了。并有很多文人诗人来圯桥上怀古、观光,并写了不少诗文。解放初期,还可以见到圯桥的残石和破洞,现在无影无踪了。但圯桥仍屹立在人们心中,张良“三纳履得兵书的故事”仍广泛流传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