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①者射也夏曰校

孟子少时诵文言文答案 孟子序者射也夏曰校(1)

题解:题目出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滕文公上》主要讲述:“孟子对滕国世子办丧事的指导,倡导孝子厚葬的合理性,批评墨家薄葬思想。同时对滕文公讲述了为君之道必须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篇中对陈相阐述了事物的差别及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观点。

此题目主要讲:历朝国家对百姓都要实行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和谐。

原文: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意思是开办庠、序(学校)教化民众。庠是教养,校是教导,序是陈列的意思,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至于国家的教育机构,三代都称学。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了解伦理关系的道理,伦理关系统治者搞清楚了,老百姓自然也就和睦了。

《原文》:

进②稽序之取义③,先考校之所属焉。夫序之义主④乎射,固不同乎庠⑤,亦不同乎校也。

而校之属于夏,不先可稽乎?且自弓矢为考德之事,而古人之乐育人才者,必于是乎取义焉。顾义若有所专属,而制无妨于类观⑥,故即义之攸分⑦,以想其制之所始。

而揖让之朝,已有昭然其可稽者焉。庠与校,吾既有以释其义(意)矣!

然吾思教之义可以该夫养⑧,则校之义即可统乎庠。是命名者,亦仅曰校而已,可无别乎庠,又何分乎序也哉(批:将庠字并入校字,是吊下妙法)!

抑思序固自有所以为序者⑨,殆⑩有取于射也乎。谓射之与养,绝无所关,而所谓父为父鹄⑪,子为子鹄者,夫宁不默寓乎孝养?然而持弓审固,岂仅在祝哽祝噎之文!

谓射之与教,两不相蒙。而所谓序宾以贤,序宾不侮者,夫宁不意存乎提撕。

然而设正树侯,不即为乐正司徒之事。序之为序,其名即别,其义亦殊。不惟与庠并传而不朽,而亦与校先后而辉映也(批:平中见仄法)!

顾或者谓射之为义,自古皆然。考虞书所载,挞记必先以侯明,稽禹贡所垂,柁干亦偕乎栝(gua)柏?

射之为教,其自夏后氏而已然乎(批:拖出夏字)!然而夏之所设,则曰校矣。夏先王,文命四讫,原不恃乎弘矢之威,而当夫元衣致养,萃一时之国老庶老,与观夫比礼而比乐,当亦事之所或有也(批:补处亦自见仄)。乃名之特取于校者,寔以焕一朝之规模。

夏先王砮丹是徵,本不废乎观德之举,则当夫入学鼓箧,偕当年之为子为弟,共习乎剡(shan)注而井仪,当亦制之所不废也。而义之专属于教者,早以范一代之耳目。

夏名以校,非第庠为之因,即序之取乎射者,亦岂得尽为之变哉?何也?殷受夏者也。虽序取义于射,而不犹是校之余意也乎!

评语

上截欲补上,下截欲留下,人人皆知。但庠校二句平说,而上截欲仄重校字;庠序二句,亦平说,而下截欲仄重序字。稍一着迹,又恐与理有碍,惟此理法兼得,须看其斡旋之妙。

自记

评语译文:上段希望补上段,下端希望留下段。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庠校两句放在平等来说,而且上段希望偏斜校的意义:有关庠序两句也放平等来说。有关下段希望偏斜序的意义,稍为着重其痕迹,又恐怕与道理存在妨碍,只有这样去写,道理与法则都能得到,所以必须看到文章从中调解的神奇之处。

注:

本文以考查、序、校、射、庠、理顺统属关系,认识教育于当时代的称呼及不同的道德考量标准。

①序:古代地方举办的学校,也称乡学。是陈列的意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校:古代乡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是指教导的意思。。

②进:到朝廷。进则曲主,动则虑私。(《商君书·农战》)

③取义:采用道德行为的意义。义:公正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之年》)

④主:根本。

⑤庠:古代的学校,是教养的意思。

⑥类观:类推,考查。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⑦攸分:攸,深远。分:断定。

⑧可以该夫养:能够具备男子汉养家糊口,立命、生存。

⑨固自有所以为序者:固:原来。自:由于。有所:能够。以为序者:作为序的原因。

⑩殆:几乎。

⑪父为父鹄:父,除亲人外,也美称老年人。鹄:射箭的目标,箭靶子。射者各射已之鹄(《礼记·射义》)。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礼记·中庸》)父因为父做射箭的目标,子因为子做射箭的目标。

⑫持弓审固:原意是:君子在射箭前,内心思虑纯正,外形身体正直,持弓箭稳固有力。这样做以后才考虑发射中不中靶的本题。这是古代根据射箭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收获。

⑬祝噎:祝,断绝。哽噎,食物堵住食管,难以下咽。

⑭序宾以贤:序:商代教育制度。宾:客人,以贤:去尊重。

⑮提撕:提高或降下。

⑯设正树侯:设正:设置长官。正:逃奔有虞,为之疱正(《左传·哀公元年》)。树侯:树立箭靶。

⑰乐正司徒:乐正,古代管理音乐的官员;这里指爱好射箭的长官。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司徒,管理土地和人民的官员。

⑱义:道德行为或道理

19挞记征伐广告: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益稷》意思是:至于那些愚蠢而又喜欢恶意中伤别人的人,如果他们不能知道,做臣子的道理,就用射箭的礼仪教训他们,用棍子皮鞭击打他们,从而警戒他们。

20禹贡:《尚书》战国时的作品,主要记叙当时长江、黄河流域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的情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志和税赋志。

21柁干亦偕乎栝柏:柁:舵,方向。干:箭干。偕,一同。栝:古书指桧树。也指箭末扣弦处。柏:柏树。

22文命四讫:夏禹名文命,声教讫于四海,舜帝赐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于是天下太平。文中说他的名声教化至于全国。

23元衣:树皮衣着。

24国老庶老:国家衰败,百姓衰老。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5砮:可以做箭镞的石头。

26鼓箧:古代有负箧求学的讲究,入学的仪式是击鼓开箧。

27偕:一起,共同。

28剡注井仪:古代五射;五射俱体步骤:白矢、叁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射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有力准确。叁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放,好像连珠相衔。剡注:要求矢行之快。襄尺:臣与君射,并立,让君一尺而退后……井仪:四矢连贯,全部正中目标。

29范:规范。规范本体谓之镕。(刘勰xie《文心雕龙·镕裁》)

30非第:不是排次序。楚国第,我死,今尹司马。非胜而谁。(《左传·哀公十六年》)

31余:遗存,遗留。“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教育:古代射→夏代校(教育指导)→商代序(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周代庠(教育培养)

序来源于射,夏名曰校

到朝廷考证商代教育:序(地方举办学校)的采用意义,必须先考查夏时校(教导)的归属了。商代序(陈列)的意义,它的根本来源于射(古代),而且商代的“序”与周代的“庠”(教养)名称不相同,也与夏代教育“校”名称不相同。

校的名称来源于夏代,你们没有先去稽考吗(先考察夏代)?自从古代把弓箭为考量道德品行,修养的标准,那时古人乐于培养人才的人,必然以骑马射箭、张弓挟矢的射做为道义(道德行为)教育考虑思量了。

假如思考这个射的道德行为有专门归属,对于射的人才考核制度,不妨大家去比照类推、细致深刻地研究思索,并依据这个合乎道义的“射”去做深刻长远的结论,可以想到这个制度兴起的原因了。做到这样:作揖谦让(商周)礼仪教育的朝代,已经可以明显地去查考了。

周代的“庠”与夏代的“校”,我们已经明白认识它们都是为了教育的意义了。不过我思考教育的根本意义,主要是能够具备男子汉养家糊口立命生存,如果是这样,夏代校(教育指导)的意义就可以统领周代的庠(教育培养)了。可是这个命名的人只说是校,却没有去区别庠的名称,更没有分别序(殷商)了。

又一想,序(商代)原来能够作为序的原因,这里面几乎有取于射(古代)的意义了(男子汉安身立命)。

可是有人说:射与养(养家:生儿育女,侍奉父母),看去绝无关系。那么所说:父为父做箭靶子,子为子做箭靶子(为了培养生养孝养,以心为鹄,发无不中),以良知各射各人的靶子,尽自己的责任了。这样做难道不默默在心里存放着孝养(培养孝道与安身立命)吗?

能够把持弓射箭历来作为考察人才品德的意义(意思是:射作为道德考量,仍在孝养),难道可以说:这个考察仅仅在做食物堵住食管难以下咽的文章?(意思是为了培育生养孝养一代一代人坚持射箭)

说:射箭与教育,两不互相欺骗、互相隐瞒。对那些所说:序(殷时称呼)作为宾(客人)(序源于射夹在中间)去尊重,这是把序作为客人(射)不受轻慢的原因。这样认识序:难道序做为教养制度没有意见,无意存在名声的提高或降下?

那么国家设置长官,竖立箭靶,不就是管理音乐的长官和管理事务的司徒的事吗?(说明序来源于射,和射一样重要)序所以为序,不是排列次序,两个序名有分别,意思也很悬殊。陈列的序(商)不只是与庠(周)同时流传后世而不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并且与夏时的校先后交相辉映了。

回头看也许说:以射(射箭比赛)作为道德行为考核,自古都认可。考证虞书(舜帝时的书《书·益稷》)记载,对那些愚蠢而又喜欢恶意中伤别人的人,必须首先要用射箭(靶子)的礼仪教训他们,用皮鞭棍子击打警戒他们,(射箭作为道德行为)。再调查研究“禹贡”书留下的规章:掌箭用于方向,扣弦处的木材统一用桧木柏木(重视坚硬)。把射作为教育培养人才,自夏后氏(大禹的祖先)就开始公认了。

但是,到了夏代的教育设置把“射”称作“校”了。夏代先王大禹,因为治水和教化的功勋名声达到四海皆知,原来他并不依靠弘大的弓矢射箭威风治理国家。但是他面对那些穿树皮衣养老养少,困苦一时的衰败国家和贫困庶民,再对比那些比礼义,比搞愉乐的人,他只好让百姓们马上参加学习射箭,或者百姓们就可以富有了。为此,“射”的名称取成了“校”,是教育指导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振兴朝野的兴盛格局。

夏代开国王禹:命令儿子“丹”用石头做箭镞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大公无私,本意是不废除以观察道德举荐继承人的思想(传禅制度)。可是当他进入学校击鼓开箧仪式后,一起同过去有作为的发小子弟共同学习五射。并把五射的剡注、井仪作为重点练习,要求四矢连贯,全部命中目标。从此将要又把“校”(教育指导)作为制度,而且一直没有废除。并且把射的道德标准也专属归到了教育指导,使这个教育指导的校早已模范(模型)一个时代人的耳朵与眼睛了。

夏代称为校(教导),并不是为了给以后的庠(教养)排次序去按照原名去执行了。即使序(贡献德才兼备的人)取源于射,也难道还能尽数全改变射(教育培养)的意义吗?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殷继承夏的江山,坐了天下!虽然序取义(道德行为)于射,这不仍然还是校(教育指导)的遗存意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