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时辰计时法到底是啥?

随着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大火,人们除了对盛唐文化的向往之外,也对剧中主要的时间线索——时辰计时法,充满了兴趣。

其实,我们在不少古装剧中都听过这个计时法,什么午时三刻、子时、丑时、打更等等也是耳熟能详,但是十二时辰计时法究竟是如何计时的,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长安十二时辰是指十二个小时吗(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时辰计时法到底是啥)(1)

著名学者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四版)中就详细介绍了这一计时法,我们节选了其中一部分为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长安十二时辰是指十二个小时吗(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时辰计时法到底是啥)(2)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作旦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古代夕又当夜讲,通作昔。《庄子·天运》:“蚊虻〈ménɡ〉口僭〈zǎn〉肤,则通昔不寐〈mèi〉矣。”《说文》:“晚,暮也。”)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

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yú)中(《左传·昭公五年》孔颖达疏“:隅谓东南隅也,过隅未 中,故为隅中也。”),太阳西斜叫做昃(zè)。

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见《尚书·无逸》)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长安十二时辰是指十二个小时吗(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时辰计时法到底是啥)(3)

故宫博物院乾清宫日晷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bū)时(晡时也写作餔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晻(yǎn)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本来是小时辰 的意思;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

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列表对照如下:

长安十二时辰是指十二个小时吗(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时辰计时法到底是啥)(4)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长安十二时辰是指十二个小时吗(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时辰计时法到底是啥)(5)

岁星由西向东进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

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汉书·天文志》叫做太岁,《史记·天官书》叫做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做太阴),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

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由此类推。

长安十二时辰是指十二个小时吗(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时辰计时法到底是啥)(6)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