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优秀的诗篇既要充满深情,又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作者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慨和诉求,经常会引用传说和典故,并自比那些遭遇相似的先贤,以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目的。同时由于诗歌篇幅短小,必须语言凝练,结构紧凑,不仅要注意起承转合,而且还要突出诗歌的主旨。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自然流转,蕴含深刻,更充满豪情,他也被后世称为诗豪。人们每次读到他的传世作品,都会深受启发。下面分享刘禹锡的一首七律,用典无痕,过渡自然,不愧为唐代诗坛的佳作。

刘禹锡15首经典诗词(刘禹锡的一首七律)(1)

酬令狐相公赠别

中唐 • 刘禹锡

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

海峤新辞永嘉守,夷门重见信陵君。

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

幸遇甘泉尚词赋,不知何客荐雄文。

刘禹锡15首经典诗词(刘禹锡的一首七律)(2)

刘禹锡年少时就聪慧好学,更胸怀凌云壮志。可是由于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从而受到牵连,曾经被贬异乡长达23年之久。令狐楚是刘禹锡的好友,他才华卓越,又愿意提携青年才俊,张祜、李商隐都是因为他的鼎力相助,才得以进士及第。

刘禹锡卸任和州刺史之后,就回到了东都洛阳,担任了一个闲职。可是诗人心有不甘,依然希望可以为国效力,同时也想证明自己堪为大才。诗人有一次闲来无事,便独自前往开封游玩,恰好遇上了令狐楚,二人畅叙友情,感慨不已。临别时,刘禹锡就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刘禹锡15首经典诗词(刘禹锡的一首七律)(3)

作者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诗人说自己担任和州刺史时,深知当地百姓艰苦的生活,可是他们发出的悲戚之音,朝廷根本就无法听到。越,即越地,引申为广阔的神州大地。

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苦熬了将近十年时间,终于得到大赦的机会。他本以为自己可以东山再起,却因为一首吟咏桃花的诗作而被人诬陷,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此后又相继在夔州、和州蹉跎了多年。“湘山与楚云”,就代表了作者长期滞留异乡的痛苦经历。

刘禹锡15首经典诗词(刘禹锡的一首七律)(4)

颔联表达了作者对令狐大人的敬仰之意,“海峤新辞永嘉守,夷门重见信陵君。”诗人从和州卸任,而令狐大人却被委派重任。刘禹锡在羡慕的同时,也暗暗钦佩对方的才华和学识,更由衷地赞美百姓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海峤,指穷乡僻壤之处;诗人自比东晋的永嘉太守谢灵运,不断遭受排挤。离开刺史的岗位后,作者有幸在开封遇见令狐公,就像战国时代的侯嬴遇见了信陵君。当时令狐楚正担任汴州(今开封)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诗人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对方的推荐。夷门,是战国时魏国的一处城门,当时已经70岁的侯嬴是守门的小吏。

刘禹锡15首经典诗词(刘禹锡的一首七律)(5)

颈联更显含蓄,“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出句描写诗人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几乎要在宦途中迷失方向。刘禹锡在洛阳虽然拿着朝廷的薪俸,却无事可做,每天只好吟风弄月,与白居易等人诗酒唱和。

对句则进一步赞美令狐公的不凡,诗人说他就像鸳鸟、鸿鹄在云天翱翔,一般人只能仰视,却无法达到其高度。刘禹锡刚入仕时就曾被很多士大夫寄予厚望,还曾在杜佑的幕府里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也结交了韩愈、白居易、元稹和柳宗元等一大批才子,可惜其命运多舛,最终无缘成为一代名相,令人叹息不已。

刘禹锡15首经典诗词(刘禹锡的一首七律)(6)

最后两句直言不讳地传达出诗人的迫切期望,“幸遇甘泉尚词赋,不知何客荐雄文。”诗人说有当今皇帝非常英明,又喜爱诗歌文赋,不知谁可以将自己的好文章推荐给圣主。

言下之意,诗人一方面非常自信,他担任刺史多年,又曾得到宰相杜佑的真传,完全可以堪当大任。另一方面,诗人又知道朝中无人难做官,所以才会迫不得已地请求令狐公助他一臂之力。后来刘禹锡有幸成为苏州刺史,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彩。

刘禹锡的这首七律,用典无痕,过渡自然,不愧为唐代诗坛的佳作。诗人遭遇坎坷、内心凄凉,幸遇故交、吐露心声,全文既有怀才不遇的怨愤,又显气冲霄汉的豪情,值得人们细细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