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性的善恶,电影《烈日灼心》当中有过一段关于人性的言论让人记忆深刻:你知道什么是人吗?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

这段话总结了组成人性的基本构成和显现条件,非常具有哲学思考。归结到最开始发生的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孔子最早提出过:性相近,习相远也。同是儒家学说的孟子和荀子就也发生过这样的讨论,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

而在世界宗教的不同派别当中也有这样的讨论,天主教的观念是:人生来就有着七中原罪。佛教的观念是:众生皆苦,为善方度。

其实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从开始拥有哲学思想的时候就被争论了上千年。但最终王阳明的一段短偈给出了从古至今的最好答案。

性善论、性恶论之我见(性善性恶争论千年)(1)

王阳明

善和恶的源头和辩证

如果想要谈论“善恶”,就必须要了解“善”和“恶”是什么意思。首先善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好的意思。比如古人会提出一个建议,而那个人只需要回答一个字“善”就可以了。它表达一个“同意、没问题、就这样做”的肯定意味,这就是说,善讲的是一个非常概括性的含义。

古代金文当中的善是一个羊在上面,下面横着两个言,如果理解成两个人正在对话交流也可以。从金文的意象上来看,善这个字原本指代是沟通上的没有障碍,而引申出的含义是“吉”的意思。也就是说“善”被中国古代人理解为:带着吉祥的言语来进行沟通。

这可以说非常根源地表达了善。因为通常中国人不是特别会表达善意,而且也不容易感受到善意。

而与“善”对立的便是“恶”,恶的概念和善正好相反,通常表达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也表达一个否定的意味。这个字如果按照今天的写法拆开来看的话,是一个“亚”一个“心”。

性善论、性恶论之我见(性善性恶争论千年)(2)

如果来单纯的看“亚”这个字,它代表的意思通常是“第二的,次一等的”。还有另外的一个意思是“第二个”,我们如果相当然的去理解的话,也可以理解为:带着第二个心来和人交往,这会让人讨厌的。

其实“亚”在古代金文当中是一个类似空心十字的形状,而那时“七”这个数字的写法就是十字。而且七这个数字在古代是非常不吉利的,它代表了“死亡”。可见“恶”从古的含义就是不美好的。

善与恶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伦理和哲学的概念。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善和恶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有人曾经问智者苏格拉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苏格拉底反问:请问盗窃是善还是恶?那人回答:是恶。

苏格拉底说:那盗窃敌人是善是恶?那人回答:是善。苏格拉底说:也就是说盗窃朋友是恶了?那人回答:是的。

苏格拉底又问道:如果朋友要用刀子自杀,你为了救他,盗窃了他用来自杀的刀子,你是善是恶。那人哑口无言。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善和恶需要一个规则和道德体系去判断。这与人的本来面目没有关系,只与其他人如何看待一个人的行为有关系。

性善论、性恶论之我见(性善性恶争论千年)(3)

苏格拉底的思考

“性善”的由来

孟子曾经给“性善”举过例子,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善”叫“不忍心”。或者说叫“恻隐之心”。

但其实这种恻隐之心的来历在孟子的那个时代只能从哲学的角度去讨论。而如今经过一些科学家们的论证,证明人其实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而动物其实并不具备“性善”的本质,“恻隐之心”其实也只是他人对于“善”的判断。一个人当下的行为是善意还是恶意从来都只有当下的自己知道真相。

孟子还将“性善”用儒家的思想进行了一番具体的解释,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说其实他说的“性善”也是非常狭隘的从仁义礼智的概念上去理解,能做到他说的这些,自然就是“善”。

可见在孟子的理解当中依然是需要一个具体的道德体系才可以说的清楚的。

性善论、性恶论之我见(性善性恶争论千年)(4)

孟子

其实“性善”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上进行考究,西方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大胆的猜测:善良其实是通过后天的学习经验而获得的一种技能。它完全来自于动物的社交经验。并且通过一代代的基因相传到达了一种完全潜意识的状态。

也就是说“善”其实来源于社交经验,你善良的对待了某一个人,那个人也善良的对待了你。这次社交的经验就得到了一个正反馈,我的“善”是可以得到回报的。谁又能说的清楚“恻隐之心”是不是很久以前的人们通过这种正反馈而总结下来的经验呢?

很多研究昆虫的学者们在研究昆虫行为的时候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在一个蚂蚁的蚁群当中,所有的蚂蚁为了能够使整个族群得以保存,工蚁们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分工并互相协作。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交方式,而在蚂蚁当中很少看到有工蚁会背叛族群。

也就是说诚信的协作对于蚂蚁来说就是“性善”,那么在人看来不也是一样的吗?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

“性善”需要持续性,这种持续性其实需要像蚂蚁一样,必须要从基本习惯上就拥有“善”,而且一直相信“善”,才能“善”下去。

性善论、性恶论之我见(性善性恶争论千年)(5)

蚂蚁的团队合作

“性恶”的判断

同是儒家学派的荀子却觉得“性恶”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需要通过努力而得来的。价值和文化同样都是人所定义的,所以人性需要教养才可以变得“善”。

这种观点也没有任何错误,因为在荀子的眼里,任何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有选择的遵循好利的天性,所以才相互争斗,所以才会嫌弃有残疾的。所以他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处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性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但在荀子的观点当中有一个非常现代意识,那就是他认为人本身就是动物,动物都是趋利避害的。但是在他的言论的反面透露出“兽皆蛮”的意思。

性善论、性恶论之我见(性善性恶争论千年)(6)

荀子

也就是说他从内心的思想中依然还是认为人和动物并不一样。所以荀子关于“性恶”的讨论本身就是矛盾的。人需要教化,那么教化他人的人需不需要教化呢?如果教化就可以埋没人性的“恶”那么为什么很多大学问者的品性并不好呢?

所以“性恶”本身不应该将人和社会关系分开。和“性善”一样人之所以“性恶”是因为对于好的,美的这样的概念的定义不一样。

比如结婚,有的人认为需要找一个家室稳定的先结婚,然后再慢慢培养感情。有的人认为必须找到真命天子才能结婚。这个问题就需要有个人来判断,判断的依据不一样,善恶的判断也就不一样。

而说到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存在着“恶”其实很牵强。有的人判断这个话题说:人被生出来的时候,经历母亲怀胎十月,经历生产的阵痛。你天生就带有着一种罪恶。但来到这个人世间并不是出生的这个个体决定的。这种说法绝不能判断人性就是“本恶”的。

性善论、性恶论之我见(性善性恶争论千年)(7)

母亲与婴儿

聪明的王阳明

王阳明在讨论善恶的时候,其实人类历史已经走过了非常长久的时光。他非常智慧的将善恶总和起来,并且道出了很有哲理的四个短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彻底的避免了用他者眼光来判断善恶的方式,以一种遵从本体的方式揭示了善恶的本来面目。他非常推崇“知行合一”的理念,将认知和行为的关系论述的非常具体和全面。所以他在解释性善还是性恶的时候分别用“知”和“行”来分开判断。

性善论、性恶论之我见(性善性恶争论千年)(8)

王阳明

从这四句话当中可以了解到,王阳明认为:

从本体上讲人本来没有善恶之分,所以这时的“行”不带有任何善恶的意味,这时候人的行为需要他人来进行判断才能分辨出善恶。

但是通过“知”人们逐渐的意识到了,有些行为是善行,有些则是恶行。这种“知”称之为良知,而光有良知只能算是“知”。只有在行为上真正的为善去恶才是真正遵循格物的。

王阳明之所以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是因为他明白,人的行为往往依靠着两种动力驱动。一个是自己了解和知道的正确方式,另外一个是趋向对自己好的一个方面。

善行只是他人的判断,因为他人的判断来行的“善”并不是真正的“善”。只有从自我的内心当中认同什么是善,并且根据自我的认同而去行善,那才是真正的“性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