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叫做“完璧归赵”故事中那个机智灵活、勇敢无畏的赵国使者蔺相如,让人们津津乐道了很多很多年在这里,我之所以用“故事”而不用“史实”这个词儿,是因为看上去,它确实像是一段人为编撰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完璧归赵的另一种含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完璧归赵的另一种含义(完璧归赵形同儿戏)

完璧归赵的另一种含义

在中国,有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叫做“完璧归赵”。故事中那个机智灵活、勇敢无畏的赵国使者蔺相如,让人们津津乐道了很多很多年。在这里,我之所以用“故事”而不用“史实”这个词儿,是因为看上去,它确实像是一段人为编撰的故事。

这段著名的故事,是写进了历史的。对此事最为精彩的描写,莫过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这段文字,为历代文史学家奉若经典。在很长时间里,还被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用家喻户晓来形容这段故事,应该不算过分。

在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崇拜蔺相如来着,并且对那个和他争名夺利的廉颇很不以为然。如今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故事,动动脑子分析一下其中的细节,却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儿了。以故事里描述的这种方式,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事务,看上去就跟小孩儿过家家差不多,简直是形同儿戏。

话说战国时期有个国家,叫做赵国。赵国的最高领导赵惠文王比较喜欢收藏,某天一不小心搞到了一块国宝级的玉石,名唤和氏璧。淘到了宝贝,赵惠文王心里自然很高兴,欣赏把玩之余,免不了时常拿出来炫耀显摆一下。这么一来,一些兄弟国家便知道了这件事情。

赵国的西南边有个国家,叫做秦国。秦国的一把手秦昭王,偏巧对收藏也比较有兴趣。他听说有名的和氏璧到了赵惠文王手上,不免有些心痒难熬起来。于是,就派了特使,专程出访赵国,向赵惠文王递交了一封国书。

秦国国书的主要内容,大约是这样的:“听说贵国新近采购到一块名叫和氏璧的石头,我很感兴趣。鉴于我们两国是传统友好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诸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合作。发展我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助于稳定战国列强之间和平共处的良好局面。所以,我想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石头。我想,这样的交换条件,阁下肯定会感兴趣的。这笔交易如果成功,会进一步加深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并达到多赢之目的。在此,谨向阁下致以诚挚的问候,并期待阁下在适当的时候光临敝国访问。”

看完秦国这封国书之后,赵惠文王没有愉快地接受邀请,而是犯了大难。当时秦国的综合国力比较强盛一些,基本具备了指东打西、从心所欲的实力,有点战国警察的意思了。而相对于秦国,赵国的综合国力比较弱小一些,没有跟秦国叫板的底气和本钱。赵惠文王知道,所谓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说法,只是秦昭王随便说着玩儿的,当不得真。和氏璧一旦到了他的手里,结局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比方说,美国总统如果对萨达姆或者卡扎菲这样说:“兄弟啊,把你们手里的权力和石油交出来吧,作为交换,你们可以到俺们美国来享福啊。美国的任何一个州,你都可以当你自家的一样使唤”,你觉得萨达姆和卡扎菲会相信吗?

把和氏璧就这么交出去吧,赵惠文王实在是舍不得,同时也怕这事儿传出去,会被兄弟国家看笑话。不交吧,又怕秦昭王恼了,发兵暴揍自家一顿,没准儿会被揍个生活不能自理。赵惠文王冥思苦想地发了好半天愁,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个啥好招儿来。没办法,只好把高级参谋蔺相如找来商量对策。

因口才很好而闻名列国的蔺相如,对赵惠文王侃侃而谈:“尊敬的大王啊,常言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假如您不答应秦国拿城池交换和氏璧的建议的话,我们可就不占理儿了,是应当承担道义上的责任的。而如果秦国拿了我们的和氏璧却不给我们城池,不占理儿的就是他们了,天下人都会耻笑谴责他们的。两害相较取其轻,我看不如这样,咱就暂且答应秦国的交换要求,让他们去承担背信弃义的骂名好了,反正他们是不肯交出那十五座城池的。如果您信得过我,这个交换谈判的全权代表,可以让我来干。我敢拿自己的脑袋担保,如果秦国不肯交出十五座城门的钥匙的话,我一定能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给您带回来。”

倘若这些话真是出自蔺相如之口,我觉得这个人心思缜密、能言善辩的久负之盛名,就很让人有些疑问了。因为从本质上讲,秦昭王提出的建议,应该算作国与国之间的一项经贸交易活动。买卖不成仁义在,对于对方提出的交换建议,你觉得合算就答应,不合算就不答应。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同意交换怎么就“曲在我”,而要承担失信的道义责任了呢?没有这样的道理嘛。当然了,不同意交换惹毛了秦国,挨顿打还是很有可能的。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我觉得这些话更像是太史公等史家编出来安在蔺相如头上的。我一向觉得,对于《史记》里描述的一些东西,是不能过于当真的。因为太史公老先生很喜欢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比如那个叫陈涉的长工发出的那句著名“太息”,版权肯定也是太史公的。你想啊,一个扛长活的人,在田间地头胡聊乱侃的话,怎么可能被写进历史嘛,那时又没有录音机、随身秘书记录什么的。太史公写《史记》的时候,更没有可能去走访亲历者,一一予以核实——早死光光了。再者说,那句“太息”也太有文艺范儿了一些,不像是从一个没文化的长工嘴里说出来的。让人无奈的是,后世有很多史学家们,还把太史公说的每一句话,都当做经典神明一般信奉。

又舍不得交出心爱的宝贝和氏璧,又不敢得罪军力强大的秦国,或许还心存能取回那十五座城门钥匙的侥幸。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之下,赵惠文王很纠结地委任蔺相如为特命全权代表,携带和氏璧回访了秦国。

到了秦国之后,果然不出赵惠文王、蔺相如所料,秦昭王只顾对和氏璧爱不释手、看个没完,却绝口不提啥时交付那十五座城门的钥匙。于是,蔺相如就骗秦昭王说:“尊敬的大王啊,这和氏璧好是好,但您却有所不知,它是有残的,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而已。”秦昭王轻易就上了当,赶紧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让他指认残缺何在。蔺相如接过和氏璧之后,就用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厉声威胁秦昭王道:“我看大王这意思,是想耍无赖了。您既然没有交接那十五座城门钥匙的诚意,就别想得到完好无损的和氏璧。如果您敢玩儿硬的,我就敢把和氏璧跟自己的脑袋一块儿撞个稀巴烂。不信您就试试看。”

秦昭王一看这阵势,还真是有些担心蔺相如破罐子破摔毁了和氏璧,就好言相劝道:“我的个好兄弟,你可千万别冲动做傻事啊!我啥时说不交城门钥匙了?你也知道,这么多的地方移交,涉及的事情很多,比如财产清算、土地确权、户口登记什么的,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我已经交代下边,让他们赶紧拿个详细的交接方案出来,到时候再跟你协商洽谈。”蔺相如也不傻,就编了一些和氏璧正式移交之前,需要旧主斋戒、虔诚供奉几天之类的瞎话,把它带回了下榻的秦国国宾馆。

回到宾馆之后,蔺相如断定那十五城池肯定是没啥指望了。其实,他早就不该抱有这样的幻想。于是,蔺相如就派人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而他自己,则继续留在秦国,凭借一副伶牙俐齿跟秦昭王继续周旋。故事讲到这儿,我觉得就又有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了。可以设想一下,那秦昭王既然对和氏璧志在必得,蔺相如的手下又怎么能从安保措施严密的大秦王国国宾馆轻易开溜呢?再者说了,大秦首都距离大赵首都那么远,一两个人揣着件那么珍贵的玩意儿赶路,也不怕被人劫道?说起来,这倒是文艺作品的好题材。那些知名的大导演们,如果据此弄出一部“和氏璧历险记”之类的大片来,没准儿能卖座。

那个秦昭王,还算是个比较开明的国家领导人。他很欣赏蔺相如的机智忠诚,不仅没怎么为难他,相反还给了他很高的礼遇。对于赵国视为命根子的和氏璧,也许他压根儿就没太在意,只是一种游戏的心态玩了一把而已。蔺相如在秦国舒舒服服地观光考察了一番,并被好一通宴请招待之后,风光无限地回到了赵国,受到了官方民间英雄一般的隆重欢迎。

珍贵的和氏璧保住了,秦赵两国也没有因此而擦枪走火,赵惠文王就很高兴。他认为,蔺相如在此事的处理上,功劳是大大的,应予提拔重用。于是,蔺相如就当上了赵国政府的高级领导人(上大夫)。

“完璧归赵”事件,到此并没有完结,它还有余波。在四年之后秦赵两国领导人的渑池双边会谈上,发生了也比较有名的“鼓瑟击缶”事件。在此事件中,蔺相如又好好地展示了一把自己的智商和口才,为赵惠文王和国家赢得了面子、争得了荣誉。心情大好的赵惠文王,再一次提拔了蔺相如。在颁发的任命书中,明确将他列在战功赫赫、资格最老的廉颇大将军之前。这一下,惹得廉老爷子很不高兴,并因此而上演了一出“负荆请罪”的活剧。

由于蔺相如的机智聪明,使秦国暂时打消了侵略扩张的念头,为赵国赢得了好些年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后来他们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只能怪他们自己没有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不知道,古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事务,是否真的如此弱智、如此儿戏。但是通过阅读太史公们的著作,似乎还真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倘若事情确是如此的话,那米洛舍维奇、萨达姆、卡扎菲之流,应该深悔自己手下没人了。过去了几千年,自己的国家竟然都没能出现蔺相如这等巧舌如簧的人才。否则,派他们去跟克林顿、布什、奥巴马之流胡吹海侃一番,这些小子们哪里还敢轻举妄动嘛。

然而,这样的历史,只是太史公笔下的历史。他老先生笔下的著名历史人物,总是缺少大智慧而不乏小聪明。比如蔺相如,在治理国家、管理政务等方面到底有哪些才干,就没见太史公在大作中怎么涉及。而在他的笔下,秦昭王的形象,几乎就是个小丑。

其实,作为著名历史人物的秦昭王,还是很有些大智慧的,比如他的韬光隐晦、他的远交近攻,等等。交换和氏璧之举如果是真的,那也只是忙中取乐逗赵惠文王玩的。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他犯不着为一块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石头,而轻率同赵国开战。也没必要为图一时痛快,乱刀砍了蔺相如,从而惹得天下人耻笑。至于那个把块石头看得比命根子还重的赵惠文王,倒是实在不配太史公们赋予他的知人善任之美名。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曾任省直机关处长、大学领导干部,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国内外多家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