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对孩子,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再好的陪伴也抵不过一份早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再好的陪伴也抵不过一份早餐(一顿充满爱意的早饭)

再好的陪伴也抵不过一份早餐

教育的目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对孩子

小希上高中后,一天中跟妈妈关系最紧张的时间段,就是早饭时间。虽然,她知道,妈妈每天5点半钟就起来做手擀面,或者一大早出门,非要抢回第一笼汤包有多么不容易,但疲劳又缺觉的她,闻到桌上油腻的气味,看到混沌不堪的水果奶昔,就觉得胃里顶得慌。她多次烦躁抗议说,她不想喝奶昔,妈妈竟然用羊奶来做奶昔,腥膻得很。

妈妈反驳说:“你学9门功课,需要营养,羊奶比牛奶更容易消化,维生素A和烟酸也更高。妈妈难道还会害你?”

小希闭住气,皱着眉,一口气喝完奶昔,妈妈已经将维生素药丸和安神补脑口服液递了过来,没错,这也是妈妈准备的爱心早饭的一部分,要是小希不肯喝下口服液,那么,明天的奶昔就能喝出古怪的中药味儿。

偶尔,妈妈准许她与全家人一起喝豆浆,但她的碗里要另加一勺蛋白粉。小希6岁的妹妹一直对那个“姐姐专享”的浅蓝罐儿特别感兴趣,有一天,趁着妈妈背过身去,小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豆浆碗中尚未融化的蛋白粉舀入妹妹的碗中,妹妹尝了,吐舌头说:“有点涩,就像墙皮掉进了碗里。”

小希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妈妈是私企的会计,爸爸做厨师,一部分收入还要寄回乡下老家,替小希的爷爷治腿,赡养小希高寿93岁的祖奶奶。一家人的早饭,除了妈妈自己打的豆浆配烧饼,妈妈也会自做大麦粥,搭配煮鸡蛋和腌黄瓜。

大麦粥是隔夜饭做的,妈妈先把剩饭加水煮滚,待米粒略微开花后,将大麦粉糊糊搅动注入。最后,妈妈将少许食用碱撒在粥中,顷刻之间,大麦的香气升腾起来,粥变成了藕粉般半透明的浅褐色调。小希见了恳求:“我能不能也喝大麦粥?”

妈妈说:“不行,你已经到了决定一生成败的关键阶段,早饭哪能糊弄?”

小希顶嘴:“妹妹马上就要上一年级,她就能糊弄?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我爸在灶台上站10个小时,他就能糊弄?我家祖奶奶喝大麦粥活到93岁,还能洗衣做饭,能糊弄成这样,我也就满意了……”

妈妈气急败坏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还有一年不到就高考了!”

被妈妈这一呛,奋力吃下两个小笼汤包的小希忽然吐了。妈妈不知所措地站在旁边,拍着她的背,问她要不要请假。不知为什么,小希委屈得哭了起来,一面哭,一面慌慌张张换了一身干净校服。说来也怪,一哭出来,她就好过多了,此时,被命令被催促,被以爱的名义控制的生活终于裂开了一条小口子,那些情绪的洪水流了出来,那座深藏在小希心中的水库,那座被“妈妈这样无微不至,万一我考差了,对得起谁”这样的念头拱高了水位的水库,随着她的哭泣泄了洪,里外的压差降低了。

时间紧张,小希吐完后,没顾得上吃早饭就出门上学去了。整个上午,妈妈心里都很不安,班主任发微信安慰她:小希没有低血糖,也没有面色苍白,她第三节课吃了同学给的一块巧克力,体育课上的百米跑跑了16秒5。

妈妈记起来了,上次喝了羊奶昔,小希的百米测试成绩才跑了17秒2,差点没及格。

妈妈轻轻地吐了一口气。她开始反思:也许,充满爱意的早餐,与吃什么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与早餐桌上的气氛有关联?妈妈想起25年前,自己骑车每天往返20公里读高中时,不是天天喝了灶台上晾好的大麦粥就出了门?粥结出了一层稠厚的粥衣,喝粥时,那层粥衣就粘在嘴唇上,发困的眉眼,怠惰的肠胃,忽然都得到了抚慰与治愈。

妈妈终于意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对孩子。小希每天都在早饭桌上跟自己对着干,导致自己也焦虑得甲状腺指标升高。其实,当家长觉察到孩子非要跟你对着干的时候,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如果放弃控制孩子,我在害怕什么?当孩子据理反驳的时候,我为什么无法平静?这些小事,包括早饭是否需要十全大补,真的值得我不依不饶吗?

孩子在青春期开始后,自主意识的增长,令她成为另一个人。她不再是父母贯彻自身意志的“附属品”。唯有她能感觉到,自己在大方向与细节上都能主宰自己生活,没有怨尤的亲子关系,方能成立。(明前茶)

来源: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