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梁下吊块肉都比那个模型强”如果笔者要说这句话出自中国地震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义之口,大家相信吗?傅承义所指的模型就是中小学教材里的张衡地动仪,如今已经从教科书中删除,最大的原因是这个模型争议太大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对张衡地动仪的了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对张衡地动仪的了解(张衡地动仪被教科书除名)

对张衡地动仪的了解

“房梁下吊块肉都比那个模型强!”如果笔者要说这句话出自中国地震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义之口,大家相信吗?傅承义所指的模型就是中小学教材里的张衡地动仪,如今已经从教科书中删除,最大的原因是这个模型争议太大了。

长久以来,张衡地动仪一直是古代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曾在东汉时期名噪一时。《后汉书·张衡传》中这样描述了张衡的这一发明,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看起来无比巧妙的设计,在记录了公元138年的陇西地震后,直接消失了,据传是毁于战火之中。也就是说,大家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张衡地动仪,不是从地下挖出来的,而且后人根据史书描述制造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此时亟需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来表现中国灿烂的科技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根据《后汉书》中对张衡地动仪的文字记载仿造了“地动仪”,它就是后来被中国人广为人知的“张衡地动仪”。王振铎根据自己的研究,采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可是这个模型从诞生了那一刻开始,就争议不断。

尽管根据史书记载来复制,可模型内部设计不合理,致使龙口的铜球根本无法吐出来。1988年“张衡地动仪”运到日本展出,我方解说员在描述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时,铜球也无法灵活掉下来,现场一度十分尴尬。

不仅如此,当时外国地震学专家、学者们也对王振铎复制的张衡地动仪产生强烈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傅承义院士对这尊地动仪产生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毕竟是中国地震学的权威,他很清楚靠那个地震仪来记录地震可能性很小。因此,几年前张衡地动仪已经从教科书中除名。

然而,网友对于“房梁下吊块肉都比那个模型强!”这句话产生了强烈批评,比如有网友就说:“这物件就是告诉官员,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方便提前安排救灾措施和政策。要知道古代通讯太不发达,往往报信的要跑好几天甚至个把月,太耽误事了。在古代这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了,我们要肯定古人的智慧,只不过现在人无法复原罢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张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