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的感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1)

强调:“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意味着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是广大党员、干部须臾不可松懈的任务,要用制度机制将其落到实处。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以强烈的爱民、敬民、忧民、惠民之心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以实际行动为群众解难题、做实事、办好事,切实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的总攻号令,横下一条心,坚决把最后的山头攻下来。

一、务实笃行,牢记第一要务,“点对点”精准发力。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各项任务时间紧、担子重,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带来新的挑战。越是如此,我们越不能让时间在犹豫中溜走、在观望中流逝。时下,许多地方和单位都按下了推进工作的“快进键”,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但也有一些人犯了“春困症”,打不起精气神,工作等靠要、节奏慢悠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一程,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措施更有力、更精准。既要“一个都不能少”,又要减少和防止返贫,主攻深度贫困,着力产业扶贫,贫困山区长出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贫困群众有了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才能更有底气、有信心。有道是,一步被动,处处被动。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只有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才能化危为机、争取主动。只争朝夕的毅力,在基层完善民生服务。以此增色,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乡村发展之基。 “涵养内功”、自省不足、善于学习,才能为脱困攻坚的“症结”切准脉络,拿出良方。

二、盯住主业,践行第一宗旨,“面对面”调查研究。

权力是人民所赋予,不可滥用。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悟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真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上下功夫。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推动工作的着力点,始终把实干作为对工作的基本要求。摸清找准群众在就业、教育、收入、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科学决策,提出解决办法。强化工作责任心,不断增强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成绩。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针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领域存在的问题,都要高质量清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应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问需于民。落在细上,落在小上,落在实上。只有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三、扑下身子,履行第一职责,“心贴心”服务民生。

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感同身受的个人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和检验中国梦实现程度的风向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决心到举措,从重点击破到全面开花。既要“愿作为”,更要“能作为”;既要“真作为”,更要“敢作为”; 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心中有数、认真解决,才能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民有责、为民负责、为民尽责的责任担当,拿出敢扛事、愿做事、能干事的勇气,做身入基层、心入基层、人入基层的新时代建设者。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 敢担当,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干不成事不罢休的精神品质。深入到田间地头,走访到百姓家中,坐坐百姓的热炕头,听听群众的心里话,将党的政策说给群众听,将党的关怀播散到每位群众心中。 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 将线上线下结合,通过网络平台惠及民生,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辛劳、多一份担当,保持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情操,将奉献做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南,大大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四、撸起袖子,紧盯第一目标,“硬碰硬”破解难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奋战在一线岗位,向下扎根基层。和群众在一起,不仅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便于掌握市场动向,了解百姓的需求,从而激发谋事创业灵感,找准方向,抓住机遇,做出成绩有所作为。下沉基层,充实干部队伍,落实为民实事,制定村规民约,清朗基层风气,改善卫生条件,丰富文化生活,以一己之力带动乡村治理激发新活力,拓展新空间。面对深水区和攻坚期,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我们就能大步涉险滩、啃下硬骨头,不断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难题面前积极开拓,困难面前担当在先,时刻把为民的责任、改革的攻坚、难题的破解放在心上,“拉网式”排查,“无死角”整改。让更多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政策落到农民心坎上,让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更轻盈。坚定树立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导向。走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群众生活保障好,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成为破难题、补短板、防风险的实干家。锲而不舍,使乡村振兴行稳致远,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陕西省凤翔县纪委监委办公室 董晓龙

责编:陕西法制网 郑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