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仅仅活了50岁,享国23年,介绍李世民的文章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过也有史家经考证,认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药所致,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此说也有一些间接的史料为证,何况唐承魏晋之风,服食丹药很流行,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当非异事。

唐太宗李世民活了几岁(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时候多少岁)(1)

不过舍此之外,亦不乏第三种可能性,那就是李世民在贞观19年征高丽之战中因中箭受重伤,久治不愈,加之乱食丹药导致身体更加虚弱,遂于三年另八个月之后终于驾崩了。

李世民远征高丽中箭受伤,此说当然不见于国内的史料,此为朝鲜方面的说法,本人也是才得知不久。贞观19年6月,李世民围困安市,因高延寿、高惠真率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双方僵持不下,李世民亲率李世绩、长孙无忌、李道宗等出击,三月不能下,只得班师还朝。按《资治通鉴》的记载,退兵的原因是因为“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不过,按高丽的记载,是因为联军屡挫唐军,并射伤了李世民,使其不得不撤退的。

当然,李世民是否真的中箭受伤已成历史疑团,即便是事实,在当时也只能是有限人知的天大秘密,《资治通鉴》有一个细节,“会伏爱私离所部,高丽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上怒,斩伏爱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上曰:‘汝罪当死……故特赦汝耳。”失掉一个并非足以影响到战局成败的土山,让江夏王都“徒跣诣旗下请罪”且是“罪当死”,看来在这场土山争夺战中,李世民确实吃了大亏。以李世民以往的风格,常亲冒失石在第一线指挥作战,假如李世民真的受伤,当属此战。《新唐书》载,辽东之战时靺鞨兵精于射骑,故“每战,靺鞨兵常居前”,击破高惠真之后,李世民坑杀了三千靺鞨兵,这也不符合李世民一向的宽大作风,此中的深仇大约只能用箭伤来解释了。李世民班师途中尝言:“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如此的失落与伤感,也不像是出自一位曾经身经百战的的统帅之口。

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伤情并未好转,次年二月,“上疾未全平,欲专保养,庚午,诏军国机务并委皇太子处决。于是太子间日听政于东宫,既罢,则入侍药膳,不离左右。上命太子暂出游观,太子辞不愿出”,整整过了一年后,李世民才从伤病中恢复过来,“上疾愈,三日一视朝”。21年正月,高士廉死,李世民往唁,“长孙无忌在士廉丧所,闻上将至,辍哭,迎谏于马首曰:‘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可知李世民不但并未痊愈,身体很差,且因急于痊愈,又开始大量服丹。以致五月又不得不再度“诏百司依旧启事皇太子”,此后太子亲政,李世民当然也过问国事,但已是只抓大事了,身份近似太上皇,这一直到第二年五月他去世为止。

李世民看到隋炀帝如此昏庸,预感到隋朝的气数将尽,于是他就在暗地里的广交天下豪杰,招纳了许多能人异士,为之后的起义做准备。但是想要起义,就必须得先说服父亲李渊起兵,方能成事。不过李渊是一个对国家尽忠职守的人,而且和隋炀帝杨广两人还是表兄弟的关系,所以想要劝服李渊愿意公然起兵反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正当李世民为此事烦恼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名进入他的脑海中,那就是——裴寂。其在隋末时期任晋阳宫副监,负责管理行宫的官吏,因此前与李渊就是旧时,所以当李渊留守太原时,两人就经常彻夜交谈,情同手足。

裴寂利用自己在晋阳宫任职的职务之便,邀请李渊前往晋阳宫叙旧,因为当时李渊并不知道这是一个要逼他起兵造反的句,所以就欣然前往了。在酒席上,裴寂和李渊两人把酒言欢,聊到兴起还叫了一群宫女前来跳舞助兴,并在裴寂的示意之下,不断的向李渊敬酒,让他酩酊大醉。

等李渊醉倒之后,裴寂安排了当时晋阳宫里的两位女子扶他去房间休息,并在醉意间发生了关系。这两位女子正是隋炀帝当初前来晋阳行宫巡视时,由当地官吏所贡献的两位侍寝美女,后来隋炀帝离开之后,虽然被留在了晋阳行宫,但是依然被册封为妃子的尹氏和张氏。这两位妃子之所以此次会答应帮助裴寂,是因为裴寂是晋阳宫的副监,具有一定的权利,并且与她们关系不错,所以在裴寂花言巧语的唆使之下就答应了。

第二天刘武周,杀死了当地太守并发动兵变,三个月之后更是占领了汾阳宫,并于突厥人勾结,欲南下争夺天下。隋炀帝知道此事之后,要捉拿李渊问罪,于是李渊的心腹们再次提起了起兵的事情,犹豫再三的李渊终于下定了决心反隋起义......

大爷年三年七月份,李渊率兵三万正式起兵,并在同年的十一月份,攻入长安,逼隋炀帝杨广退位成为太上皇,拥立隋炀帝年仅15岁的孙子杨侑为隋恭帝,改元义宁。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在江都的隋炀帝被禁军将领兵变而杀死,同年五月,隋恭帝杨侑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位,改国号为唐,开启了200多年被世界公认中国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盛世。

咏雨

【原文】

其一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其二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飘去远处的峰峦,下雨涨水河。低飞昏半山腰,斜山的曲折处。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结在树叶上,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像镜子,濛柳加丝密,风吹织空罗

其二

阴阳混合之气吹着绿色的田野,梅雨洒在稻田里。新流加旧涧,夜雾值得早上的烟。雁潮湿出行没有顺序,花加上颜色,对这丰收之年我感到非常高兴,披露着衣襟玩弄着五弦。

注释

(1)“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

(2)“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

(3)"喷雨":喷下雨。

(4)“岭腹”:即半山腰。

(5)”斜足“:斜脚。

(6)“岩阿”:是指山的曲折处。

(7)泫丛”: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

(8)“缔叶”是说“(雨滴)结在树叶上”。

(9)“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10)“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3]

(11)“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

(12)“绿”绿色。

(13)“野”田野。

(14)“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

(15)“宿雾”即“夜雾”。

(16)"足"脚。

(17)“朝烟”指早晨的炊烟。

(18)"沾色"加上颜色。

(19)”更鲜“更加鲜艳。

(20)“登岁”指丰年。

(21)“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

(22)“五弦”为古代乐器名。

唐太宗李世民活了几岁(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时候多少岁)(2)

【作品鉴赏】

《咏雨》的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

其一

通过笔者的讲解,大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各位读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图片,这张图片用“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而“泫丛(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一句话说,笔者所找到的这张图片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片中的一个画面。

这首诗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这些片语是 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现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下雨是自然现象,其实就笔者个人在很浅的层次上所见,所谓的“自然”其实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一切。请各位读者权且相信有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读一下这首诗,可能您会发现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一样了。也许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唐太宗李世民活了几岁(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时候多少岁)(3)

《咏雨》的艺术特点是通篇不用一个“喜”字却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

其二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

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这两诗除了尾联外,其余的联句都采用对仗的方式来写,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代名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了,但往往我们在仔细赏读过后,常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并且有如饮甘泉的感觉。

作者介绍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活了几岁(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时候多少岁)(4)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太宗李世民活了几岁(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时候多少岁)(5)

中文名

李世民

别 名

唐太宗,天可汗

国 籍

中国(唐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武功的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出生日期

开皇十八年(一说十七年)十二月

逝世日期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

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

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

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开

代表作品

《帝范》,《贞观政要》等

谥 号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庙 号

太宗

年 号

贞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