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1]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当初让梨的孔融最后怎么了(孔融让梨口口相传)(1)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当初让梨的孔融最后怎么了(孔融让梨口口相传)(2)

有地盘,有名望,有军队,甚至手里还捏着一个当世猛将太史慈,这么好的开局,居然被孔融活生生浪费掉了。

就好像某人在1996年就开了一家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现在却沦落到只能在淘宝上卖个大枣。

不过这事儿也不能怪孔融。东汉末年那个环境下,尽管已经有一部分看出天下将乱的地方官自己蜕变成了军阀,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活在大一统王朝的落日余晖里,并不想改变。

在孔融的心目中,自己食汉家之禄就要尽人臣本分,好比一个部门经理,做得再好也是给总公司打工,自己领领工资就很幸福了,拿公司的财产和人脉去创业,太没有职业精神。

所以后来曹操控制的汉室征召他到许都任职时,他马上就舍弃了北海的基业跑过去了,连一首诗都没顾上念。因为按照以前的规矩,这种职务交流本来就是很正常的。

不过等他来到汉献帝身边后却发现,时代已经变了,所谓的汉室重臣不过是一群橡皮图章而已。整天无所事事的孔融,冷烂欠的魂魄再次觉醒了。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之后一路平推,攻占了袁绍的基本盘冀州。俘获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然后赐给了自己的日子曹丕。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知道这是讽刺自己,就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这是按照您的思路想当然啊。”曹操心头一万匹草泥马狂奔而过。

当初让梨的孔融最后怎么了(孔融让梨口口相传)(3)

又有一次,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您老人家劳师远征,一定有借口,话说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曹操心想这他妈都是哪儿跟哪儿啊?

如果孔融只是没事说个怪话讽刺曹操两句,扮演一个类似纪晓岚的文学弄臣形象的话,曹操对他还是能容忍的。问题是孔融是一个铁杆的拥汉派,而且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声望。

想想看,曹操为了晋位封公称王,连跟他一起创业的老夫老妻荀彧都能狠心逼死,又怎么会容忍孔融这样一个老东西整天邀请一帮人在家里喝酒骂自己呢?

不过尽管动了杀心,但孔融却不太好杀。一是因为他声望比较高,二是因为他有点装疯卖萌的意思,对付荀彧那一套完全用不上。曹操虽然是一代奸雄,那也是要名声的,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有个叫郗虑的戏精给曹操出了个主意:我们可以先把孔融的名声抹黑搞臭了再杀他嘛!

曹操一听大喜:那么该怎么搞呢?

郗虑说,孔融这个人虽然一辈子干好事不少,但是生就一张臭嘴,说过的话里面可以利用的着实不少。

比如说他曾经和另一个狂徒祢衡相交,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如果是别人就罢了,问题你孔融是孔子(仲尼)的后代啊,自称是自己祖先,这是大不孝啊。

又比如,孔融说“父子之间有什么恩情呢?其实不过就是父亲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下半身造就的而已。母子之间又有什么母爱呢?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平心而论,这种话我们今天听来都有点惊世骇俗,就别提以孝为本的汉代了。

当初让梨的孔融最后怎么了(孔融让梨口口相传)(4)

更过分的是,孔融还说过“三人同行,两人聪俊,一人底下;饥年无食,谓宜食底下者,譬犹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这简直是就是政治不正确到了极点啊!

于是曹操就派了一个自己的部下来告孔融,然后把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散播了出去。没过多久,孔融的名声就一落千丈。曹操也就顺理地把孔融杀掉了。

所以说别以为你当上了大V就高枕无忧了,朝廷有的是办法把你的号给炸了,而且还会有人在评论里叫好。

不过孔融也不用叫冤,因为当时最早以“不孝”杀人的正是他孔文举本人。《太平御览》载:“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相比之下,这位哭泣不是很哀伤就被杀的哥们儿才叫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