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新疆,人们常常以天山为界,分为北疆和南疆,却忽略了入疆的第一站——东疆。

这块由吐哈盆地组成的东边门户,没有北疆塞外江南般的自然风光,比之南疆也更显粗犷。干旱与炎热交替、大漠与风沙相伴,是吐鲁番的常态。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1)

▲吐鲁番市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

到了这里,不爱喝水的旅人,也会将喝水这一动作变为本能。当身体时刻传来补水的信号,我们才有了身处吐鲁番盆地的实感。

但难以想象,这里同样是瓜果之乡。哈密瓜、西瓜、桑葚、杏子……当然,还有扎根千年之久的葡萄。

葡萄,吐鲁番的另一面

位于天山两条支脉之间的吐鲁番盆地,北接博格达山,南抵库鲁塔格山,南北宽约75公里。西起阿拉山沟口,东至七角井峡谷西口,东西长245公里。

在地图上,吐鲁番盆地宛如一颗橄榄球,被镶嵌在亚欧大陆腹地。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2)

四面高、中间低的独特地形,不仅阻挡了大洋水汽的进入,也让盆地内部产生的热气难以消散。

据统计,吐鲁番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让吐鲁番成为名副其实的“封闭热岛”。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3)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位于吐鲁番

深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吐鲁番夏季最高气温达49.6℃,全年10℃以上有效积温5300℃以上,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著名的火焰山,就位于这里。

虽然干热,但吐鲁番并没有想象中“缺水”。

从地势来看,吐鲁番北部博格达山的主峰海拔达5445米,南部山体高度约在1000米左右,海拔向南呈递减态势。

每年气温回暖时节,北部天山山系的积雪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到达山脚处的戈壁滩时便会很快渗入地下,形成潜流。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4)

▲天山冰川融水

为了保持每年地下水系通达,勤劳的吐鲁番人沿着地下河道,每隔一定距离便开凿一口竖井,定期清理堵塞水道的泥沙。

被清理出来的泥沙直接堆在井口四周,时间久了便形成环形土堆。

与此同时,当地人也会根据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开凿暗渠,将地下水引出地表。

从高空俯瞰,以北部的戈壁滩为起点,一个接连一个的环形土堆串联成无数条水线,一直延伸到绿洲深处。

这便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儿井。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5)

▲坎儿井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结合,带来的不止是赖以生存的水源,还有依附于此的经济产业。

2003年,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考古发掘的洋海古墓群中,除了出土大量骨器、石器、青铜器、铁器、彩绘陶器等文物外,考古队还发现了一段长115厘米的葡萄藤。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6)

▲古葡萄藤

考古学家对其进行测年和形态学鉴定后,发现该葡萄藤距今已有2300~2500年历史,是目前我国最早栽培欧洲葡萄的实物。

葡萄藤的发现,不仅证明当时葡萄已从地中海、埃及等地区传到了新疆,还将我国栽培欧洲葡萄的时间提前了至少200年。

由此也改写了我国葡萄栽培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后的历史,证明中国的葡萄栽培始于吐鲁番盆地。

到今天,葡萄依旧是吐鲁番的主角。从吐鲁番到鄯善的公路两旁,时不时会看到一大片“蜂窝状”的房屋建筑,这是当地农户制作葡萄干的操作间——晾房。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7)

▲晾房

再过2个多月,家家户户会把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挂满晾房。经过风干期后,鲜嫩多汁的果实将变成葡萄干,通过包装加工运往各地市场,这将是当地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吐鲁番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755元,其中葡萄产业人均纯收入5154元,约占35%。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8)

至2019年末,吐鲁番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58.8万亩和120万吨,占新疆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27.9%和38.3%。

葡萄早已成为吐鲁番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

文明交汇的底色

想要去新疆,便绕不开丝绸之路。

贯穿中国东西两地的连霍高速,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霍尔果斯,途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份,是我国“一带一路”规划上的重要交通大动脉。

在入疆前,连霍高速会先循着河西走廊,途径张掖、酒泉,再出玉门关后进入新疆地区境内。

著名的兰新铁路线、312国道,甚至是飞往新疆乌鲁木齐的空中航线,在入疆的方向和路线规划上,与连霍高速都出奇一致。

这条主流路线的前身,便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丝绸之路。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9)

▲汉朝丝绸之路示意图 摄于吐鲁番博物馆

汉朝时期,通往西域的路线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过玉门关后,北上伊吾、高昌,途经焉耆、龟兹、姑墨等西域古国,一路通向小亚细亚半岛等欧洲地区。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10)

▲汉朝丝绸之路局部特写

高昌的所在地,便是如今吐鲁番地区的东南部,古时便以葡萄与葡萄酒闻名。

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的一幅“庄园主生活图”壁画,再现了1700年前吐鲁番葡萄种植及酿酒业的概貌。

在壁画的右下角画有井字形田地、藤蔓状葡萄,并有“蒲陶”二字,壁画左侧则再现了葡萄酿酒从榨汁到蒸馏等全过程。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11)

▲庄园主生活图 摄于吐鲁番博物馆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曾有: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此文记载了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后,得到了葡萄酿酒的技术,是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传来的方法酿造葡萄酒的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交河故城,同样在如今的吐鲁番地区。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12)

▲交河故城

其最早为西域三十六国之车师前国都城,唐朝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也设在此处。

或因为此,如今的交河故城遗址虽展现了当地特有的生土建筑文化,但城市布局皆与唐代长安城相仿。

八百多年前,这里的墙上画满了壁画,并挂着很多佛龛。佛教曾盛行其间,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交河故城也是唯一与古楼兰齐名的西域古城。

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条路线便是从古楼兰经过,沿着且末、莎车等地通往欧洲。

楼兰古国又称“鄯善”,同交河、高昌一样,都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塞,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明珠。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13)

▲紧邻鄯善县的库木塔格沙漠,号称是距离城市最近的沙漠

《汉书·西域传》载有:楼兰国人在丝绸之路上,常常要为东西来往的各国使团商队解决粮食和清水供应。还要派出向导,提供牛、马、骆驼等运输工具,甚至派出士兵,保护来往使者们的人身安全。

但身处罗布泊腹地的楼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除了干热外,也时常风沙肆虐。

在楼兰被灭国后,历史上著名的“楼兰道”也逐渐被漫天黄沙所掩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历史细节中读懂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14)

▲我们给了沙漠一个特写

尽管故土已成风沙,但楼兰人的血脉至今仍有延续。

国破城废后,逐水而居的楼兰人大批迁入了吐鲁番盆地,遂使吐鲁番盆地出现了许多“鄯善”的城镇名称。比如唐代北庭的蒲昌县,原系汉代车师国两王庭之一。

西域人一般以国为氏,如康国的粟特人姓“康”氏,车师国的高昌人姓“车”氏,鄯善国的楼兰人则姓“鄯”或“善”氏。

彼时,高昌等地出现了很多“善”姓,如《高昌善舒等名籍》《高昌张武顺等葡萄亩数及租酒账》中,就有“善舒”“善好”“善愿”等。

换个角度看,如今的吐鲁番鄯善县,既是高昌、交河的文化与生活延续之地,又是楼兰古国血脉传承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