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区郑陆镇的焦溪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个古村流淌着独特的气质,来看记者的蹲点采访:

焦溪古镇近况(郑陆镇焦溪村传承手艺)(1)

早晨8点多,焦溪村老街入口处,这处糕团店顾客盈门。

店长高伟英,土生土长的焦溪人。过年前,家家户户做团子,象征团团圆圆的风俗,一直都在这个古村落延续。而当年高家爷爷做的团子,更是让人唇齿留香。

几年前,高伟英的弟弟创办了“苏糯”团子品牌,现在连锁店已经发展了10多家,正计划着走出常州,推广到周边城市。

焦溪古镇近况(郑陆镇焦溪村传承手艺)(2)

高伟英说道:“这个馅我们是放前腿后腿的肉,猪油渣就是最好的网油,放在萝卜里面特别香,然后再和一点胡葱。”

说话的功夫,一屉团子做好了。这个土灶,是按照高家以前的灶头复刻的,不过使用了更清洁、高效的电能。

焦溪现存的古村落格局,形成于元末明初,沿龙溪河有“四桥、五街、十三弄”,还有明代、清朝和民国时期古建筑800多间。

焦店扣肉,形成于唐朝,得名于隐士焦先生,取材于当地“二花脸”猪五花肉,被列入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焦溪古镇近况(郑陆镇焦溪村传承手艺)(3)

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村民刘仲兴说道:“在外面就闻到肉的香味了。是纯正的五花肉。”

受家庭影响,刘仲兴23岁开始学厨,年轻时也走遍大江南北,闯荡半生后又回到了生养他的焦溪村,重新拾起做扣肉的祖传手艺。一碗小小的扣肉,这并非是简单的食物,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乡愁。

焦溪古镇近况(郑陆镇焦溪村传承手艺)(4)

随着焦溪老街的声名远扬,当地的这些特产,名气也日渐响亮。有时,老刘做的扣肉,一天500碗都供不应求。

走出老刘的店铺,不久又遇见了一棵四季常青的香橼树,一幢古朴典雅的老房子,在静默地诉说着百年的沧桑。61岁的姚小松,在这里经营着传承了七代的豆腐坊。

每一天,老姚都严刻恪守着浸泡、磨浆、点卤等十多道传统制作工序,用多年积累的经验,拿捏着每个环节的分寸。

他独自一人,每天从下午1点忙到晚上10点,第二天一早他将50斤豆腐、50斤百叶送到菜市场,总是在一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

不过,年岁渐增,老姚现在最担心的是手艺失传。

姚小松说道:“这已经是第七代了,老祖宗到焦溪来就开始做。看看是很简单的活,但是每一道工序都是有讲究的。这个只有手工的才好吃,口感好,机械化的肯定不好的。”

古村、老街,需要在传承中更新。

位于老街尽头的这处梁园,是品茶、会友的佳处,原本是大华戏院的旧址。30多年前,从南师大毕业的梁孟佳,来到焦溪中学任教,他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庭院。

多年前,梁孟佳出资买下了这里,他自己画图设计,四处奔波选购老物件,梁孟佳还将费力建造的梁园,向公众开放。不管是村民还是游客,都可以随时来参观。

梁孟佳说道:“焦溪地方比较小,造了这个房子来的人比较多,清明、国庆节,都要来好几千人进来看,我觉得是做一点善事,让人家都看看,了解老房子的结构、特色,因为这里面有民间建筑艺术在里面。”

金山石铺成的路,黄石砌就的围墙,这是焦溪有别于其他江南水乡的石文化符号。

焦溪古镇近况(郑陆镇焦溪村传承手艺)(5)

在焦溪,每一位村民,都会热切讲述传家技艺或是老街历史,在言谈间,也必然会畅想古村明天的美丽。

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党委书记刘元兴表示:“我们常州规划设计院,准备为我们培养一批有黄石半墙建筑工艺的流程,现在正在筹备阶段;还有一个名人文化,我们焦溪根据省里的要求,修缮一本《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志》,也是常州唯一的名村志。”

观众朋友,大型主题报道“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之乡村振兴篇,到今天暂告一段落。我们在蹲点采访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基层农村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实践,必将推动新时代常州农村的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