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篇的时候,誉王与太子相争,朝廷的许多官员都纷纷站队,贵为公侯的宁国侯、庆国公等人都没能免俗,这也是梅长苏去到京城的时候大批撤换官员的原因,党争就是一场噩梦,有些人的梦醒了,有些人却永远也没醒来。

之所以把蔡荃和沈追放在一起说,实在是因为他们两个人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他们两个人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沈追是清河郡主之子,出自门阀家族,而蔡荃,在行为上我们能够看出他出身寒门,算是寒门贵子了,在《琅琊榜》所处的南北朝时代背景下,世庶不共处,蔡荃和沈追能成为挚友,实属不易。

琅琊榜沈追与蔡荃最后的结局(琅琊榜沈追蔡荃)(1)

沈追在为人处世上相对于蔡荃来说要圆滑一些,沈追这个人怎么说呢?圆滑而不事故。

故事中的第一年过年,年节时候正是各府走动的好时机,沈追刚刚顶替楼之敬做了户部尚书,各府中素日有交情来拜年的,趁机巴结讨好的,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而沈追却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并未在这如花似锦烈火烹油似的繁盛景象所迷惑,年节忙乱之时跑到靖王府与靖王深谈。

从梅长苏的口中,我们得知乌烟瘴气的户部,沈追竟然是唯一一个肯办实事的官员,他不像那些豪门子弟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会在朝政之外,走上街市,询问着市井的柴米油盐,关心着国事民生,追查私炮坊。而他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原因,竟是从未参与过党争。

蔡荃这个人呢,他性情刚烈,虽是一介文人,却也有武将之风,我因为我实在是钦佩蔡荃的气节和脊梁。

蔡荃第一次正式的出场是在悬镜司,他向夏冬提走庆国公侵地案的人证,夏冬许是记靖王的仇也许是想考验考验蔡荃,曾对蔡荃多番盘问,蔡荃不卑不亢、对答如流,实在是圈粉,也让夏冬赞叹不已。侵地案的奏折写的条理清楚,也让梁帝十分赞许,这也为后来他能够接任刑部尚书奠定了基础。

琅琊榜沈追与蔡荃最后的结局(琅琊榜沈追蔡荃)(2)

蔡荃发迹的原因与沈追有些相似之处,也是原尚书获罪补位而上,蔡荃性情刚正不阿,做了刑部尚书倒是再好不过的安排了。刑部在他的带领下,也风气渐正。当蔡荃得知一部分赤焰军事件的真相的时候,就曾向沈追说出应该重审之类的话语,好在被沈追制止住了,而宫宴上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靖王向梁帝提出重审赤焰军一案的朝臣就是蔡荃。

或许蔡荃也学到了沈追的几分圆滑,宫羽进天牢换囚被发现时,蒙挚带着夏冬回天牢,蔡荃听闻与太子有关,立即喝退左右,与蒙挚相谈。

琅琊榜沈追与蔡荃最后的结局(琅琊榜沈追蔡荃)(3)

沈追与蔡荃、靖王、梅长苏都是青年才俊,平时多交流切磋确实能够多有进益,好在他二人也确实没有固步自封,靖王曾与两人一起到苏宅中请教朝堂中事,聊的甚是痛快,他们两人也常常自己私下里喝酒聊天,畅谈国事,在东宫中他们两个由兵部换防一事讨论到如何取士,如何任免官员。两人谈的投契,已经成为太子的靖王也乐得听着。

琅琊榜沈追与蔡荃最后的结局(琅琊榜沈追蔡荃)(4)

私炮坊一事,梁帝的处理让蔡荃心灰意冷,两人在沈追家中聊到深夜,忧心国民的两人,谈起了国运,虽说心灰意冷,但两人仍抱有希望。

“还有靖王殿下呢!”

……

“今日柳大人专门来与我说话,他让我转告殿下,登高易跌重。”

……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需要多几双眼睛帮他盯一盯了。”

从这两人的对话中我们也能够,党争的噩梦终将结束,更多的直臣都把希望放在了靖王身上,就连大家评价的和稀泥的老狐狸中书令柳澄都有几分倒向了靖王。

琅琊榜沈追与蔡荃最后的结局(琅琊榜沈追蔡荃)(5)

沈追与蔡荃都是没有在党争噩梦中沉沦的人,这两人后来成了大梁的肱股之臣,还有更多的和他们一样的臣子和那些已经在党争噩梦中清醒的官员,才开创了后来大梁的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