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实录文本(古今元二庄第六章)(1)

第一节 元二庄建筑业形成背景 解放后村民掌握了生产资料,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政府也组织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村民生产生活情况日益变化。但水利工程作用有限。因水源不足,仅靠天雨,旱则水库干涸。所以不时有灾情发生,村民靠政府调拔救济粮度荒。从长计议,元二庄村需要寻找一条比较稳定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道路。

1963 年,安阳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后,为生产自救,抗灾更生,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全县涌现出了乡村建筑队伍。元二庄于六十年代末组建成建筑队,开始找到发展乡村经济,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劳动致富的新路子。

第二节 工匠 建筑行业的工匠是以泥瓦匠、石匠、木匠、画匠组成的行业性工匠。明朝实行“匠役”制度,工匠分散在城乡民间,大多是父传子、师授徒,平时以匠类专业手艺为生,遇有兴作,即应征聚集,兴建官方及民间规模性建筑 工程。清朝及民国皆如此。

一、工匠分类旧时工匠手艺的类别及操作十分清楚,如泥、瓦匠、专业砌墙、挂瓦、抹泥巴墙。石匠,专业开石山、分石、净石、砌石、刻石。木匠:专业制作安装柱、梁、檩、椽、楼板、门窗、家具、农具、交通工具(车、轿类),木刻、镂空物件。画匠:专业建筑物的彩画油漆、家具油漆等。铁匠:配合制作建筑所需要零星配件,但只管制作,不管安装。清朝的匠役制度改为丁随地派、工匠活不受限制,包工不包材料或典工形式,受雇于人,兴建房舍,建造传统建筑。解放前,建筑工人大部分分散居民间,称为 “泥木作坊”。土木建筑,施工技艺相适应而产生发展,大量民间建筑都以泥、瓦、木匠为主建造。二、师徒关系工匠有拜师学徒的传统。拜师要请酒,写师徒契约,载明“车辗马踩,投河奔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走南同北与师无涉” 等字样,以香花灯烛叩见师傅、师娘,建立师徒关系。学徒三年,再请师傅,摆设宴拜师的仪式。此后才能享受师傅待過的工资。此前,不但没有工资,还须给师傅、师母做些家务杂活。 没有经过拜师学艺的工匠,被称为 “野仙”,受当时的限制,不能干正式建筑工匠活,只能做些杂活小活。附:百工五法 始于鲁班,百工指各种工匠师傅,五法指规矩方圆之法,其方以矩,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之法也。

方以矩即指 90°直角,四个90°直角为一正方块或长方正,旧时利用角尺(拐尺),现用长3、宽4,斜5为90°现通常用经纬仪。圆以规:旧时的规,采用梆棍,定尺度划圆取中心点进行划圆(其间不含圆周率计算,圆周率在 1500 多年前祖冲之求出的,率为 3.1415926,现省略为 3.1416) 。 直以绳:即弹直线,即用墨斗弹直线(现用经纬仪测点,墨斗弹线)。 衡以水:衡者即水平、古老的做法,利用水盆盛水,放盆两边两个浮飘,用眼力穿看定平,后又发明水平尺,现在利用“水准仪”测量(衡)水平。 正以垂:正即垂直,古老做法以线头加重量物体,使线受重而直,求上、下直线,现以经纬仪垂直打点弹线。 三、元二庄旧时的工匠 元二庄旧时的工匠是发展建筑业的初期技术基础。各类工匠是:石匠:王河沿、马希纯 (马老三)、马德田 《马分),米匠:李洞、李沛、张鞋只、马希华、李仕向、张海玉:画匠:李太忠、李昌(爷子):铁匠:张尾巴。瓦匠:马玉林李卓学、李洞、李福、李新德等。 四、解放后的工匠作业 解放后,村中家家有住房,工匠首先承揽村民旧房修缮,做补漏改建活。那时大家生活水平不高,无特贫特富户,有民房修建也很普通,无大型规模建筑,村内工匠的能力完全能胜任本村的建筑活,各户如有需要,都由村中工匠合作完成。

第三节 元二庄建筑业的成长 一、根基萌芽 村中首先学习建筑技术,按触建筑行业的是村民张振清,他性情开朗,谈笑如常,幼年擅长评书。毕业后务农,勤学好问,善研奇闻,在大集体年代,来到河北省峰峰矿区,为身体欠佳的峰峰矿区,房管局主任、老干部杨盘诚作服务工作。期间,潜心学习,刻苦钻研,接受了建筑行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结交了峰峰矿区建筑行业的知名人士,从而奠定了建筑技术和社会关系基础。在安阳县建筑公司党支部书记汪继魁、经理刘云明的推荐下,担任了安阳县驻峰峰办事处主任,开拓了安阳县建筑公司下属施工以在峰峰各单位承榄包工不包料的建统工程任务。进一步开阔了峰峰矿区的社会关系。1967 年、1968 年,由于国家政策允许外出搞副业,在生;产队交钱买工分,李卓学、张乱只、李春成经张振清介绍,到外乡建筑队上班。 二、初建队伍 张振清考虑到自己的建筑行业技术(图纸、预算)和社会关系己基本成熟,再看看外乡的施工队的组织方式,他们能接受任务,元二庄为何不能,于 1968 年底先给村千部马仕连、马建国谈及此事,后同村干部到峰峰矿区联络,想在明年春以村建筑队名义接受建筑任务。矿区有关人员不但没有反对,而且很欢迎。于是着手成立建筑队。 组成人员如下: 施工队队长:韩兴付、李仕安,会计:李录,技术员:李卓学,副技术员:杨利(高小屯),施工员马希纯。技术工人有瓦工马玉林、李福、马德田、李新德(瓦工及石匠),木工李仕问、张海玉、李仕文、张桃只、张平只,钢筋工张乱只,电工马俊章(洛阳轴承厂受苏联专家的培训)。其中,瓦工,李卓学为一个瓦工,马玉林是半个瓦工,当时称“把半刀闹革命,,木工是懂的农村木工做法不懂建筑图纸做法,钢筋工只是两年的操作经验,不懂图纸做法,只有电工技术较全,而且包括水暖、管道,都能自行完成任务。 三、边实干边培训 进入峰峰第一次按受的任务是陶瓷一厂隧道窑改建工程图纸 100 余张,技术要求标准高。此项任务的技术指挥由杨利负责,砌筑工全部由张振清从外乡调来的瓦工承担,力工由本村人配各。竣工后,经试运行完全符合要求,元二庄建筑队打响了第一炮,而且在峰峰矿区陶瓷系统留下良好影响 与此同时在厂外接受了工人宿舍 6幢平房的施工。基础部分是青石毛片石干打垒,墙宽 400mm,这样就发挥了元二庄的石匠本领。由马希纯、马德田、李福、李新德、马玉林带头,配合力工,利用起“石不窄豆”的原理圆满完成任务。经厂基建科长侯生智等人的验收(基槽回填前)。基础墙体宽 400mm,高1米,石墙牢固,不散松,不活动,很受厂方的赞赏。 此后,由张振清、李卓学、韩兴付、李仕安主持开会宣布,工种学徒工、瓦工马挑平、李大星、王云付、李明只、李春城,木工李山常、李立、张二只、张平只、李仁文,钢筋工李国平,电工马六成等学徒工购置手用工具,淮各好有机会进行锻炼,平时要注意师傅们的探作于法和关键要领。

场外工人宿舍基础以上是砖墙,学徒工根本上不了墙,只能提前上班把泥和好,练摊泥和欣 7 寸头,仍然由外乡瓦工为技工砌墙。木工徒工技术进展很快。李仕问、张海玉师傅只管整体下料、划线,而且划线到位,严格要徒弟认真开阜、凿眼,不可有半点偏差。所以做出来的木工活很标准,徒工技术进展较快。 再说瓦工学徒工第一次砌砖是在陶瓷五厂烘干房砌地垅墙。砖是耐火砖泥是耐火士泥,砖、泥不利刀,虽说拉着线砌,由于心情紧张,研出的每道墙既弯又高低不平,像长蛇过路一样。基建科长看了,笑得合不拢嘴,而亲手做了示范和口传。慢慢地越砌越好。此后在厂外的熟料窑,提升机房和基坑砌墙时,砌平拱、封山抽沿,就得心应手了。 这仅是实际操作的一点小进展。对一些操作要领并未掌握。如李卓学讲,清水砖墙的游丁走缝,关键在七寸头。张振清讲,铺灰用甩刀泥,当时只有瓦刀,没有挑花铲,砌砖时用手揉砖,不能用刀敲砖。砂浆中含砂,揉砖砂浆即可四散,很容易掌握平整。这一“画龙眼睛” 的指导很关键,砌砖技能得到了很快的进展。 在各工种师傅和领导们的精心指导下,第一批学徒,第三批、第三批学徒工陆续走出。70 年代各批徒工在较小的工程施工时,就能单独带人进行施工。 在在振清的业务开展下。元二庄建筑队先后参加厂造纸厂、电厂、食品厂、鞋厂、帆布厂、陶瓷一厂、三厂、五广六厂、陶瓷公司、同二矿、义井矿、四矿、砂货厂、石灰石矿、水泥厂等大小工程施工。从实际施工过程中,学徒工语逐渐扩大,各工种技术人员逐渐增多,外援的工程技术力量也逐渐减少。各工种的施工管理人员随着工程需要,分配到各个施工现场。元二庄建筑队开端时借用高庄乡、辛村乡、崔家桥乡、白壁乡、吕村乡、洪河屯乡、郭村乡的工种技工逐渐由本村的技术力量取而代之。

在技术理论方面,也在逐步进展。如看图纸,首先由简单的,磅房、水池、地坑、平房、门卫室、厕所等,到烟囱、水塔、隧道、楼房、机座大型厂房等。对建材型号、砂浆分类、砂浆配比、砼分类、砼配比等,对建材重量计量、建材力学、防腐、防冻知识和建筑材料负面反应的知识逐渐掌握。对工程进度、科学管理、审叉施工、合理安排现场管理,已熟练。对各个大小工程的进度、开工时,己心中有数,并如期交工。安全施工要求基本掌握。预决算把握进入初步阶段。 四、技术提高 队伍成熟 自1969 年的学徒工到 1975 年,元二庄建筑队己进入成熟阶段。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建筑行业由实行包工不包料及包工包料的两种承包方式,到国家允许私人和私人企业经营建筑业。元二庄建筑业在发展中成熟提高。6 层上的楼房,在工、民建筑方面的承揽毫无顾忌。民建的住宅楼、高层框架、典型抗震结构,工业建筑的框架厂房、发电厂主机房、冶炼企业主机房及配套工程等,服务行业的学校、南场、饭店、旅馆、古建等,从承建发展至开发民建和工业建筑。 不但承建工程和开发工、民建,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涌现一些专门化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经理、总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造价师、造价员、预算员、资料员、材料员、取样员、安全员、施工员等等。这一整套人马,对工程质量与进度,材料试验与使用,安全与文明施工,施工现场的环卫环保工作,能准确而有效的实施,顺利交工。

第四节 青竹润家乡 翠松大地生

建筑业对村经济的贡献1969 年建筑队成立之初,民工住地在陶瓷一厂外的废旧园,陶瓷坯模窑洞打地铺。集体吃饭,每人由家中提供 8两粮食,到工地管吃管饱。粮食是从元二庄运往河北的,不足之数,由大队仓库补齐。参与施工的每个人员每天 0.25 元的补贴,大队干部取名叫“鞋底费” ,按施工现场考勤表转入各不所属生产小队作为工分,参加分粮、分红(钱)。当时的加班不加工分,第二年 由于建筑业务的扩展,凡是在彭城镇较近施工的仍在窑洞住,较远的由甲方提供生活用房,加班按时间估计补记工分。就这样微薄的待遇,村社员都抢着找小队队长、大队干部要求参加施工队干活。一天交 8 两粮食就能全天吃饱,省下的口粮可补充家人之不足,一天 0.25元,一个月就是7.5元,按当时小米 价格折合每斤 0.3元,在一个家庭中,可增加 27 斤小米。每人在建筑队吃 2 斤半粮食,2斤半减去8两,等于1.7斤,每月少吃家中粮食51斤,家庭每月增加 78 斤粮,在农民生活要达到温饱时期,可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1969 年以前的生产队分配,每个工日最低为 0.25元,最高为 0.47元,年底,每个工日最低为 0.68元,最高为 0.89元,1970 年以后陆续上升,由最低 1.2 元至 1.5元,最高2.4 元至2.5 元。社员工分值不断上升,与建筑队的贡献不可分。 村建筑业在成长中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并对集体经济和村里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村大队于 1970 年春新建五间红瓦房办公室、卫生室2间、仓库3间、车库2间,同年购置东方红拖拉机一部、40马力拖拉机一辆。又兴建高家窑提灌站、崔白塔提灌站,方便村民浇地。1976 年大队成立木业组,修三八渡槽、建林果园及林果园苗圃基地,又在大队部南端的双曲夹设民兵俱乐部及舞台,还成立了编织组。帮助每个生产小队购手扶拖拉机,大队米面加工机械及增添油料加工机械。又对小学教学设备进行改进。这些项目的经济来源,都是元二庄建筑队源源不断提供的。 1975 年,马投洞乡成立“企业办公室”,统一管理元二庄村建筑队。 二、入驻施工管理处,人才成长开发商 我村村民千百年来一直是头顶烈日、脚踏黄士的庄稼汉,与粪土作伴的泥腿人。加入建筑队,也是很有兴趣的新工作。对建筑队的各种活不嫌脏、累,尽力而为。经由过丈杆量长度,拐尺(木制方尺,求方、手托水平尺测平,线绳系石头垂直,抬大筐回填室内土方,和泥脱土坯砌坯墙,树杆树枝搭脚手,人工搅拌砼和装模,用钩担担两只桶挑砼浇筑现浇项,手拿钢筋焊的铁铲捣固砼,经由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元二庄建筑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管理模式。

自1969年后,安阳县政府加强了对建筑队伍的领导,设安阳县建筑公司驻峰峰管理处。 张振清、李书城 (县建公司设为县建设局),先后參与工作。又政北京(张挑生)、天津、(李大星)、安阳(张会生)、平项山 (李东明》、马投涧等十大办事处,元二庄占二分之一。当时在安阳县内,马投涧称建筑之乡,元二庄称建筑之村。 马投涧元二庄村建筑队在施工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建筑技术人才,如:总工程师李书城、造价师张桃生、工程师张振清、马保生、李大星、李玉明、李荣、马雷、李新民、李清、马福军、张军顺、张运只、张平只、李河英、王合印、张国民、马国城、李春成、李国庆、李东明、李国旺、张模只、张新河、李水全、张国喜、李庆祝、李金海、马小明、李炳查、李春林、张仲喜等

曾经和现有的施工队(未完全统计)有:

北京:张桃生、苏运来、李来喜、李卓学、李东明、李新民、李有明、张振明、李海军等。 天津:张振清、李大星、马保生、张运只、张平只、张新河、李永全、张模只、李清、李秋常、李山常、张太平、李东海、马福军、张军顺、马国成、张国喜、李国庆、李国富等。 河北峰峰矿区:李春成、李庆祝、李运明等。 邯郸市:李炳喜。 山西:张付只、张永安、张振明、马治国等。 郑州:李荣。 安阳:李荣、张桃生、马保生、李大星、李国明、张仲喜、李玉明等。 汤阴:李金海、马校喜。濮阳:李仕永、李国喜、苏运来、张振明等。 平顶山:李荣、李东明、李运明、张新河、马雷、马小明、李仕文等。 鹤壁:李国庆、王合印。 其中多人成长为工、民建开发商。如鹤壁新区民建工程王合印、安阳工业建筑张仲喜。 承建典型及高层建筑的有: 天津:李大星、马保生,承建日本设计的抗震结构,由182 个橡胶垫文撑的住宅 6 层楼,60年以后,上液压机顶起换垫,各一幢。

安阳:李大星,承建三八岗东区高层框架住宅楼两幢。 马保生:谨慎、细心,初中生,钢筋工,出身于水利部对自己承建的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深得安阳县建设局马投涧乡企业办公室公认和信赖。马投涧乡建办公楼的第一人选就是马保生。

三、热心公益,贡献家乡 元二庄建筑之村的建筑业名人致富不忘乡亲,热心公益事业,几年来先后解囊捐献,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的发展。 张振清,为修元二庄水泥路捐献 50 万元,李大星5万元。

李大星,1999年为李氏族谱捐资 5000元。 张仲喜,为元二庄兴建学校捐资 313 万元。 王合印,为元二庄村民修建娱乐场所捐资 45 万余元,捐资派人助村委工作每年出资 3万元。为环境保护出资2 万元,为疫情、村民选举 3000 元,为“古今元二庄” 航拍捐资 5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