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 守时守节——中国银饰鸭子

文/王强 图/革命扬州刘刚

鸭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禁忌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名小吃、名菜中都不乏鸭子的身影,而各地的民俗中同样有很多关于鸭子的内容。重庆龙潭古镇的巴罗寨,有鸭子山、鸭子坪、鸭子洞。广西、四川、安徽等地,至今还有中元节吃鸭子的习俗(传说,去世的亲人在中元节要回来探亲,但奈何桥只有一座,很拥挤。因此,人们杀鸭子祭奠亲属,希望他们的魂借助鸭子游过奈何桥)。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

鸭子,谐音压子,押子,引申为保护孩子。鸭谐音甲,又暗含着科甲方面的文化内容。

从目前留存下来的苏南地区的银饰鸭子来看,至少在清末民国时期,苏南地区的鸭子文化极为发达。从实物来看,鸭子挂件和鸭子帽扣多是配饰。例如,银鸭子锁片便是大型长命锁或项圈的配饰。那么问题来了,这其中有什么民俗故事呢?

首先要说的是,鸭子锁片跟健康有关系。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还有小男孩留辫子的习俗。这其中有一定的民俗内容,更有中国人的一种期盼和祈福。很多身体孱弱的孩子要在头后留一个小辫子,一直要等到身体结实的时候才能减掉,俗称剪尾巴。这代表着儿童告别了童年时候体弱的时期,迎来了茁壮成长的时期。皖北地区至今还有遗俗——剃鸭尾巴。小男孩留着像鸭子尾巴一样的小辫子,有的留到七八岁,有的留到十多岁。留到一定的日子,就要举办仪式,给孩子减掉这个尾巴。减鸭尾那天,男孩的鸭尾吧巴用红绳布包裹起来,亲属都来道贺。这个鸭尾吧巴要由舅舅来剪。当天,舅舅抱着或者背着一身大红的外甥,到野外开阔地中有水的地方。先放鞭炮,然后舅舅打开浑身用红布包裹严实的外甥,减掉他的鸭尾巴。然后把鸭尾巴栓到真的鸭尾巴上,里面包一些钱。将鸭子放飞。 一群围观的人跑上前去抢鸭子。然后再放鞭炮。到家后,将剃头的剪刀扔到房子的后面。亲朋好友送上贺礼。中午举办盛宴招待亲朋。当事人的小男孩要给众亲朋敬酒。

鸭绒一看就很柔顺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2)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3)

刻画得如天鹅一般的一对鸭子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4)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5)

戴琬笔下的鸭子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6)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7)

成对的鸭子,大概是守时守节的大雁的象征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8)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9)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0)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1)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2)

宝盛款,高傲的小鸭子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3)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4)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5)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6)

鸭绒如雀翎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7)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8)

春节文明礼仪手帐(文明礼仪守时守节)(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