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论衡》中记载了“丁公凿井”的故事。春秋时期宋国有位丁公,曾在家中自己凿了一口井,说“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凿井后家里节省了一个人力。没想到经过人们传言后,变成了他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正所谓“眼见未必为实”,经过口口相传,特别是艺术改编之后的东西,往往就会与事实相去甚远。诸多的“抗日神剧”中关于武器,特别是机关枪的描写就是一例。

在冷兵器战争中,弓箭原本是长武器之最。英国长弓是世界上射得最远的弓箭,据估计可以射到160米到220米,有效射程是150米左右。直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被应用于军事后,枪支很快取代了弓箭在射程方面的统治地位。早在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中国就制造了一种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

一挺轻机枪能打多少伏击战:一挺机枪1000发子弹能打多久(1)

▲突火枪画像

01

元代将南宋时期的突火枪改装成了火铳,也是此后几百年间我国最常使用的射击火器。在目前的考古学发现中,最早的火铳制造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当时已经可以做到填充较重弹丸,以及反复装填。明嘉靖帝之后,火铳逐渐分化为轻型手铳和重型火铳,也就是鸟铳和火炮。然而清朝在火器方面的进步并不大,此时西方列国在工业革命中,已经成功在武器方面实现了对我国的超越。近代史上面临外敌侵略时,我国军队都被迫在武器设备落后情况下与敌人进行战斗。

在外国人使用的诸多火器中,最先带给国人“惊喜”的要数机关枪了。机关枪指的是全自动可以快速发射子弹的枪械,这种枪支在诸多抗日剧目中也都有呈现,一支上好的机关枪可以实现对敌军全阵营的压制作用。然而在了解一些机关枪相关的知识后,我们就会发现,抗日神剧中的机关枪很大程度上是被神化了。

一挺轻机枪能打多少伏击战:一挺机枪1000发子弹能打多久(2)

▲抗战片中疯狂扫射的机枪

02

世界上第一挺机关枪是在1851年被设计出来的,在普法战争中曾经使用过。1862年美国人理查德·加特林发明了现代机枪,他也被视为机枪鼻祖,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称机关枪为“加特林”。目前机枪主要有轻机枪、重机枪、大口径机枪等几种,有效射程在500到800米。其中通用机枪可以在射中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可以说是机枪中的“王者”。

现代机枪的射速极快,对于子弹的消耗非常大。晚清名臣李鸿章在第一次见到马克沁机枪的时候就被震惊了,当然也他准确抓住了这种武器的关键,就是对子弹的消耗——据当时准备将机枪卖给清政府的军火商所说,它的射速是每分钟600发子弹。当时的清廷根本承受不起这种巨大的子弹消耗。

一挺轻机枪能打多少伏击战:一挺机枪1000发子弹能打多久(3)

▲马克沁机枪旧照

03

现如今,大部分现代机枪的射速都能达到每分钟500发子弹以上。这么看起来,在战场上射击数千发子弹对于机关枪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事实远非如此。真正身处战场上的时候,机关枪的使用要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很难连续开火几分钟。其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就是子弹与枪管高速摩擦产生了大量热量,枪管会因为过热导致变形。变形之后轻则影响精准度,重则弹药在枪管之中就会炸膛,造成枪毁人亡的结局。

因此机枪在设计时都加入了冷却功能,大部分机枪实现冷却的方式是换枪管,也有少部分使用其他方式降温。但无论如何,在使用机枪时,扣着扳机不放一口气打出所有子弹,都绝不是正确使用的方式。

一挺轻机枪能打多少伏击战:一挺机枪1000发子弹能打多久(4)

▲机枪手照片

正确使用的方式是点射与扫射结合,即使在战况激烈的战场上,最多射出150-200发子弹后也要暂停一下,让枪支得到冷却。因此所有抗日神剧中,在短短几分钟内消耗掉数千发子弹的情况都是不尊重事实。真正身处战场上时,一挺机关枪消耗掉一千发子弹的速度往往要超过半个小时。对此网友不由得吐槽,抗日神剧里那种打法太“败家”了。

而且机枪手由于其高射速对战场的控制能力,往往一出现就会成为敌方重点打击对象。若是机枪手不进行转移,而是在同一位置连续进行定点射击,恐怕不过多久所有敌方的手榴弹、导弹、火箭筒等武器都会优先瞄准这里。因此机枪手很少单独行动,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各司其职,负责带弹药、拆装等不同职责。在成熟的小组中还会配有副射手,在射手受伤或牺牲后顶替其位置。

一挺轻机枪能打多少伏击战:一挺机枪1000发子弹能打多久(5)

▲机枪小组照片

结语

因此,虽然机关枪在战场上有着极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就像《战国策》中所说的:“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说的人多了谣言就会成为事实。如今各大剧目中不讲究事实盲目夸大机关枪作用,使很多人也受到了错误信息的影响,这并不利于历史或者武器知识的普及。即便是艺术作品,也应当遵循一些基本的事实信息。

参考资料:

《论衡》

《战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