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校名卷有初中版(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一语文试卷部分摘要)(1)

华师大二附中高一年级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10分)

① ________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② _________ , _________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③ _________ , _________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④桂棹兮兰桨, _________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⑤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_________ , _________ ”两句,写自己从梦中惊醒,因惊惧而心跳。

⑥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_________ , _________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

①怅家廓

②概当以慷,忧思难忘

③蟹六跪而二整,非蛇鱼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击空明兮溯流光

⑤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2 - 6题。(16分)

有命无运和有运无命

詹丹

无常,是出家人解释人生命运时习用的字眼。而所谓命运无常,又不能简单理解为命运两亏,它常常表现为有人命长却运短,有人运好却命不长。命和运凑在一起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暂或根本就背离,才让人有命运无常的感叹。

  《红楼梦》写的是贾府的衰败史,却以甄家一段小荣枯为开头。第一回写甄士隐抱着独养女儿英莲在门口时,有路过的僧人对其大哭,希望英莲跟他出家。僧人对英莲未来人生下的断语,就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虽然甄士隐没有理睬僧人的话,但后来英莲的人生历程,完全符合这一预判,不但她本人被人贩子拐卖,让父母备受打击,甚至还让甄士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遁入空门。而英莲自身的命运,也是几经波折,这倒不是说她永远沉沦在底层,而是几次在生活显出幸福曙光时,又被拖入更深的黑暗中。从安康的士绅家到被人拐卖,从让冯渊一见钟情到遭薛蟠横刀夺爱,从临时进大观园享受诗情画意生活到受夏金桂折磨,命运的无情播弄,每次都是以残酷的生活打击,来彻底击碎她内心升腾起的幸福感。让一个呆于写诗的心灵,遭遇全然不懂诗性智慧的呆霸王,以这所谓的“两呆相遇”,来完成“无常”的命运嘲弄的主题。

  此外,小说还设计了另一个颇具特色的人物,与英莲构成特殊关联。第七回写周瑞家的第一次在薛姨妈处看到已经称呼为香菱的英莲时,直接的反应是她像秦可卿,所谓“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王夫人身边的大丫头金钏也对此认同。这首先,当然是因为两人的长相都特别漂亮,是周瑞家的赞叹的“好个模样儿”,但更重要的,作为一种更具总体性的品格联系,促使我们去寻找形象之外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当香菱出现在贾府时,当周瑞家的询问她的父母和身世时,她一概以“不记得”来回答,从而成为贾府众人视野中谜一样的人物。而秦可卿,也恰恰因为是养生堂抱出来的,同样因为身世的“当时已惘然”,作为谜一样的人物,与香菱形象构成了又一次叠加。

  不过,小说借助艺术设计把秦可卿与香菱关联起来的目的,恰是要在命运无常的层面上构成互补性理解。如果说香菱是有命无运,那么秦可卿恰好相反,是有运无命。作为身世不清不楚的人,秦可卿得嫁宁国府当上长孙媳妇,实在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离奇好运事,而且她不但貌美如花、性情温和,更是受到了贾府上下的普遍喜爱。小说多次写到了周边人对她的赞誉,贾母评价说:“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及至得病卧床后,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发了一番感慨说:“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秦可卿去世时,类似的侧笔描写又一次出现:“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秦可卿的人生,似乎一直处在众人的眷顾爱戴中,但可惜生命力太弱,最好的运气,竟没有稍长一点的生命来承载,只能夭折在青春美貌、幸福人生的鼎盛期,岂不痛哉!

  如果说,香菱的有命无运,使她自然获得了现实意义上也是小说世界里的生命长度,能够从甄家穿越到贾府,演绎着人生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凸显了女性在人际交往世界里的痛苦遭遇,成为女性应该得到来自社会同情可怜的“应怜”(英莲)。那么,有运无命的秦可卿短暂出场,在小说世界里匆匆走过,在人际交往中曾经的如鱼得水,也许仅仅是一种表象。因为,当张太医论其病因而点破她“不如意事常有,思虑太过”时,似乎又把掩盖在表面受宠下的内心焦虑感,暗示了出来。好运无法获得好命支撑,似乎又不完全是自然生命力的问题,它或多或少还暗示了,对一个女性来说,好运的获得,其实是需要以生命的透支为代价的。这样,有命无运和有运无命,才成了互文足义的关系互补,指向了女性命运无常背后的那种不幸的恒常性。这种恒常的不幸,是与贾府四位小姐即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名字谐音的“原应叹息”息息相关的,也是作者意图点明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大主题。

但小说真正深刻的地方是,当僧人以命运无常来解释女性的悲剧时,这种解释,也是被悲剧中女性、被世人所自觉认同的。我们看到,当被拐卖的英莲听说冯渊不愿意作为交易来随便买她,而更愿意慎重其事娶她过门时,她把这种可能降临的幸福,感叹为自己“罪孽可满了”。而冯渊被薛蟠打死后,审案的贾雨村又把这件凶案感叹为“孽障遭遇,亦非偶然”。诸如此类的感叹,不过是说明了,一切社会问题、制度问题,统统在难以一探究竟的命运无常的必然性里,得到了解释和安慰,同时把这些问题予以了消解。于是,对人之命运的无奈哀叹,就不自觉地成了对不合理社会的有力辩护。这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人的悲剧,更是在不自觉中揭示的思想意识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2.第③段中的“又一次叠加”具体是指 _________ 。(2分)

3.不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理解或推断是(   )。(2分)

A.命运无常表现为命长运短,运好命短,命和运凑不到一起。

B. 甄士隐遁入空门,是后悔当初没有理睬僧人对英莲的断语。

C.秦可卿“思虑太过”,故而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真正如鱼得水

D.以命运来解释女性悲剧,恰恰揭示了思想悲剧与社会悲剧。

4.下列对第④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把香菱和秦氏相关联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两人形象的相似性。

B.秦氏身世不清不楚却有离奇好运,主要是用来和英莲的形象对比。

C.直接引述贾母和尤氏的赞语,意在凸显秦氏有命无运的个人悲剧。

D.秦氏形象与香菱形象有叠加亦有不同,共同完成命运嘲弄的主题。

5.为什么《红楼梦》写的是贾府的衰败史,却以甄家一段小荣枯为开头?说说本文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5分) -

6.小梦同学在假期完成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对其中第一回的《好了歌》有些困惑,按照本文第⑥段作者提供的“命运无常”的视角,该如何理解这首诗歌呢?请结合下面的《好了歌》节选,向小梦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泵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2.秦可卿和香菱在外貌基础上的身世上的相似

3. B

4.AC

华东师大二附中 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考试时长:12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考生注意:所有作答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8分)

(1)鼓瑟希,铿尔, _________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论语·先进》)

(2) _________ ,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3)今乃 _________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李斯《谏逐客书》)

(4) _________ ,凭轩涕泗流。(杜甫《登高》)

(5)玉鉴琼田三万顷, _________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_________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6)《短歌行》中,曹操以“ _________ , _________ ”两句想象贤土来访,表达求贤若渴之情。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征程,正是无数革命先烈,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铺就了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

①前赴后继赴国难 ②铮铮铁骨战强敌③血肉之躯筑长城

A.②①③B.②③①

C.③②①D.①②③

二阅读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 - 6题。(12分)

①中文里表达废墟的最早语汇是“丘”,本义为自然形成的土墩或小山,也指乡村、城镇或国都的遗址。安阳出土的一段占卜刻辞记录了一位叫图的卜者曾问先灵:“乙巴卜,围员,丘出鼎?”假如这里说的鼎是前代埋下的宝藏,那么掩蔽鼎的丘便很可能是古代庙堂的遗迹。在东周时期的文学里,丘的这种含义变得更加明确。届原的《哀即》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曾不知夏(厦)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先!“诗人的文字似乎体现出一种悠远的回眸——旧都成为荒芜之地,以往木质结构的宫殿已然消失不见,唯有建筑基址以“丘”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②历史上大量的文学和图像描述并赞美曾经矗立在残存基址上的辉煌建筑.称它们为“台”,并将其视为政治权力的最高象征。东周时,楚庄王修筑“五仞之台”宴请诸候,邻国宾客们做于台之雄伟,同意与楚国结盟:秦穆公带领外国使节游览自己的壮丽宫宣以求震慑之效,而使节们也确实把这些建筑看成是超乎人力的构造。历经两千多年,这些曾经高大华丽的建筑在高度和体积方面消磨已甚,因此,“丘”的含义更多指向建筑往昔之所在,建筑物的主体形态早已荡然无存。

③在典型的欧洲美学传统中,一座“理想”的废墟,既需要朽做到一定程度以畅显历史不朽的永恒,也需要在相当程度上被保存下来,呈现悦目的景观,以凸显当下之易逆和所有现世荣粗的昙花一现。若要同时满足以上两方面的需求,废墟的建立必然依托于一个筒单的事实,即这些建筑及其遗存都是石质的。石头表面由自然力量形成的岁月蚀痕促使人们对这些遗迹细巾品味,这些建筑及其遗存因而被视为各国文明起源的象征,激发出普世性的美感与敬畏。不知不觉,西方的废墟观念已融入全球的废她活语和想象中。与此同时,这种观赏也暗示了木质结构由于其物质性的短命无常,永远无法变成可与前者相提并论的审美客体。

④以上论述在欧洲美学传统的语境里是合情合理的,但问题是:在中国,大型的石质纪念物直到1世纪才变得流行,那么为什么像我们在《哀郢》里读到的,废墟的观念在此前的古代中国仍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呢?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古代中国对“废撞”的理解是建立在“取消”这个概念之上的。废墟所指的常常是消失了的木质结构所留下的“空无”,正是这种“空无”引发了对往昔的哀伤。凝视着一片残地断壁,或是面对着历史留下的沉默的空无,观者会感到自己直面往昔,既与它丝丝相连,却又无望地和它分离,怀古之情由此而生。

⑤颇有意味的是,“丘”除了指自然形成或人为造成的土墩以外,还有另一种含义。《广雅》说:“丘,空也。“在传统文学里,含有”丘“字的合成词包括”丘城“(空城),”丘荒“(空时、荒野)等。所以说,丘的两种含义 -- “建筑物通迹”和“空无”的状态,一同建构了中国本土的废墟概念。

⑥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概念,即使将近两千年后,我们俩可在石涛《泰淮忆旧》图册的两幅画里看到它的存在。其中一幅画没有广阔的山川作为背景,也没有行人的踪迹,一个荒丘占据了整幅画面,碎石上荆林丛生。美术史家认为,这幅画中表现的荒丘可能是昔日的南京宫城。余宾硕在追湖了南京宫城的辉煌后,把目光投向了宫殿当下的状况·“今者故宫禾森,吊古之士过荒烟白露、船鼠荆楼之墟,同一陆瘦感叹。”这些文字与屈原《哀郢》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在另一幅描绘南京雨花台的画中,石海将自己置于一个硕大的土丘之上,谜望远方。土丘轮廓柔和,寸草不生,与周围风影形成鲜明对比。很显然,石涛试图表现的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山丘,而是一个人造的土墩。石涛在题诗中叙说了他与这个古台的关系:“雨花台,予居家泰淮时,每夕阳人散,多登此台,吟罢时复写之。“石涛所登之”台′正是以它的贫瘠和荒芜,即它的“空无”,引起了观者的怀古之思。

⑦因此,“丘”作为一种独特的废墟概念和形象,在传统中国文化和艺术中绵亘不息。

(选自《废墟的故事》,有删改)

3.第③段中的“这种观赏”具体是指 _________ 。(2分)

4.第①段中引用的安阳占卜刻辞是否可以删除?请陈述理由。(3分)

5.文中多次提及屈原的《哀郢》,对其作用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以屈原《哀郢》为例,佐证东周时期文学中的“丘”明确包含非自然遗迹的叉项。

B.第④段提及屈原《哀郢》,论证早在石质纪念物流行之前,“废墟”的观念已经长足发展。

C.第⑥段提及屈原《哀郢》》意在指出,“丘”带给观者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并未随时间改变。

D.作者对屈原《哀郢》诗句的截取,突出了“夏之为丘”、“东门之芜”中所蕴含的悲戚感。

6.从全文构思角度,分析作者在第③段引述欧洲美学传统中“理想”废墟的用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 - 9题。(8分)

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北宋]欧阳修

晴原霜后若榴红,佳节登临兴未穷。

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

金壶洛洒毫端墨,玉鏖①交挥席上风。

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②酩酊一衰翁。

[注] ①玉鏖:古人清谈时所执玉柄鏖尾。①篮算: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7.写出本诗中押韵的汉字 _________ 。(1分)

8.对本诗一、二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霜后”“登临”等词语推断,本诗中的“佳节”当为重阳节。

B.“若榴红”三字一扫悲秋之感,隐含作者对美好秋景的喜爱之情。

C.“花光摇露”写山花带露而启,在日光照耀下呈现一种静美之态。

D.“山色入樽”以酒中倒影写秋日山色迷人,透露出作者陶醉之情。

9.结合全诗,赏析“衰翁”形象。(4分)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8分)

(1)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4)《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

(5)《劝学》中,作者用“木”和“金”作为喻体,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按要求选择。(2分)

下面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B )

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10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民俗专家,(甲)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应该深厚,(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丙)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务必光临。

A. 甲B. 乙C. 丙 D. 丁1.(8分,每空1分)

【解析】A.“应该深厚”不得体,应该用肯定句式,比如“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C.“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邀请对方指导,却提出“认真”的要求,显然不得体,可改为“提出宝贵意见”。D.“务必”,语气太生硬,有要求的意味,可改为“敬请届时光临”。

阅读(一)(17分)剧作家与戏剧性

一出戏演完了,当你随着人流涌出剧场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声:“不错,真有戏!”或者是:“我都要睡着了,没戏!”“有戏”或“没戏”是观众评价一出戏的常用标准。可是,究竟什么是“戏”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性”究竟涉及一些什么问题?剧作者该如何对待“戏剧性”呢?

②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曾经对“戏剧性”一词进行了探讨。他说,“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这个词的意思有三个:(1)戏剧的材料;(2)能产生感情反应的;(3)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只有第一、二两个定义才合乎‘戏剧性’,而第三个则应该是‘剧场性’。同时,第一个定义太抽象,可以不用。那么‘戏剧性’就只专用于‘能产生感情反应’,那么各种混淆也就一扫而清了”。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探讨这个结论,就会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剧作家究竟靠什么“产生感情反应”?为了得到观众的“感情反应”,剧作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剧作家同小说家,抒情诗人都要使读者、观众“产生感情反应”,他们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英国的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指出:“关于戏剧性的唯一真正确切的定义是:任何能够使聚集在剧场中的普通观众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他认为:“任何进一步限制‘戏剧性’一词含义的企图,都只不过是表现了这样一种看法——某些表演形式将不会使观众感到兴趣,而这种看法常常会被实践所否定。”如果我们正视创作实践存在的复杂情况,就不能不承认阿契尔这种看法的合理性。假如有人认为一个剧本的某种处理方式是具有戏剧性的,就匆忙做出结论:不这样处理就不会产生戏剧性。这种论断,十有八九要被新的创作实践所推翻。

由此可见,对“戏剧性”一词下的定义大都过于笼统,再进一步限制这个词的含义,又难免失于武断。我们的剧作家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却在广泛地使用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它充满了巧合,出人意料,就会有人说:“这真是戏剧性的!”人们在街头观看一场争吵,有人逐渐失去了兴味,又会说:“走吧,没戏了!”甚至人们在读小说、看电影时,如果感到枯燥无味,也会失望地说:“没戏!”至于在文学评论、电影评论中使用“戏剧性”这一概念,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是不乏其例。

⑤有人说,剧作家并不是先要从理论上搞清什么是“戏剧性”才去写戏。这也许是对的。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他在写小说之前,曾经看了不少短篇小说,却没有读过一部“小说作法”之类的东西。他是反对这类东西的。在戏剧领域中,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规自古有之,但这类法规,对剧作家的创作实践未必有多少用处。法国著名的剧作家博马舍在为“严肃戏剧”(即“正剧”)辩护时,曾经激动地质问那些“规则”的制造者们:“规则在哪个部门的艺术里曾经产生过杰作?”戏剧历史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剧作家都是敢于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

⑥但是,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不需要去掌握有关戏剧创作特殊规律的基本原则。袁枚曾经说过:“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学和变是辩证的统一。不学,就谈不到变;不变,就难免流于食古不化

⑦艺术的特性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小说家、电影家、戏剧家以及诗人、画家等等,都要竭力使读者、观众对自己的作品“发生兴趣”、“产生感情反应”。他们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深刻地理解不同艺术样式的特殊表现手段。所谓“小说味”、“电影味”、“诗味”、“戏剧性”,就是由不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形成的。因此,要搞清“戏剧性”一词的具体含义,首先就要弄清:戏剧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是什么?

3.第⑥段加点词“食古不化”在文中的含义是一味地学习前人的戏剧创作经验,拘泥陈法,不善于变通。(2分)

4.下列对“戏剧性”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D )(3分)

A.能产生感情反应的艺术形式都是戏剧性的。

B.对戏剧性的处理方式总是唯一的。

C.懂得戏剧性,是剧作家创作实践的理论前提。

D.戏剧性由戏剧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所形成。

5.对第④段画线句在本文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4分)

画线句指出了“戏剧性”定义的两难处境(1分)。承接上文所引用的两个“戏剧性”定义(1分),反映了剧作家在认识“戏剧性”方面的困难,引发读者对“戏剧性”定义的进一步思考(1分),进而引出剧作家创作前是否需要掌握何为“戏剧性”这一话题(1分)。

评分说明:画线句内容的概括,1分。承接上文,1分。引发思考,1分。与第5段的关联,1分。共4分。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首先,由日常现象引出讨论对象,即戏剧性和剧作家(或,引出论题:剧作家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戏剧性”)(1分);

然后,借助美英戏剧理论家的观点分析戏剧性的定义,进而指出戏剧性的定义过于笼统给剧作家带来认识上的困难/剧作家认识“戏剧性”困难的原因(1分);

在此基础上,提出剧作家不要囿于戏剧性的定义,要敢于突破成规、勇于创新(1分);

接着,指出剧作家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和基本原则(1分);

最后,指出理解戏剧性具体含义的关键所在/特殊表现手段(1分)。

层层推进,逻辑严密(1分)。

7.英国戏剧理论家尼柯尔认为,作为日常用语的“戏剧性”,其涵义主要指意外性、震惊性或巧合性、反常性。请用尼柯尔的理论,分析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子中所包含的戏剧性。(3分)

作者借助第一段划线句中两个观众的评价,就是为了强调戏剧应该让观众获得“意外性、震惊性”等的“感情反应”。[句子目的1分]戏剧强调“无巧不成书”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都是为了表明戏剧性是戏剧的基本元素。“真有戏!”指的就是戏剧冲突太强了、情节处理令人意外、人物命运的翻转令人震惊了的意思;“没戏!”是指戏剧平铺直叙、不吸引人,演员的表演没有能够把角色的内心冲突表达出来、演技不到位等。[分析1分]因此,百姓话语中的“戏”的内涵与尼柯尔的戏剧性的主要元素基本是相合的。[回应题干1分]

2020华东师大二附中十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一 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白露未已。(《诗经·国风· ·蒹葭》 :

(3)《采薇》中运用了“以乐衬托哀”手法的两句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诗经》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与字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宛在水中(zhǐ) 洄从之 道阻且:弯曲

B.击鼓其(tāng) 踊跃用兵 死生阔:合

C.说怿美(rǔ) 取彼斧斨 洵美且异:特别

D.四月秀(yāo) 十月陨朋酒斯:晚餐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水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了歌者所经历的坎坷、悲酸以及执著的爱。

B.诗人运用“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意象,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更隐含为这片土地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并不是指诗人自己,而是一种独特意象的表达。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5分)

《不学诗,何知疫?》杨应奇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日本在援助中国的物资上写上这八个字,在让人感到暖心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

②在这特殊时期,《诗经》中除了有这些特别暖心的诗句,还有许多关于病疫流行及防治的描写。“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小雅·小旻))就是描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一场病疫。这句诗的意思是:上天降临的瘟疫在肆虐,无情的荼毒人间,可是防治的政策摇摆而又乖僻,这样的日子哪天才能终止。《诗经》中还有许多防治病疫的措施和药物,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应对疫情有许多启发。

③《诗经》中有记载高温杀菌的。在与病疫斗争的过程中,中华先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智慧,这首先体现在各类抗疫防病的民俗仪式中。《庭燎》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描述了周代王宫夜晚燃烧竹竿的习俗。正月初一在庭院里燃烧竹子是为了驱赶“山臊恶鬼”,山臊是一种生活于山间的鬼,往往喜欢在春节前后袭扰民间,造成严重的疫病。烧烤竹竿、驱除山臊的仪式反映了先民在高温杀灭病毒方面的认知。

④《诗经》中有描写饮酒除疫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上曾说饮酒可以杀死病毒。虽然这未必科学,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喝酒避疫是一种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诗经》中饮酒可以解忧,可以祭祀,可以庆贺,可以饯行,也可以保健除疫。如《豳风· 》中“八月剥枣,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里的饮酒就是说可以除病长寿。《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此诗记鲁僖公派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鲁僖公在泮宫设宴庆贺,祝愿健康长寿。正如《黄帝内经》中说酒的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孙思邈将酒评价为:“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历代中医认为,“酒为百药之长”,对其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以其制备药酒而使药力大增的作用倍加推崇。古人还喜欢饮用雄黄酒、朱砂酒等药酒,并以酒拌水洒喷庭院及内室,目的都是为了防毒避害。

⑤《诗经》中有中药防病的诗篇。《诗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由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也较广泛地记录了阴阳、五行、脏腑、疾病、药物、治疗、保健等医学内容。《诗经》中记录各种花草约有149余种,可以作为药物的有60余种。记录木本药的有20余种,如桐、柏、梨、槐等。记录虫类药物的有90余种,如鸿、蟾蜍、虿(全蝎)……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利用身边的药材祛除病魔。

⑥《诗经》中有富于诗意的植物名字,实际上也是防病治病经常用到的中草药。其中以中药命名的诗词就有多首,例如《卷耳》、《茉苜》、《木瓜》、《蒹葭》等。《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可玩可食的青黄色木瓜,是情人间的赠物。药用首载于魏晋间《名医别录》,名木瓜实,谓主湿痹邪气,霍乱吐下,转筋不止。《卫风·伯兮》中的谖草,即今之萱草、金针菜,认为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郑风·溱洧》中的蕳,是一种芳香的兰草,用之沐浴或佩带,可芳香辟邪,带来安康吉祥。《王风·采葛》中的艾、多首诗涉及的蒿之类,采来晒干扎把,点燃作灸用止痛,或生烟熏蚊,或烧灰淋水取汁浣衣,都是当时的药用植物。《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⑦你再仔细看看,《诗经》中还真的有用来清肺化痰、止咳去热防治肺炎的中草药。《国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可不只是一首缠绵爱情诗,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其中的“杞”就是枸杞,“桑”指桑树,一般入药桑叶用于外感病、桑白皮用于肺热咳嗽,桑葚用于补肝肾。

⑧《诗经》有善待自然的诗篇。恩格斯说: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诗经》中有许多告诫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诗篇。《小雅·鱼丽》是一首描写贵族宴飨宾客的诗。“物其有矣,维其时矣”表达了周人的自然资源保护观。毛传曾评: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意思是说,物产所以丰足,鱼兽所以敷用,关键在于人的“取之有时,用之有道”。人类要生存发展,不可能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必须合理适度。《鱼丽》强调的“时”代表了自然资源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山中草木、水中鱼鳖、林中野兽就会成为人们可以持续利用、永不枯竭的资源。周代规定春夏两季严禁采伐林木,季秋之月“乃伐薪烧炭”,仲冬之月“则伐木取竹箭”,以保护山林资源。又规定在动物繁衍生长的春夏季节,严禁捕捞斩杀,孟春之月“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天飞鸟,无庚无卵”,仲夏之月“无大田猎”,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

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在这特殊时期,我们何不再读一读《诗经》,宅在屋中亲近诗词中大自然,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有删改)

3.第④段中的刘线句选自《诗经·豳风· 篇目名))(分)

4.下面选段是从原文当中截取的,根据文章段落的内容,应该填入到( )(3分)

《国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这里所说的“芣苢”实际上是车前草,其叶和籽都入药。中医认为车前子有利水清热的功效。用于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A.第④段 B.第⑤段 C.第⑥段 D.第⑦段

5.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作者意图表达的一项是( )(3分)

A.日本在援助中国的物资上的八个字让人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 《诗经》中有许多防治病疫的措施和药物,对当下疫情有启发作用。

C. 《诗经》中那些描写饮酒除疫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习俗是不科学的。

D.从《诗经》中可看出利用身边药材祛除病魔的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

6.请分析第⑧段划线句引用恩格斯的话的作用。(3分)

7. 《长江日报》记者认为在疫情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表达不如“武汉加油”有感染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6分)

《哦,香雪》(节选)

①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 月亮原来是这样的! 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 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②对了,今晚台儿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对了,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 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③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④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⑤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⑥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⑦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⑧哦,香雪! 香雪!

8. 《哦,香雪》的作者是 。(1分)

9.分析第①段中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10.第②段划线部分是否可以删除,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11.赏析第⑧段的作用。(4分)

12.有人评价《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4分)

广告

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 昆虫记(套装共2册)

作者:[美],埃德加·斯诺,[法],法布尔

京东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3—15题(8分)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3.“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运用了“诗经六义”中的 (1分)

14.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

D. “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15.全诗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7分)

①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①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②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②,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③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③。”

④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率:行走。②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③宰:家臣,总管。

1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有伯夷、叔齐( ) (2)是吾也( )

(3)使尔多财 ( ) (4)楚昭王师迎孔子( )

17.用“/"为第②段划波浪线断句。(2分)

夫 子 之 道 至 大 也 故 天 下 莫 能 容 夫 子 夫 子 盖 少 贬 焉

18.第③段画线句反映了孔子对颜回怎样的心情( ).(2分)

A.嘲讽 B.羡慕 C.欣赏 D.担忧

19.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20.为什么孔子从三个人中选择了子贡出使楚国,而不是另外两个人.。(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4分)

《诗集传序》(节选)

[北宋]朱碧

①或有问予曰:诗何为而作也。

②予应之曰: , ,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③曰:然则其学之______当奈何。

④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於雅以大其规,和之於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性情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_______。

21.将二个虚词填入第③段、第④段的方框中,最适合的一项是( ) . (1分)

A.者 也 B.于 也 C.乎 矣 D.也 矣

22.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下面四句话,填入第②段划线部分内。( )(3分)

①感于物而动 ②人生而静 ③性之欲也 ④天之性也

A. 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23.下列选项能够准确概括第②段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所以产生的原因。

B.诗歌的体制及其流变。

C. 《诗经》所以产生的原因。

D. 《诗经》的体制以及流变。

24.第④段论述了学诗的基本原则,请评析作者的论证思路。(4分)

25.作为一篇序,本文的写作方式颇具特色,请作分析。(3分)

三 写作(70分)

26.请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复杂记叙文.要求如下:

(1)要有具体的记叙与描写(2)字数要求: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