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是什么?「觉知」是什么?它们一样吗?经常在冥想中说到觉知、觉知力,对此,需要做些细致的阐述。

因为,我发现很多读者并未真正知晓其深意,或许,只是按照普通的文字来读过。这也真正体现出有习练、没有习练、习练状态等之差别。同时,再次深感先贤圣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高妙。

冥想和观想有什么区别(成其大觉者谓之佛)(1)

根据经典,结合自己的习练体悟,我认为「觉知」,是一个动词,是一种行为状态,包含「觉」和「知」两部分。

按照《说文解字》的释义,「觉」是一个「感」,「感触、触碰」的过程,是「觉照」、「照见」,至于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个或多个面向的照见又另当别论了。「知」是一个「应」,「收受」的果报,是「知晓」、「知道」,是「知觉」的状态。

做个形象的比喻,比如开水,「觉」是手触碰开关的方式,「知」是开关动了、水流出来了的反应,此时,「知觉」里有这些信息。在冥想中是周流不断的,如同这打开的水龙头,水源源不断地流出。

冥想和观想有什么区别(成其大觉者谓之佛)(2)

觉知,是身心同时发生的,而不是身心分离者可以体验到的。

比如,吸气时,气息的进入;呼气时,气息的离开,你都是非常清晰地「照见」的。当然了,这能照见多少,就是觉知力的强弱,觉知的功夫了。

既然是身心同时发生的,这也就意味着,身心状态不佳时,觉知力受影响。这非常明显了,平常我们感觉疲惫时,就懒得理身边那些无关紧要的,对于自己的领域也变得迟钝些。

冥想和观想有什么区别(成其大觉者谓之佛)(3)

作为冥想者、知觉者,其具备的觉知力(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觉知的对象,这三者处于不同的状态时,是所获取的知见,即「知觉」是不一样的。

在《瑜伽经》中有这样一段阐述,「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

这里,明确地指出了「真正的知见」是如何而来。我们想要获取真知、真见,就要让自己的觉知力能够照见「被知觉者」、觉知的对象,能够直观对象,照见其本来面目,如其所是,而不是扭曲、投射等。

冥想和观想有什么区别(成其大觉者谓之佛)(4)

成大觉者,谓之「佛」。

我们常说,佛是「觉者」、「觉悟者」。这从佛的全称「佛陀耶」可以很好地知道。佛「觉」、陀「悟」、耶「了」三个字,即:觉知(觉)、领会(悟)、圆满「了」三层意思。

事实上,这有三个境界:自觉,格物致知;觉他,觉知利生;觉行圆满,知行合一。佛陀耶属于三觉圆满的最高果位,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行持的目标和方向。

冥想和观想有什么区别(成其大觉者谓之佛)(5)

我们平常的有情众生,因色相性势的好恶、部分觉知障碍(钩牵障碍),不能完全自觉,常常需要开示明心与警策(戒律)等助力,才能正常觉知。

我们的觉知处于「动态平衡」,可塑性大,可教可调。因此,我们需要时常静坐冥想,时常积极主动去提升觉知、平衡觉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