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张爱玲去美国后的生活状况,实在是了解有限,因为我们对她的了解,多半来自于她的文章,而她后期减产,作品也极少谈及美国生活。如今从她的几部自传体小说中也很少看她写赴美后的生活,寥寥几笔而已。

《同学少年都不贱》,写的倒是女主人公赵珏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在赵珏身上很容易发现她与张爱玲的相似之处。不过,张爱玲生前并未发表这篇小说,与《小团圆》一样,都在她身后才出版。

朋友还是老的好张爱玲(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1)

张爱玲


同学少年都不贱,恩娟的原型是谁?

《同学少年都不贱》是张爱玲的晚期作品,在叙述的过程中常常夹杂着许多回忆的片段。这篇也同样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只是,我们不能将文中的人物与张爱玲及身边的人一一对应。

首先不能对应的人物便是恩娟。

我们所知的张爱玲的女性好友,除了后来的邝文美,就是一个炎樱了。而炎樱后来也在美国。所以,看到《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恩娟,读者如我,第一印象,想当然地会以为她的形象脱胎于炎樱。


朋友还是老的好张爱玲(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2)

张爱玲和炎樱


恩娟因为嫁得好,在美国的境遇越来越好,与赵珏渐行渐远。这一点,与炎樱、张爱玲的关系,可对应得上。

赵珏的母亲和姨妈都喜欢恩娟,也很像张爱玲的母亲对炎樱印象很好。

不过,恩娟并非炎樱那样的混血儿,容貌“单眼皮,小塌鼻子,不过一笑一个大酒窝,一口牙齿又白又齐。”她与赵珏是女中同学,而不是如张爱玲、炎樱那样是大学同学。恩娟的父母也跟炎樱的父母也完全不同,家里情况全都对不上。

假如只当这是小说,将恩娟视为以炎樱为主要原型的人物,倒是勉强可以对上去。只是,这样硬套上去,读者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这不是张爱玲的风格,也没这个必要。

最重要的是,张爱玲虽然比较内敛,朋友不多,但也不能说她除了炎樱,就没有别的交往较多的女同学。

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中提到张爱玲在女中的两个同学,都跟她同一寝室,一个姓吴,离她家不远,暑假时常带弟弟一起来他们家玩。另一同学张如谨,家在镇江,与张爱玲关系不错,也喜欢文学,后来结婚了,不再写作。

这两个人,从张子静提供的资料来看,跟恩娟都没什么关系。

恩娟的原型,据张爱玲的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宋淇邝文美夫妇之子)猜测,可能是张爱玲在女中的低一级的校友张秀爱。

张爱玲在给宋淇的信中提到她在美国见到老同学张秀爱。

“据万燕《算命者的预言》一文,张爱玲的中学同学顾淑琪回忆,张爱玲‘和低一级的张秀爱玩得很好,什么都对她说,张爱玲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讲话会笑’。现在照信上说,张秀爱后来到了美国,嫁得不错,似乎很有恩娟影子。我又联想到,“恩”、“爱”恰巧是一对,而“娟”、“秀”都有“美丽”的意思,那么恩娟是否取材于秀爱呢?这是我的猜测。”

这是宋以朗先生的猜测,恩娟到底是谁,不得而知。

总之,不管是《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赵珏与恩娟“从此她们断了音讯”,还是现实生活中张爱玲和炎樱的渐行渐远,都有一种故交散落天涯的沧桑感。

朋友还是老的好张爱玲(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3)


张爱玲为何要写女生的同性之爱?

在《同学少年都不贱》中,赵珏和恩娟在女中时感情很好,类似于同性恋爱的关系,但完全是朋友。

小说中用了不少篇幅写女中学生之间的那种同性爱情,有依恋、有嫉妒,也有利用。

恩娟与另一女生芷琪常在一起,用赵珏的话说,恩娟对芷琪一往情深。相比之下,恩娟与赵珏的感情较为纯正,换种说法则是,她们俩的关系虽然比较好,但也不算特别亲密。

赵珏对另一个名叫赫素容的女生则充满了恋爱的情愫。她会在一张纸上写满赫素容的名字,会悄悄地将赫素容的绒线衫袖口贴在面颊上依恋一会儿。毕业前夕,她将家里的一对银瓶改刻了几行字送给赫素容——这一情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也有过。

与另一个女生形影不离的赫素容后来拜访了赵珏那个大得惊人的家。赵珏去见她时的情态,与女孩子与心上人相见时一模一样。赫素容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去北京读书后又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她。

不过,在最初的狂喜之后,赵珏意识到这是赫素容看中了她家有钱,想利用她。这段感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小说中这些同性恋爱的描写,更像是写少女之间具有占有欲的友情。这种较为暧昧的情愫,却为后来赵珏替自己寻求宽慰提供了参照。

赵珏是在经历了赫素容之后,才更加体会到恩娟的好,“恩娟就从来没对她传过 教。”——这一句好像贾宝玉拿林黛玉也薛宝钗对比。

正是因为赵珏对这段友情看得重,加上少女时代的感情很纯真,不涉及家境、社会地位等世俗因素,才会有中年后境遇差别较大时产生的心理落差。

朋友还是老的好张爱玲(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4)


三重感触与不同层次的人类需求

赵珏到美国后与恩娟重逢,两人的境遇差别较大,再加上相见时恩娟三次流露出不相信赵珏的意思,最后两人再也没有往来。

赵珏的落魄与恩娟的得意,与同学少年时的情形形成刺目的对比。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是事实,因为当年的情形都差不多。但中年后的境遇大不同,就会赋予这句话更多复杂的意思。

小说结尾写了赵珏的三重感触,可以对照着马斯洛人类五个层次的需求来看。

马斯洛五个层次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朋友还是老的好张爱玲(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5)

张爱玲


首先让我们看看赵珏对恩娟的情感的看法。

赵珏认为,恩娟过得好的前提是她嫁得好。婚姻对女人的命运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可是恩娟却在提起少年说的女友芷琪时几乎泪下,让赵珏对她对芷琪的一往情深而大感震动。

后来赵珏偶然碰见少女时代单恋的赫素容,却完全漠然。这让她恍然大悟。

“与男子恋爱过了才冲洗得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不留。难道恩娟一辈子都没恋爱过?”

这是赵珏的猜测。恩娟依然惦念着芷琪,可见她并没有爱过丈夫汴。于是赵珏将恩娟的婚姻想象成一桩换取名利、地位的交易。

而赵珏本人,则是真正恋爱过的人。这样一来,赵珏仿佛胜过了恩娟。

也就是说,恩娟虽然有司机开车接送,衣食无忧,但她的这种得意颇有空中楼阁的意思,因为她的情感需求并未落实到位。

第二件事,是赵珏听到甘乃迪(肯尼迪)遇刺身亡的消息。

“甘乃迪死了。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

这是生死的区别。再有权势与地位的人,死了也是虚空,不如正活着的在洗碗的普通人。

这种安慰,是最原始的比较,是人类一切需求的基础。

这种比较虽然无谓,却能有效地给予生存于世的渺渺众生以踏实的安慰。

第三件事是赵珏在《时代》周刊上看见恩娟在总统游艇上的照片。

眼看着旧日同学跻身于自己够不着的阶层,“那云泥之感还是当头一棒,够她受的。”

这才是同学少年都不贱的真相。

中年之后,无论怎样自我安慰,当昔日好友备受人尊重,成为很重要的人物,基本实现了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实现了自我价值时,同学少年都不贱,就成了少年时代的回忆,永远留在了历史中。

参考书目:

《同学少年都不贱》(张爱玲)

《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宋以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