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的是孩子解决现今社会生活问题及因应未来世界变化的关键品格与必备能力。在研究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开始对未来教育感到兴趣。之前看过朱永新老师写的未来学校,谈的是学校在未来的变化。而这本《教育未来简史》,主要是探讨21世纪孩子成长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进而映射出当今孩子的学习习惯与趋势,以此来告诉教育工作者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表现。同时,作者归纳多位专家的洞见,提出20年后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其实谈的就是核心素养的表征。

关于教育的书籍推荐必读(推荐书单教育未来简史)(1)

本书第二章谈的是颠覆性创新对世界带来的改变,数字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人际网络。全球零工经济的出现让就业变得不稳定,过去长期或全职工作在未来会愈来越少,未来的社会情况会是工作找人,而不再是人找工作,一个工作岗位可以在任何时候找到任何地方的胜任者,即使工作所在地与工作者之间隔了半个地球,也能透过互联网消弭这之间的空间与时间差距。

而自动化劳动力不仅早已经取代了常规认知型工作(脑力重复的工作,例如财务、数据录入、电话呼叫等),更是已经慢慢胜任非常规认知型工作(需要结合部份脑力及劳动力的工作,例如司机、送货员、餐馆人员等)。大量工人必须提升自己的心智技能,才能利用颠覆性创新的力量提高生产力,创新技术不是取代劳动力,而是取代无法适应技术发展的劳动力。到了2035年,预计将有44%的现有工作岗位会受到智能设备的影响。

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当前的教育体系还是沿用工业化时代下那种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组织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的内容以及标准化的考试。我们都知道创新、创造力及应变力很重要,我们也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自我奋斗、独立思考的人,但我们给下一代的教育和这个时代对下一代的要求似乎有着日益加深的鸿沟。

在数字化浪潮下成长的孩子,过去我们有一个形容词叫“数位原始人”,形容的是孩子天然适应智能化设备及工具,那种契合,仿佛就是为智能化时代而生的。数字一代有九大学习特性,导致了他们先天与过去人们不同的习惯:

1. 倾向于从多种数字渠道获取信息。

2. 倾向于并行处理或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3. 倾向于在处理文本信息之前先处理图像、声音、色彩和视频信息。

4. 倾向于同时与多人进行协作和沟通。

5. 阅读纸质文本或网页文本时往往会无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

6. 倾向于适时学习。

7. 希望得到即时满足和即时奖励,但也伴随着延迟满足与延迟奖励。

8. 能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切换自如。

9. 偏爱既有用又有趣的学习。

从这九点学习特性看来,现在的孩子与过去的我们在学习上不仅仅只是学习媒介的差别而已,过去我们总以为现在孩子的注意力被手机电脑吸引,学习上不如以前的我们刻苦,不如我们勤奋,不如我们专注。

但从心理学、社会行为学、脑神经发展等层面去探讨会发现,数字时代的学习者是因为技术创新、环境变化而造成学习型态上的进化,其实他们并没有错。21世纪脱节的其实不是学习者,或许是我们的教育机构跟体制。21世纪已经过去五分之一,我们却还在争论21世纪的学习应该是什么,而我们的教育似乎也还没找到两代人、两个时代、两个世界之间的平衡!

未来的发展依赖于竞争力、创新、技术和生产力,而这些反过来又依赖于我们的教育。当代教育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出在现代世界生活、工作和学习所必须的“无意识技能”。Noel Burch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知觉的四个层次:①无意识的无知觉(你没意识到自己不知道);②有意识的无知觉(你意识到了自己不知道);③有意识的有知觉(你意识到了自己知道);④无意识的有知觉(你没意识到自己知道)。

过去学校教育所做的事情,是透过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及不断地练习,让学习者从无意识的无知觉进入有意识的有知觉。但我们的教育却很少培养孩子有意识的无知觉及无意识的有知觉。培养孩子有意识的无知觉,意指让孩子知道知识的渊博广大,让孩子知道每个眼前的现象背后都有自己不知道的深刻的知识体系,具备有意识的无知觉,孩子会对世界保持敬畏,对学习充满谦卑,并且认知自己该无时无刻保持学习,才能适应世界的发展。

而培养孩子无意识的有知觉,指的是将核心能力内化,让学习者能自如地运用核心技能解决他的碰到的各种社会问题,这种核心技能就是我们说的核心素养。

最后,本书对现代教育提出一个倡议,认为应该让学习者掌握适应社会变化及未来发展的8大能力,这8大能力包含了:

1. 内省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

3. 解决问题能力。

4. 协作能力。

5. 信息分析能力。

6. 信息沟通能力。

7. 创造能力。

8. 全球意识。

虽然本书不是探讨核心素养的书,但提炼出来的学习者能力范畴却与核心素养无异,表示这些能力已经具有全球共识。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习者该具备哪些能力与素养,但似乎我们的教育:学校、教师及家长却只知道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孩子。

因此本书最后对教育者提出了11个新角色的建议,我们不能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却期待孩子能学到并具备适应未来的能力。展望未来,教育者必须承担的11个新角色包含:

1. 教育者需面向未来。教育除了教给学习者当下重要的东西,同时也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习者的未来生存技能,这两个目标可以兼顾,从课程设计上进行改变即可。

2. 教育者需终身学习。现在的学习者有太多自学的渠道,教育者本身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整合新老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爆炸的时代。

3. 教育者需是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权威。课堂上最努力的人不应该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教育者的工作不是向学习者展示自己有多聪明、多厉害,而是应该帮助学习者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4. 教育者需是通才。通才意味着专业化内容要让位于综合性知识,通才广泛研究多个不同领域,对连接这些领域的更深层次的法则具有自己的理解。通才教育要求教育者要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而这就是核心素养里谈的“态度”。

5. 教育者需拥抱探索式学习。探索式学习要求学生要能从过去强调认知与理解的低阶思维技能,进化到以分析、整合与评价的高阶思维技能。

6. 教育者需让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知识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因此,教育者要把最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内容、技能和思维过程融入教学,而这谈的也是核心素养里的“态度”。

7. 教育者需拓宽课程的视野。拓宽课程视野指的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通过跨领域的学习,刺激学习者去思考探索。

8. 教育者需是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者。教育者应该鼓励学习者展现多种思维方式,传统过去的教育,重视的是收敛性思维,许多教学及评价要求学习者对问题给出标准且最正确的答案,但未来,教育者除了培养孩子准确性、逻辑性的收敛性思维之外,也要尝试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给出开放的问题或情境,认可多种不同的答案,并引导学习者在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中找到平衡。

9. 教育者需实行全面心智教育。全面的心智教育希望学生能进行全脑思考,学会同时利用大脑的左右两边,平衡逻辑顺序的能力及情绪表达与情境创建的能力。

10. 教育者需将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来利用。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放下那些技术可以做到的机械性工作,把精力放在技术无法做到的事情上。例如,重点不在教会学习者如何在Google上进行搜寻,而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基本研究技能,使其成为高效的探究型人才。

11. 教育者需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标准化考试只能衡量出学习者的分析性智力,对高阶思维与创造力的衡量有限,无法全面反应一个人的真正能力与潜力。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多个侧面来反映学习者的整体情况和能力,这意味着不仅要进行总结性评价,还要进行持续、积极、正式和非正式的形成性评价。

作者:厦门大学知识产权所 杨竣宇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