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诗友在我发布的《七律·写诗体会其三》评论栏里留言,要我谈谈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 。结合我的诗歌创作体会,列举一首《七律·怀念母亲》,谈一谈我对赋、比、兴的理解和运用。

七 律

怀 念 母 亲

面杖娘留在眼前,

卅年恩义梦萦牵。

相夫教子芳徽在,

睦谱和邻懿范传。

游子常思春晖暖,

庭萱挂露岁秋寒。

人生坎坷不留悔,

悦色欣然美梦圆。

星光于2020年5月10日母亲节

赋,陈述,铺陈直叙。兴,兴会,兴致,兴趣,我们称为灵感,西方人叫做创作性情绪。比,比喻,用一件事情比喻另一件事情。简言之,赋,即直言其事; 兴,是见物起兴; 比,就是以此例彼。

我在诗歌创作中深有体会:“灵感来袭堪喜悦”,“喜悦”就是兴会。兴会是诗歌创作的由头,也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譬如,今年母亲节看见橱柜里摆放的擀面杖,是娘曾经用过的、我使用至今的陈年炊具。我记得童年感冒发烧的时候,娘就用这根擀面杖给我及时地做一碗手擀面,碗里加两个荷包蛋,经娘手调制后,香喷喷热腾腾的面食进了肚,再吃两片APC,蒙上厚被子睡一觉,醒来后,浑身热汗涔涔,感觉轻松,感冒病症就痊愈了。

这根有40多年工龄而且精致耐用的擀面杖,触发了我那根脆弱的神经,引发了我思念亲人之情:“面杖娘留在眼前,卅年恩义梦萦牵。”这首诗起句由物及心,由面杖而及情,灵感迸发。首联就是将我的思念母亲之情和由思念的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赋的写法。当然,颔联、颈联和尾联,赋比兴浑然一体。再如,由心及物,由情及物,诗中的“芳徽”、“春晖”、“萱草”和“凌霜”等是用比的手法,比,就是由此物比彼物。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曰:“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朱熹在《诗经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比,兴,是诗歌创作的三种主要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归纳。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里是说《诗经》中的内容被按照乐调的不同划分了风、雅、颂三大部分; 赋、比、兴就是《诗经》的三种主要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怎样理解赋比兴)(1)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怎样理解赋比兴)(2)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怎样理解赋比兴)(3)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怎样理解赋比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