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动荡的时期,中原大地到处是烽火狼烟,各方枭雄你来我往,混战不休,这一时期的主角是历史上统称为“戎狄”的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谁?来自哪里?去往何方?本篇文章,我们来一一解析。

五胡乱华之后五个胡族的下场如何(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1)

一、匈奴族

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一七六年至公元前一二八年。匈奴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秦始皇三十二年,被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至东汉时期北匈奴被迫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匈奴王庭早已完全退出漠南,就连漠北都难以掌控。自汉武帝太初二年到汉武帝征和三年,汉朝军队远征匈奴,但多次遭到战败,于是匈奴重新掌控漠北。五凤元年,匈奴内乱,出现五单于并立,后郅支单于击败呼韩邪单于。五凤二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向汉称臣归附,汉宣帝将南匈奴安置于漠南。建昭三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出击北匈奴,诛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八十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汉章帝章和元年,天灾后鲜卑大破北匈奴,诛杀北匈奴优留单于,北匈奴开始“大乱”。汉和帝永元四年,汉军在稽落山、伊吾、河云北、金微山相继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被迫远走中亚。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胡十六国时期,内附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胡夏等国家。

五胡乱华之后五个胡族的下场如何(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2)

二、鲜卑族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公元四十五年鲜卑随匈奴侵扰边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八十七年鲜卑大破北匈奴。九十一年,受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三八六年拓跋部建北魏,四三九年统一北方。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五三四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五五七年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六六三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国。鲜卑史上建十一国。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大力汉化,小部分融入藏族。关外的鲜卑拓跋部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

五胡乱华之后五个胡族的下场如何(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3)

三、羯族

羯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不算太长。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最后消灭了匈奴政权。五胡乱华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北方地区称霸,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羯族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其种族的根源,众说纷纭,多不足以为实。七十年代以来,有学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农业居民——索格底亚那人,而是康居(羌渠)游牧人。两汉时期,康羁属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随匈奴东来,转战于蒙古草原,其后又随之南迁,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因为他们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称:“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羯族在中国历史上闪光的时期非常短暂,仅仅于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在地方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羯族也在入侵中原的过程中学习汉文化,受到汉族的熏陶,符合当时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互补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但是其政治统治过于残暴,让当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饱受其苦难。

五胡乱华之后五个胡族的下场如何(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4)

四、羌族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苻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氏建立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及中原各族达三十三年。之后,还有几个羌人部落相继兴起,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二者存在了一百四十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人部落有党项、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附国等,其中,西山八国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各部的统称。他们处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势力之间,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内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汉族,或在夹缝中生存,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和发展。

五胡乱华之后五个胡族的下场如何(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5)

五、氐族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在今九寨沟、平武、松潘境内。氐族最先活动范围在川西北地区,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四川、甘肃、青海等省的交界处,广泛集中分布于四川川西北地区,川东北地区,和甘肃陇南地区。西晋末,巴氐族首领李特打响五胡建国的第一枪,其子李雄于公元三零四年在成都称帝,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成汉。从此掀起五胡角逐中原的浪潮,略阳氐族最为强大,并崛起,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前秦。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族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周边的民族之中。氐族并非游牧民族,同汉民族一样都是农耕民族,在魏晋时期,氐族人民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氐族自称“盍稚”,“氐”为他族对其之称。魏晋以降,逐渐成为氐人自称。由于氐与羌相邻,先秦时期乃视之为氐地之羌,又觉与羌有别,因称之为氐羌,或单称氐。其部落众多,因地而异,有巴氐、白马氐、清水氐、略阳氐、临渭氐、沮水氐、隃麋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为青氐、白氐、蚺氐等,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周边民族中。

声明:文字内容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