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的上游,西北与九寨沟接壤,这里不仅山高林密,而且野泉遍布,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美誉。

在平武,还生活着一个有些特殊的民族,既白马藏族,亦称白马人、白马族,说白马语。虽然被划归为藏族,但其实在服饰、语言、文化等方面,都与其他地区的藏族有着明显与确切的差异,学术界对其定义为藏族,一直存在诸多的分歧与争议。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白马人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发现,他们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并不与藏族同源(百度百科)。2013年12月,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完整呈现了白马部族的历史与风貌。

北山老蜂农(平武白马藏族老蜂农)(1)

2017年的初秋,应平武康昕集团赵董事长的热情邀请,我从北京专程到四川省平武县考察其中蜂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情况。有一天,时任平武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林同志带我去参观县里的中蜂种蜂场和当地特色与规模化的养蜂场,其中之一就有深山里的白马藏族聚集区域的传统木桶养蜂。

在白马藏族乡,不仅拥有丰富与明显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景观,而且藏民的衣着和语言,也是别有一番风情与韵味。除了他们身上鲜艳和多彩的民族服装服饰,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们帽子上的两根白羽毛,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以至是惊艳。

北山老蜂农(平武白马藏族老蜂农)(2)

在这里,我发现,不管是村民的房前屋后,还是草地、菜园、树林里,甚至连野外的棚子里、草(禾)堆边,到处都是三三两两或者成片、成片放置的木桶蜂箱。无论相对集中的村庄,还是零散的农户,几乎是家家都养着或多或少的中蜂。完全可以说,这里饲养中蜂的普及率,在全国的排名,应该都是非常靠前的,这大概也是要归功于平武的好山好水好蜜源吧。

不知道翻过了几座山,也不知道爬过了几道梁,在五座山坡上,我有幸遇见了一对白马藏族老夫妇,那时他们正在菜园里摘菜,而在那个不足两分地的菜园里,竟然有序摆放着二十多桶中蜂,只是因为那天的天气还比较阴冷,我没有眼缘看见太多的蜜蜂精灵飞舞。

北山老蜂农(平武白马藏族老蜂农)(3)

别看他们都是年近80岁的老人,精神状态和气色却是非常的好,就连爬山的动作和速度,一点也不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差。而说起他们养蜂事业,那就更是一副喜气洋洋、眉飞色舞和甜蜜幸福的模样。我和他们聊天,虽然他们说的话,我连蒙带猜也只能听懂只言片语,但我知道并相信,此时,我们的心灵与情感是联通和融合的典范,因为,蜜蜂和蜂蜜,为我们搭起了一座通达与愉悦的桥梁。

因为旁边有本地人做翻译,我们的交流应该还算是很畅通与流利,临走的时候,两位老人家执意要送我一瓶蜂蜜、两把当归(自己从山上采来,已经完全晾晒干了)和一棵形似萝卜(圆圆、大大的样子,现在已经说不清它的名字了)的菜,他们的质朴与纯粹,就犹如这大山与涪江一样清澈、纯净。

如今,每每想起来,心里也是有一种温暖与温馨的美好和愉悦,荡漾在自己的心间,总是不可忘怀。

北山老蜂农(平武白马藏族老蜂农)(4)

在平武,无论是村民房前屋后的散养,还是菜园、旱地、果林、山坡等地的规模化饲养,白马藏族都喜欢用木桶养蜂。

所谓木桶养蜂,就是将树杆(相对比较粗壮,直径一般在80cm)锯断后对半分开,然后将里面掏空,形成一个圆形的长洞,两头保持封堵状态,只留出供蜜蜂进出的一个或者几个小口,蜜蜂就在里面安家筑巢酿蜜。

木桶养蜂一般一年只取一次蜂蜜,少部分会取再次蜂蜜(根据气候、蜜源植物的流蜜情况、木桶里的蜂蜜多少等而定),属于真正的自然成熟蜂蜜。平武的中蜂蜂蜜一般呈琥珀色或者深琥珀色,色泽晶莹剔透,口感鲜香圆润,回味绵长甘甜,并带着一种淡淡的中药材的清香(因为在平武的山区,有许多野生与人工相结合的中药材基地),是一种非常有特色和营养差别的蜂蜜。

北山老蜂农(平武白马藏族老蜂农)(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