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引进了第一批海外电影,其中有一部叫做《追捕》。它在中国引起轰动,掀起一阵日本流行文化热潮,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本文来自影视生活第一站 时光网)

1978年,14岁的张涵予生活在北京的部队大院,一放学,书包一扔,三四十个孩子在院儿里玩到天黑。吃完晚饭,扔下饭碗再接着玩。因为淘气,他学习不用功、成绩不算好,严厉的父亲很着急,天天打他。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1)

高仓健《追捕》海报

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中国向外国敞开大门,引进了第一批外国电影,其中有一部名字叫做《追捕》。这部日本电影一夜之间在中国火了起来,男女老少都争相去观看,年少的张涵予也是其中的一员。

张涵予分享与老版《追捕》的故事

40年后,张涵予已经是国内一线大明星,以塑造银幕“硬汉”形象著称。在接到新版《追捕》的邀请后,他当下决定参演,推掉手中所有工作。那时候他还完全不知道剧本长什么样,一切只源于“追捕”这两个字。

张涵予只是当时中国众多《追捕》狂热粉丝中的一员,当然,他是很特殊的一员,因为如今他将饰演一代男神高仓健曾经饰演的角色。

如今的80后90后对当年《追捕》在中国的“盛况”已经很难想象。由吴宇森导演、张涵予和福山雅治主演的新版《追捕》让这段记忆再次被提及。涉过40年记忆长河,让我们再忆老版《追捕》以及曾经的中日美好年代。

十年浩劫后的开放

最早引进海外片 高仓健转型之作

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1978年10月,邓小平首次访日,中日友好进入了蜜月期。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环,作为10年荒芜的中国电影界,引进日本电影就变得顺理成章。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2)

原著小说封面

《追捕》中国引进的两年前就在日本上映了,根据西村寿行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日文原名可直译为《涉过愤怒的河流》。原著小说由德间书店出版,旗下的大映电影公司改编成为电影,可以看做一种捆绑式的商业推广行为。

当时导演佐藤纯弥刚刚脱离东映电影公司,手下没有自己的拍摄团队,所有他拍摄《追捕》时,从执行制片人到副导演借用的都是山本萨夫的老搭档。山本萨夫刚刚跟大映合作过《金环蚀》(1975),原定担任《追捕》的导演,因档期冲突就推荐了佐藤纯弥。后来事实证明,他的老搭档们都十分给力,影片中出现的私人飞机、赛马等“奢侈”物品都是制片人自己的。在一场戏中,一群赛马奔跑在东京最繁华的新宿街头,当时也是制片人通过自己在警局的关系搞到了许可证;这在日本是史无前例的,那之后也再也没人拿到过许可证。

那时候,高仓健也刚刚从东映电影公司退出。作为东映侠义动作片的台柱,他曾主演大量此类型电影,包括《日本侠客传》系列、《昭和残侠传》系列、《网走番外地》系列等。打多了自然心生疲倦,自立门户后他打算尝试不同的角色类型。《追捕》是他离开东映后的首部作品,饰演为了自证清白而走上逃亡之路的检察官杜丘。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3)

“跑马”片段

饰演女主角“真由美”的中野良子,也厌倦了东映给她设定的戏路。真由美热情勇敢,她骑着马解救自己的爱人,在野外将自己献身。在当时日本屏幕上,这样的女性形象十分罕见。

因此对于三位主创而言,《追捕》都是一次随心的大胆尝试。

《追捕》起初在日本上映后,并没有获得什么特殊的反响。甚至有不少评论家批评这部电影情节破绽百出、人物形象不合情理。1979年中野良子第一次来到中国,自己也被受欢迎的程度惊呆了。她回忆说,喜欢我的粉丝们聚集在饭店的门前,喊着真由美的名字;粉丝的呼声不停地在耳边回响,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精神失常。

据佐藤纯弥介绍,一开始《追捕》只是一部普通电影,没有引起大反响,也算不上失败,还小小地赚了点钱。在中国受到欢迎的消息传到日本国内后,一些观众出于好奇,跑去观看了这部电影。

中国“炸”开了

引领时尚潮流 颠覆国民认知

“追捕”的风潮席卷了中国。据张涵予推测,当时起码4亿中国不止一次地观看了这部影片。据日本人在1999年的一个调查,80%的中国人看了这部电影。按照当时10亿人口来计算,至少有8亿人看过了。日本人吃惊地说,这是日本电影史上看日本电影人数最多的一次。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4)

《追捕》在中国已经不止是一部电影。崔永元《电影传奇》一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

杜丘式的风衣被抢购一空

很多人在不刮风的时候竖起衣领

戴上不舍得撕去商标的蛤蟆镜

到处是“真由美”理发店

商店里有“真由美”化妆品和帽子

大家用横路敬二来骂人

背诵大段的台词

甚至充满炫耀地向朋友们讲述《追捕》续集的内容

杜丘和真由美的后来......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5)

《下棋》相声

那时候有好多小品、相声都会借《追捕》的梗调侃。其中最著名的是杨振华和金炳昶《下棋》,讲的是一个《追捕》狂热粉丝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活学活用电影台词。“跳啊,跳吧,朝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啊!”影片中矢村警察催促长冈跳下楼去赎罪的话,被运用到下棋的场景中。当杨振华哼起《追捕》“啦呀啦”的主题歌时,下面的观众也是一阵兴奋的欢呼。

旅日华人学者姜建强向时光网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是十分感慨。1979年他在大学的影院里首看这部电影,影片里那“啦呀啦”的主旋律,极尽繁华、流光溢彩的都市景观,真由美充满甜蜜的大声说“我喜欢你”的场面,还有配音演员毕克、丁建华他们充满魅力的声线,都给他带来震撼。作为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其色彩和音响效果也与之前的中国电影大为不同。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6)

《追捕》打破国人对日本的刻板印象

十年文革浩劫结束没几年,整个社会还沉浸在“伤痕”的愈疗和反思中。《追捕》的出现,打开了一扇天窗,看到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是什么样。原来日本人不都是《地道战》里圆眼镜、小胡子、满嘴“八格牙路”的可憎模样,原来日本经过战后的重建,已经变得如此现代和发达,原来“资本主义”并不全意味着腐朽和堕落。

“看完以后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年我们干了些什么?人家干了些什么?当我们还囿于集体的历史创伤与历史记忆,一味地述说着经验话语的时候,人家已经超越了这些并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将历史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姜建强说。“因此,谁也没有料到的是1978年引进的《追捕》,把我们与当代日本相连。”

而对于经历过文革之苦的人来说,《追捕》所讲述的故事更是直击人心的。《追捕》探讨了国家与个人、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当权者制造一种能阻断人意志的药片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排除异己,编造谎言冤枉检察官杜丘。杜丘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视法律为至高无上的;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冒险违抗警方和法律,走上了逃亡和求索真相的道路。

那时候的中国人民搞阶级斗争搞得太久了,习惯把人当成了一个政治符号或斗争概念的一个集合体。因此当有一种人性的东西走到你身边,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是《追捕》让我们知道了人原来还可以这样活着。”姜建强说。“我们这一代人知道什么叫现代化,知道人的自由应该是个怎样的自由,知道作为人性善的代表高仓健与中野良子,要归功于这部电影。”

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硬汉男神受爱戴 合拍电影首诞生

2014年11月,高仓健因病去世,享年83岁。尽管彼时中日关系处于冷却和对立的态势下,中国外交部也表达了对他的悼念:“高仓健先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日本艺术家,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的积极贡献。我们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7)

《千里走单骑》剧照

在中国,高仓健不仅仅是一代硬汉巨星、妈妈辈的男神偶像,还是中日两国交流的友好使者。他是张艺谋的偶像,二人合作《千里走单骑》,让稍年轻一代的观众也有幸见识高仓健的儒雅风采。

其实,除了高仓健,《追捕》影片、导演佐藤纯弥、女主角中野良子等都在中日交流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979年,《追捕》在中国上映后的次年,中野良子主演的《吟公主》也来到了中国。该片内容在当时的观众看来阴暗晦涩,因此远不及《追捕》受欢迎。不过当中野良子在片中第一次露面的时候,还是会引起观众兴奋的骚动。她随此片第一次访问中国,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民众热烈的拥簇。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8)

片场,佐藤纯弥给高仓健和中野良子讲戏

进入80年代后,正当红的中野良子淡出演艺圈,专心做起和平大使。几十年来,她频繁往来于中国和日本,是最早投身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日本人之一。1995年,她还用自己的积蓄在秦皇岛创办了一所小学,学校里有秦皇岛第一座能依靠太阳能取暖供能的大楼。

佐藤纯弥因影片《追捕》、以及接着同样风靡中国的《人证》成为在中国受到欢迎的日本导演,1981年他担任中日首部合拍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日方导演。该片以战乱中中日两国有名棋士的友情为主线,同时侧面反映了军国主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它与现在商业性质的合拍片不同,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9)

中日合拍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新闻发布会

正当《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热映之际,第一次日本历史教科书检定问题给蜜月期的中日关系泼了一盆冷水。由于日本教科书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写成“进入”,中方提出了严正的抗议。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依旧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仅《人民日报》一家,在1982年8月和9月间就刊登了20余篇报道和评论。同时,这部电影也缓和了因教科书而起的紧张关系,中国百姓通过电影看到了普通日本群众反对右翼化的心声。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10)

后来,佐藤纯弥拍摄《敦煌》(1988)也受到中方大力的支持。《敦煌》根据井上靖历史小说改编,总投资额高达45亿日元,除了日本众多大型企业,中方也投资近四分之一。在当时搞合拍片,中方以提供服装、道具折合成投资额的方式比较多,因此这是十分特殊的待遇。

潮起,潮落

40年后再归来 甜蜜岁月成追忆

1978年至1980年代初,是日本电影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期。续《追捕》之后,《望乡》《人证》《砂器》《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伊豆舞女》《绝唱》《生死恋》《蒲田进行曲》《寅次郎的故事》等相继被引入,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

当时,《人证》里面的《草帽歌》人人会唱,婉转哀伤的旋律打动无数人的心。《望乡》《生死恋》中的女主角栗原小卷,让中国有了最早一批追星族,她的电影一票难求,女孩子争相模仿起她在电影中的穿着打扮和发行,甚至流行起了学网球,而男生则视她为梦中情人。

《绝唱》《伊豆舞女》里的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令中国观众印象深刻。特别是山口百惠,成为可与高仓健呼应的一代女神。除了影视剧之外,她的形象被印在挂历、杂志封面、插图、贴纸上大量传播,铺天盖地。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11)

栗原小卷(左)与山口百惠挂历

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电影产业总体开始走下坡路,日本电影在中国的“盛况”也逐渐淡去。据统计,1987至1989这三年间,上海共上映了来自20多个国家一百多部海外电影,只有一部日本电影《暴风勇士》进入票房排行榜前十名。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受欢迎的美国电影。

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当中,日本电影通过DVD、网络、电视台、院线等方式在中国传播,不少日本明星在中国也拥有庞大的粉丝,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辉煌景象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高仓健电影大结局(这部电影40年前的轰动超越阿凡达)(12)

《吴清源》与《夜上海》都是中日合拍片

致力于文化交流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直都在奔走。在2006年-2015年这十年中,共有17部日本电影在中国内地上映,但仅有五部突破了一千万人民币。在这十年中,也不乏《吴清源》《夜上海》这样主创阵容堪称豪华的合拍片,然而无论是口碑还是市场影响力,都平平淡淡。

2016年是转折性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日本引进片在中国爆发,仅一年就上映了11部日影,其中《你的名字》拿下5.77亿人民币票房,史无前例。

2017年,因《你的名字》票房鼓舞、韩国“萨德”事件、中日建交45周年等原因,中国继续引进一批日本电影,(《银魂》《刀剑神域》《与君相恋100次》《深夜食堂》《精灵宝可梦》《烟花》等),还翻拍不少日本电影(《麻烦家族》《追捕》《解忧杂货店》等),合拍片《妖猫传》也将上映。中日文化交流进入新一轮高潮期。

老版《追捕》和新版《追捕》,横跨40年,连接起了两个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繁荣的年代。涉过记忆的河流,永成过去的历史又带上了当下情感的温度。

(更专业的影视媒体,更全面的票务周边服务,尽在时光网) 

作者:王小sa 编辑:小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