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这样的事,应该如何面对呢?

2

我很喜欢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惑,贾导拍的都是艺术片,大部分也都不是小制作,很多国内都上映不了,海外的票房也不稳定,他到底哪里来的那么多钱一部部地拍电影呢。

人的一生有3次妥协(人何时需要妥协)(1)

近期看了一些介绍文艺片产业链的报道,才明白,因为文艺片有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即使没有商业大片的票房,利润率并不差,导演也能名利双收。贾樟柯的处女作《小武》,虽然从未在国内上映,已经让他个人实现财务自由;到了《三峡好人》,投资仅600万,海外版权费收入即高达4000万。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拍文艺片常常是亏本生意呢?问题并不出在文艺片本身,而在文艺片导演的工作习惯上。

贾樟柯早期的合作伙伴,日本文艺片制片人市山尚三某次在采访中说,他更倾向于与名气小很多(当时)的贾樟柯、而不是侯孝贤等电影大师合作。像王家卫、侯孝贤这类典型的文艺片导演成本可控性差,一遇到“瓶颈”,剧组就停拍几个月找感觉,动不动就要重拍,制作超期和超预算成为家常便饭,相比之下,贾樟柯拍电影,想法和计划都非常成熟,每部就是两三个月,不但快而且守时。

文艺片市场的特点是投资小、上映期长、受众固定,这就要求导演的成本控制意识比一般商业片更严格,要求导演拍片频率高而稳定,以培养观众群的固定观影习惯(贾导电影三年一部雷打不动),而后者又取决于前者,只有那些拍片快(当然质量也不能差)的导演,才会成为MK2等欧洲文艺片制作发行巨头青睐的合作导演。

谁能想到,对那些艺术片大师最重要的要求竟然是“准时拍完片”呢?

3

电影毕竟是一种商品,拍艺术片也不能违反商业规律,多快好省是商业世界永远的真理。

商业世界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要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就要有合作,贾樟柯的长期合作伙伴包括日本的北野武工作室、Bitters End、万代和欧洲的Ad Vitam、MK2,特别是MK2,文艺片的全产业链公司,与它合作意味着更可靠的创作保证。

合作就要有所妥协和有所不妥协。

贾总无法妥协的底线是,当自己有成熟想法时,一定要找到钱拍片子,为了这个无法妥协的事,他就需要在拍片上有所妥协。

创作是讲灵感的,贾樟柯当然要为他“拍片准时”付出代价,虽然他的作品总体水平很高(个人能力决定的),但也会有像《任逍遥》《世界》《江湖儿女》这样水平一般的作品,他最具代表性的《小武》《站台》都是早期创作时间完全不受限时的创作,像《三峡好人》《天注定》这类创作成熟且水准高的后期代表作,也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

人的一生有3次妥协(人何时需要妥协)(2)

所有的工作都是投入资源与产出效果的均衡,都要尽可能用较低的投入换来较大的产出。

随着后期投资额的变大,贾导面临的还不仅仅是创作上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保证影片的内容适合在中国内地上映?

记得以前有一位工程师介绍自己时说,工程师和实验室科学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没有成本的要求,只要把东西做出来就行,前者主要的责任就是妥协与平衡——在客户需求、国家规范和经济性之间平衡,在一个工程的所有指标之间进行妥协:要耐久,就没有很高的效率;要高效率,产品的稳定性标准就要降低;要稳定性,就需要找到一批水平很高的老师傅;什么都想要,意味着天价大预算。

最牛的工程师并不是能做出质量最好或性能最优的项目,而是在预算内,找到比其他工程师更符合要求的方案。

4

人生,就是你想要的东西这世界都不会轻易给你,需要你绞尽脑汁地想,自己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交换。

贾樟柯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中唯一一个至今仍然坚持只拍艺术片的导演,他也是最具商业合作意识的导演,用纯粹的商业化动作原则拍纯粹的艺术片。

妥协、合作、交换,它们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没有人喜欢被限制,但它确实是人生的常态,当然,你可以尽量让自己在合作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但你拥有的越多,你追求的也就越多,这种限制也就越大。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一篇原创,用思维模型改变人生。

,